? 政治理论:关于政治的精辟思想 ? 政治界说
? 古义:以正道治理国家 ? 马基雅维里:权力之争。
? 马恩:公共权力:阶级压迫的有组织的暴力 ? 列宁:“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 毛:政治是壮大自己,消灭敌人。
?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政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核心是国家政权;体现为阶级斗争。根据社会历史进程和阶级斗争形势,建立共产党,领导工人阶级革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
? 圣西门:政治是关于生产的科学、将完全被经济所包容,对人的政治统治应当变成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国家将成为生产管理机关。 ? 《共产党宣言》
? “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观: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社会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朱志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P248) ? 本课围绕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古今中外大视野中介绍若干有关政治的思想理论。专题设计: ? 1、中国传统政治思想
? 2、近代政治思潮和政治思想的嬗变 ? 3、西方文化与政治传统
? 4、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与实践
? 5、中国文化现代化与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 6、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专题之一: 略说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儒家为核心) ? 1、孔子的为政之道 ? 1)为政以德 ? 孔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 “季康子问政??对曰:‘政者,正也’??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同上) ?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 ,行之以忠。’”(《颜渊》) ?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子路》) ? 仲弓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子路) ?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颜渊》 ? 2)齐之以礼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论语?为政》)
? 3)正名:
?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
? “齐景公问政??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 ? 礼的含义: ? 礼义 ? 礼仪 ? 礼节 ? 礼制
? 4)仁义礼的关系:
?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中庸》) ? 2、宋儒阐发的为人为君之道: ? 1)《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 ? (1)三纲领--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明德:康诰:克明德;帝典: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 亲民:“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 ? 止于至善:“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 (2)八条目--
? 格物、致知:朱熹“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者也。” ? 诚意:“毋自欺也。”“君子必慎其独也。”
? 正心:心有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则不得其正。
? 修身:亲爱、贱恶、畏敬、哀矜、敖惰,皆有所偏颇,故要“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 ? 齐家: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 治国平天下:“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 “道得众,则得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 “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 2)《中庸》的教化治国思想 ? (1)天人合一原则 ? 《中庸》论天人合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 孟子论天人合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 ? 孟子的性善论: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此四者人皆有之,非由外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公孙丑上》,又《告子上》)
?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 ? (2)中和之道
?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合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3)修身治国之道 ? 守道慎独--
? “道也者,不可须叟离也??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君子知几。 ? 以智执中--
? 舜的大智在于“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 守死善道--
? “宽柔以教,不报无道。”“衽金戈,死而不厌。”“和而不同。”“中立而不倚。”“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 ? 知行自省--
? 庸德之行,庸言之谨;言顾行,行顾言;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在上不凌下,在下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失之正鹄,反求诸其身。 ? 以孝以祀--
?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 知天道而行-- ? 子曰:“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 治国九经--
? 修身,尊贤,亲亲,敬大臣,体群臣,子庶民,来百工,柔远人,怀诸候。
?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候也。” ? (4)诚心向善
?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己百,人十己千,“虽愚必明,虽弱必强。”
?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 “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徵,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百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可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 “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面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
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 (5)德配天地
?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譬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譬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如天,渊泉如渊,民莫不敬,莫不信,莫不悦。名声扬溢中国,施及蛮貊,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
? 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是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曰: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 概括言之
? 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 以德治国,以礼治民 ? 讲仁政、民本 ? 从天人合一出发,以中和为郅治,以修齐治平为次序,以至诚为动力,尊德性而道问学,极高明而道中庸,覆天载地,时行日月,光耀千古。 ? 儒家治论的问题是: ? 迂远清高,乏实少刚。
? 经荀子改造,传韩非子集法家大成,再经董仲舒综合,成为历代治论治术的重要部分。 ? 荀子承儒,吸收道法,主性恶,隆礼重法,详论王霸之术;韩非子吸收法、术、势说,讲刑名之学。董仲舒以天人感应、阴阳五行配纲常之说,到宋儒以天理人欲达礼教极致。传统治术因以外儒内法形式日趋完善。
谭嗣同评价:两千年之政,秦政也,两千年之学,荀学也。与严复同启反传统之端。
政治理论专题之二:中国近代政治思潮和政治思想的嬗变 1、康有为的变法理论:《新学伪经考》——刘歆古文经是位王莽新朝服务之学, 是伪经,应当完全推倒。应树今文经的地位。《孔子改制考》:人微言轻,假 托古圣先王宣传自己主张。由此引出康有为自己的“三世二法”变法理论。 梁启超把《新学伪经考》比作思想界之大飓风,《孔子改制考》比作“火山喷火”。 2、三世之说来自《春秋公羊传》,其中有“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之说。董仲舒《春秋繁露》解释为春秋记事分所见、所闻、所传闻等。东汉 何休《春秋解诂》相应提出“衰乱、升平、太平”三个概念。按时间概念, 应分为现在、从前,从前的以前。康有为将其倒过来,说孔子所处为乱世, 想实现升平世,太平世,即分别为小康和大同,即二法。
3、康有为会通中西的人生哲学:相对论的宇宙观;以仁为用的处世观;对立统一 多层次的世界观;仁为动力的发展观;世界大同的人类观;中西会通的文化观; 圣贤救世的人生观。
4、康有为把三世说、进化论、民主学说结合起来,据为变法理论。
5、大同理想:入世界,观众苦;去国界,合大地;去级界,平民族;去种界, 同人类;去形界,各独立;去家界,为天民;去产界,公生业;去乱界,致 太平;去类界,爱众生;去苦界,致极乐。
6、孙中山的政治理论;民生主义历史观;知难行易人生观;三民主义理想社会 观;五权宪法的政治观;革命三期的策略;最后建立民主制度的现代国家。
7、胡适思想体系:易卜生注意的自由观;人人不朽的人生观;淑世主义的世界观;实验主义
的真理观;好政府主义的政治观。
8、罗隆基的专家政治理论:保障人权;平民政治、专家治国;宪法和法治;言论自由、思想
自由。
9、蒋介石的政治理论:陈立夫的唯生论(儒化三民主义一例)
宇宙无大小始终。人经历真善美、有好精三阶段,有人与兽、人与人、人与自然斗争。用
物增产节约;诚是宇宙间一切精神原动力。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约为剥削、
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再约为智、仁、勇,归为诚。
10、蒋介石的革命政治哲学力行哲学:受王阳明致良知、曾国藩重诚、孙中山知难行易说影响。
11、三民主义即“大学之道”:“明明德”是有确定人生观;“新民”是唤起民众,复兴民族, 使民众生活向上,民族地位平等。“止于至善”是本向上利他的冲动,自觉觉他,仁民爱 物,成己成人。 12、四维:“礼义廉耻”,礼讲恭敬和气、孝亲敬长;义讲济公忘私;廉讲重操守、尚节约; 耻讲知善恶、求上进。 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13、近代中国政治危机导致思想嬗变:康、孙、胡(罗)、蒋的政治思想,作为中国马克思主
义政治理论之外的流派,反映了中国政治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数重选择:康有为是传统“易 穷则变”的思想家;孙中山是创新政治的革命家;胡适、罗隆基是思想创新的学者;蒋介 石是试图以传统治世的统治者;解决政治危机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民主革命;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最终取代了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