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谱分析复习资料 下载本文

波谱分析复习资料

绪论

【波谱分析的定义】物质在电磁波的照射下,引起分子内部某些运动,从而吸收或散射某种波长的光,将入射光强度变化或散射光的信号记录下来,得到的信号强度与光的波长(波数、频率)散射角度的关系图,用于物质的结构、组成及化学变化的分析,称为波普分析。

第一章 紫外光谱

1、UV产生原理?电子跃迁类型、能级大小和相对应的吸收波段

【原理】分子吸收 紫外光发生价电子能级跃迁而产生的吸收光谱。分子中电子的分布及相 应的能级,决定了分子紫外吸收光谱特征。 【类型】σ→σ*跃迁 是单键中的σ电子在σ成键和反键轨道间的跃迁。跃迁需要的能量最 大,相应的激发光波长最短,在150~160nm范围内。

n →σ*跃迁 是O、N、S和卤素等杂原子的未成键电子向σ反键轨道跃迁。跃迁 需要的能量较小,相应的吸收带的波长较长,一般出现在200nm附近。半径较大 的杂原子(如S、I),其n轨道的能级较高,此跃迁所需能量较低,故含S或I的

饱和有机化合物在220~250nm附近可能产生这种跃迁。

π→π*跃迁 是不饱和键中的π电子吸收能量跃迁到π*轨道。孤立双键π→π* 跃迁产生的吸收带位于160~180nm,但在共轭双键体系中,吸收带向长波方向移 动(红移)。共轭体系愈大,π→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波长愈大。

n→π*跃迁 当不饱和键上连有杂原子(如C=O、—NO2)时,杂原子上的n电子 跃迁到π*轨道。n→π*跃迁所需要的能量最小,所对应的吸收带位于270~300nm 的近紫外区。

各电子跃迁的能级差ΔE存在以下次序:σ→σ*>n→σ*≥π→π*﹥n→π* 2、什么叫发色团(生色)和助色团?红移,长移,增色效应,短移,蓝移? 【发色团】分子中含有π电子的基团(如C=C、C=O、—N=N—、—C≡N、—NO2、—C6H5)成为发色团。他们能产生π→π*和(或)n→π*跃迁从而能在紫外—可见光范围能产生吸收。

【助色团】含有未成键n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如—OH、—NH2、—SR、—Cl、—Br、—I),他们本身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不产生吸收,但当他们与发色团相连时,能使该发色团的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并使吸收峰强度增加,被称为助色团。

【红移(长移)和蓝移(短移)】吸收峰向长波长方向移动称为红移(长移),想短波长方向移动称为蓝移(短移) 【增色效应】

3、电磁波分类?能量大小? 波长越大,能量越小。

4、UV光谱最大波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共轭、立体、溶剂、PH)?

【发色团与助色团】 助色团使发色团的吸收峰向长波长方向移动,并使吸收峰强度增加。 【共轭效应】 随着共轭双键数目的增加,最高占据轨道(成键轨道HOMO)的能量逐渐增高,而最低空轨道(反键轨道LUMO)的能量逐渐降低,所以从HOMO到LUMO跃迁所需的能量逐渐减小,吸收峰红移。

【溶剂极性和PH】 溶剂极性的增加可使吸收光谱的精细结构消失。溶剂极性增大,由π→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红移,而由n→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则发生蓝移

【空间位阻效应】 要使共轭体系中各因素均成为有效的生色因子,各生色团因子应处于同一平面,才能达到有效的共轭而使吸收带红移。

【顺反异构】 一般反式异构体空间位阻较小,能有效的共轭,λmax位于长波长端。 5、什么是K带、R带? 【K带】 K带为共轭双键的π→π*跃迁引起的,该吸收带的特点为吸收峰很强,ε>10000,最大吸收峰位置一般位于217~280nm,共轭双键增加,λmax红移,ε也随之增加。

【R带】 R带为n→π*跃迁引起的吸收带,其特点为吸收强度弱,ε<100,吸收峰波长一般在270nm以上。

【B带】 B带为芳香化合物(包括杂环芳香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

【E带】E带也是芳香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带,是由苯环结构中三个乙烯的环状共轭系统的跃迁产生。分为E1和E2带,若有发色团取代且与苯环共轭,则B带和E带均发生红移,E2和K带重合。

6、Woodward-Fisher规则?共轭不饱和羰基化合物计算?

第二章 红外光谱

1、IR光谱产生原理?振动类型?

【原理】 分子跃迁振动能级跃迁需要吸收一定的能量,这种能量对应光波的红外区域(12500~25cm-1),而且只有当红外光能量与分子的振动能极差相等时,才会发生分子的振动能级跃迁,从而产生红外光谱。振动类型包括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

【伸缩振动】沿着键的方向,只改变键长,分为对称伸缩振动、不对称伸缩振动。

【弯曲振动】垂直化学键的方向,只改变键角。分为面内弯曲振动、面外弯曲振动。 2、红外吸收峰位及强度的影响因素? 影响峰强的因素:

【振动过程中偶极矩的变化】 基频峰的强度(除浓度影响以外)主要取决于振动过程中偶极矩的变化,且瞬间偶极矩越大,吸收峰越强。 影响偶极矩大小的因素主要为一下四个:

(1)原子的电负性:化学键极性越大,则伸缩振动吸收峰越强。

(2)振动形式:振动形式不同对分子的电荷分布影响不同,故吸收峰强度也有不同。通常峰强与振动形式之间有下列规律:νas>νs;ν>δ.

(3)分子的对称性:结构对称的分子在振动过程中,由于振动方向也是对称的,所以整个分子的偶极矩始终为零,没有吸收峰出现。 (4)其他影响因素 如费米共振、氢键等因素。

【能级的跃迁几率】以倍频峰为例,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时,振幅加大,偶极矩变大,峰强本该增大,但由于这种跃迁几率很小,结果峰强反而很弱。而样品浓度加大,峰强也随之加大,则是跃迁几率增加的结果。 影响峰位的因素: 【内部结构因素的影响】 1、电子效应

(1)诱导效应:一般为吸电子诱导效应。以羰基为例,当一强吸电子基团和羰基相邻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