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有二翁,同邑里)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然(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北重三中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2018年7月 满分:100分 考试时长:90分钟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60分)
本卷共40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
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 A.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 B.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
C.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 D.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
2.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
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 A
.
成
为
百
家
争
鸣
的
根
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
.
有
利
于
推
动
社
会
变
革 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
3.“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
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这反映出分封制 A
.
血
缘
关
系
为
唯
一
纽
带 B.已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
.
具
有
等
级
森
严
的
特
点 D.体现王权与神权
1
昔有二翁,同邑里)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然(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结合
4.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
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这表明分封制 A
.
家
国
同
构
的
政
治
结
构 B.森严的等级制度特征
C.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 D.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5.有人发现秦国与其它诸侯国实行分封制不同,“每占领一地都设立由国君直接任命长官的
县……或者由国君委派庶长对该地区进行军事统治”这反映了秦国 A
.
宗
族
势
力
的
弱
小 B.庶民政治的建设 C
.
官
僚
体
制
的
探
索 D.等级秩序的破除
6.在周代,天子和诸侯对下一等级可以使用亲属称谓,而大夫对国君、诸侯对天子则不能
使用亲属称谓,否则将被视为“大不敬”。由此可知,周代
A.极力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B.政治等级高于宗法关系
C.政治权力依据血缘亲疏 D.注重削弱异姓诸侯势力
7.“籍田”为古代吉礼的一种。即由天子率诸侯亲自耕田的典礼……各代多行之,即在国都
南面近郊天子执耒(后代执犁)三推三反(返);按品级王公诸侯五推五反,卿大夫七推七反,士九推九反。最后,天子、王公贵族、大夫依次分享牛、羊、猪三牲具备的祭品,籍田仪式才结束。据此判断“籍田”之礼 A
.
形
成
于
西
周
时
期 B.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
2
昔有二翁,同邑里)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然(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C.体现统治者重农抑
商 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8.秦代以前,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
玉,群臣莫敢用”。这一变化主要说明了 A
.
皇
帝
独
尊
的
至
上
地
位 B.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C
.
秦
王
赢
政
的
巨
大
功
绩 D.皇位世袭不可转移
9.南北朝时期,中书省和门下省设于宫中,主要负责皇家事务。唐朝时两省移出皇宫,并
将两省官员分为内省官和外省官,两种官员都具有内、外朝官员的双重身份。这说明 A.国家事务的重要性有所提高 B.政治运行过程更为成熟
C.内外朝的职能差别逐渐消失 D.皇室成为政治权力中枢
10.《汉书·武帝纪》记载:“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
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武帝“劝学”的根本目的是 A
.
确
立
儒
学
统
治
地
位 B.促成社会重学风气 C
.
恢
复
西
周
礼
乐
文
明 D.强化君主专制制度
11.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
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