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计算能力低下的成因和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下载本文

小学生计算能力低下的成因和对策研究》

开题报告及研究方案

研究单位:灵台县城南小学 研究者:杨惠芸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1.从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数学》的核心体现在数的计算上,而计算能力的最佳培养期是在小学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这对以后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生产劳动都是十分必要的。”这充分体现了计算在小学数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材编排、教师观念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发展。 通过新、旧一年级教材的对比发现:新教材在计算能力方面总课时为65课时,比旧教材少63课时。新教材在计算能力方面的练习、训练比旧教材少了51课时,近50%之多。新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在教材中加以体现,许多教师以此为教学的重中之重,而忽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认为计算易教,不重视计算教法的研讨;教师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只列式不计算;认为学生将来可依赖计算器、计算机,计算的功能可以弱化了等等。由于教师观念上的不重视,受之影响而造成学生对计算的轻视。

3.学生缺乏良好的计算习惯。

数学这门课,由于它自身具有严密性的特点,就容不得学生有丝毫的马虎与粗心。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题,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其一:学生审题习惯差,往往只看了一半就动手做;其二:书写不规范,数字、运算符号书写潦草,经常误看、误写;其三:没有验算习惯,题目算完了事;其四: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有的学生知道自己没有把握全部正确,就依赖于家长代为检验,或等教师批改后,有错订正。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将来的数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归结于自己的习惯。”

2. 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使其由不熟到熟,从被动到主动。

3.可以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训练方法,使教学工作进行得更加细致和深入,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成绩。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旨在解决新课程教材编排与学生实际计算水平的冲突,形成一种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模式,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能“扶正固本”。

2.探索在新课程标准下把握学生计算中速度、精度、清晰度、灵活度这四者之间的联系,让四者有机结合,达到优化。

3.弄清学生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学习习惯对计算能力的影响程度,提出解决对策。

4.探讨: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内在联系及由此产生对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的影响。

5.通过长期有效的研究实践,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情感品质,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的内容:

1.面对新课程改革中教材、观念等与学生计算现实的矛盾教师要怎样处理、学习、再创造,来解决新困惑。努力寻求能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有效培养计算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2.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是衡量计算能力高低的两个根本标准。计算能力的培养也应该以这两个方面作为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如何处理计算的准确度、速度、清晰度、灵活度之间的关系。

3.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应突出体现数学的基础性和发展性。”作为口算能力来说,它是学习数学的基础。怎样分阶段练习、以怎样的形式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口算能力训练受到哪些非智力因素影响?以什么为参照系来确定?

4.哪些计算习惯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直接的影响,如何改变学生的不良计算习惯,让良好的计算习惯为学生的计算\保驾护航\。

5.如何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具备良好的计算心态。

6.探索“算法多样化”与计算“有效性”之间的实质联系,思考估算与学生现实生活的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学年我将城南小学的四年级(1)和(2)两个班,四(1)班有39人,四(2)班有39人。我将依据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