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内容 下载本文

政治笔记第5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历史 理论成果 创新

什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创造的理论体系。

二、毛泽东的政治理论 1.毛泽东的思想性格特色:

①贵我与通今:传统的圣贤救世心理 ②动与斗:“天演论”的世界观

③造反与秩序:从造反有理到人民公社;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 ④求实与创新:冷竣的政治家和浪漫的诗人 2.中国化道路的开辟

①中国化实践的开创者和理论奠基人

②中国化的内涵:基本原理与中国作风、气派

③理论贡献: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社会主义矛盾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论“);“三个世界”论

3.毛泽东的革命政治理论

政治目标: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建新民主主义政权 政治哲学:实践、矛盾、斗争

政治手段: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政治文化:党指挥枪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4.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政治目标:共产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 政治哲学:矛盾、斗争

政治手段:政治挂帅、思想批判、文化革命 政治文化:共产主义精神、阶级斗争意识

三、邓小平的政治里路

1邓小平作为新一代领导核心的必然性 (1)最年轻和最年长

(2)实干家的经历:秘书长 (3)权力网中双保险 2邓小平的理论创新 (1)特色论

(2)本质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初级阶段论: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我们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赶超这个阶段。 (4)市场手段论

(5)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道路与策略 3邓小平的政治理论

政治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政治哲学:解放思想

整治道路和策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政治文化:改革开放、中国特色、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四、“三个代表”与开拓创新

1内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①立党之本: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②执政之基:回答了党应该怎样执政,执政到底干什么? ③力量之源:执政为民,得到最广大民众的真心拥护。 2创意:治党治国,由名趋实 3特点:

①三分法超越两分法

②突出了创新的必要和重要 ③党性的更丰富理解 2三个代表政治理论:

政治目标: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 政治哲学:“三个代表” 政治手段:治党治国 政治文化:执政兴国

五、科学发展政治理论

政治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政治哲学:科学发展

政治手段:加强改善党的领导

政治文化: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质 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于一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邓理论是开创之作;“三个代表”承上启下;科学发展观是重要创新成果。 理论渊源--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理论主题--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理论品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理论基点--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为基础;

理论目标--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

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围绕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个基本问题展开,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基本经济制度、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一国两制、和平发展、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等一系列新思想。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意义

在诸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也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并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价值

◎在历史纬度上――准确深刻地反映了30年来改革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上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 ◎在理论纬度上――整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一套完整的认识体系,使其更具逻辑认知的严密性、价值引导和操作指导的稳定性,有利于更清楚自觉地认识党的理论;

◎在现实纬度上――提供了认识当下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思想纲领。 总结

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经历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个发展阶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和社会实际的结合,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需要,指导革命建设取得了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是引导当代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向繁荣富强、国家复兴的科学理论。在知道推动国家进步的同时,也将继续接受社会实践的考研,不断丰富、发展、完善。

第六章、20世纪世界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意义 1资本主义的危机和发展

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虽经两次世界大战和不同形式的危机,却持续发展至今,原因: (1)科技革命

科学革命:出现相对论、量子力学、原子核物理和基本粒子理论、分子遗传学。

技术革命:由新理论产生新技术,推进微电子、新能源、新材料、宇宙航天、海洋工程、生物工程等产生。

新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发生革命性进步,由此出现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基因等的开发利用,引发多领域第三次技术革命。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周期缩短:18世纪100年,19世纪50年,20世纪7年

新科技提供生产发展的新空间,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新科技提供生产发展的新空间,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美国1970-80年间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4%,其中电子原件和办公自动化行业达10%。

(2)资本主义自我调整

英国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新凯恩斯主义?? 亚当?斯密《国富论》从人本性利己出发主张“经济自由”,以分工提高生产率和增加工人人数,增加财富总量。 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研究总需求与消费及投资综合的平衡关系。认为慎重消费心理造成有效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病症根源,国家应通过变更利率、通货膨胀、扩大公共资源投资,引起消费需求增加,扩大就业。

这一理论和罗斯福新政:推动了经济计划化,并发展出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工人持股,资本进一步国际化和以援助、赠与、贷款等输出资本和技术的殖民主义新形势,增强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协调,缓和了内外矛盾。

哈耶克新自由主义:针对滞胀危机,要求彻底私有化。

新凯恩斯主义:宏、微观经济学结合。同时主张“稳定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的“现代货币主义”、大幅降低税率的供应学派等。

问题→探索解决→问题在探索解决??使资本主义 (1)一度走出周期性危机 二战后长期发展

新世纪金融危机及其复苏

(2)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变化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一二三产比重: 美国为2.3、26.4、71.3; 日本为2.3、34.9、62.8; 西德为1.6、41.2、57.3。

就业结构变化:白领增加,蓝领减少,中产家庭比例高;教育投入高;劳动者中知识比重增加;收入增加,工时缩短。消费结构变化:出现旅游、社保、福利、失业救济会、公费医疗或医疗保险等。

(3)国家职能增:民主扩大;法制完备;精神文明程度提高;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活相对

稳定。

以上事实证实了马克思的预言: 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们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绝不会灭亡的。”梅林评马恩:他们的视线越是深入未来,未来在他们眼中就越显得逼近。”马恩列斯毛都有一种倾向:把共产主义的视线和资本主义的灭亡看得太近了。

2社会主义的成功与挫折 (1)苏联的成功与失败

(2)社会主义阵营的兴衰(南斯拉夫“不结盟”;波兰、匈牙利事件;中苏论战对抗;苏侵波兰;柏林墙;东欧剧变) (3)朝鲜的歪曲

(4)中国20年“左”倾

3人类社会的变动

全球化及其带来的变化:

(1)经济发展中不同制度国家的相关性和经济的合理性

(2)信息发达造成文化全球化的趋向,提供了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取向。 (3)经济市场化和文化多元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提出挑战

4人类思想的变动

总体而言:人类认识的发展经历了古代面对神与自然、近代面对人与自然、20世纪面对自我的阶段。先后出现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或客体问题、主客体间问题、主体问题。 20世纪人类理性走向多元化相对化。 (1)19世纪非理性主义思潮扩大影响 叔本华:世界是意识的表现,本质是意志,生存意志表现为欲望和冲动,结局是痛苦和无聊。 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生存本质在表现、创造、扩张自己,即发挥权力,倡超人哲学,导致霸权主义。

柏格森:生命是心理体验(绵延的自我),世界是生命之流,主张直觉、生命冲动、创造进化。

(2)相对论和量子引发从认识论变化,,导致对偶然性的认同, (3)科学哲学转向理性相对化: 从实证主义到实用主义:放弃真理

批判理性主义:波普尔“证伪”学说使真理追求转向知识扩张 库恩的科学范式不通约说,否定了理性认同

从逻辑实证主义到“语言游戏”说抽掉了真理表述的确定性 怀特海“过程-关系”哲学变成了传统宇宙规律说 (4)存在主义否弃形上探索 1)克尔凯郭尔批判黑格尔:“存在”不是抽象概念,是指个人的纯主观意识及其活动,不能被人的理性认识和把握。黑格尔的体系是从主观假设前提开始的概念推演,不可信。 公众、社会和整体只是虚妄的存在,非真理。

没有客观的辩证过程,只有个人生命和个人历史的辩证过程,人存在充满偶然性。一个基本的必然的辩证法是理想和现实对立。任何知识经验都不能克服此特定存在的悖理,所以存在是一种痛苦。存在的辩证法是:存在取决于个人的意志和能动选择的安排。

黑格尔的客观真理说不正确,上帝才是存在的尺度。只有上帝的知识才是真理。上帝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