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冲刺查漏补缺专题15理解常见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下载本文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下载使用!

2010年高考语文冲刺查漏补缺专题15:

理解常见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缇骑按剑而前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B.能以足音辨人 .

请以民情上闻 .

C.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者 .D.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其制稍异于前 .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因姚崇引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B.恃其父有德于知古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C.容其为非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D.何不与姚崇议之 .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

【答案】A

【解析】A项的“因姚崇引荐”的“因”,是介词,可译为“凭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因”,是连词,可译为“因而”。意思和用法都不相同。B项中,“恃其父有德于知古”和“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的“于”,都是介词,都可译

- 1 -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下载使用!

为“对于”。在C项中,“容其为非”和“此皆言其可目者也”的“其”,都是第三人称代词,作在句子中作主语或宾语或修饰语的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为“他”,不能加“的”。在D项中,“何不与姚崇议之”和“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中的“何”,都用作疑问代词,作谓语,问原因,可译为“为什么”。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 .B.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C.宜戮讼者,以谢冤魂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D.即刑讼女而祭妇墓 .太守归而客从也 .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 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 B.因召里中少年,戒曰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C.与我银,为君致阁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以此知之,故欲往 【答案】D

【解析】A项中的“而”都是连词,表示修饰关系。A项中“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一句出自《孟子》,比较浅显易懂。B项中的“因”都是连词,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于是,就”。其中“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出自课文《孔雀东南飞》,学生会非常熟悉,和文言材料中的“因”比较,两个“因”都是连词“于是”的意思。C项中“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出自课文《鸿门宴》,和文言材料中的“为”比较,两个“为”都是介词,可译为“替,给”。D项中“以此知之,故欲往”出自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以”是介词“因为”的意思,而“以舟载之”中的“以”是介词,表示方式,可译为“用”;所以其中的用法是不相同的。注意在分析词性时,既要联系上下文分析其中的用法,还要从句子的语法结构入手,了解其意义和用法。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2 -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下载使用!

A.奸吏成其私,然无所惩艾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B.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 .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C.因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

D.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 .

上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答案】B

【解析】B中的“之”分别解释为“的”、取独。A中的“其”解释为“他们的”。C中的“因”是“于是”的意思。D中的“以”解释为“用”的意思。 6.下面句子中“以”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 A.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 B.以谢平昔奖进 C.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D.以成其德耳 【答案】BD

【解析】A.介词,“凭借”。C.“(借此)可以,能够”。BD都是连词“来”。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三请,不见许 .徒行见公曰 .

B. 令国致乐不已 .狗马室妾,不已厚乎 .C. 公驱,及之康内 .愿夫子之幸存寡人 .D. 晏子乃返 .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答案】D

【解析】D中的“乃”均为“于是”A中的前一个“见”表示对自己怎样,后一个“见”是“看见”,B中的前一个“已”表示停止,后一个“已”是“已经”。C中的前一个“之”是“到”,后一个“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

B、昼则默诵,夜则闭户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 .C、不得已而为盗耳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D、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