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论《三国演义》对英雄母题的利用与超越
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是以悲剧英雄和英雄的悲剧为主旨的史诗性作品,作为世代累积型带有集体创作性质的巨著,除了写定者罗贯中本人的现实评价外,无疑会有历史记忆与集体表象的沉淀,并由此折射出族群性的文化价值趋向。本文试从母题研究的角度,探讨该文本与主题建构者对传统英雄母题的承继、借用、改造与超越。 一
母题与主题虽有区别,却存在密切的关系。“母题有具象性,而主题往往是抽象概念。母题较多地呈现客观性、中性,而主题由于这母题(意象,或不止一个)出现及其特定组合而显示意义,融注并揭示了作家的主观性倾向性。”从主题学角度看,母题往往向主题转换,当母题被置放于某种特定的情境中,通过主体理性制约从而形成主题。《三国演义》英雄主题正是罗贯中利用传统英雄母题并加以现实评判、熔铸理性思考的结果。小说体现了开放的英雄观,塑造了众多英雄群像,其中有反面英雄,也有正面英雄。从其性格内涵上则可分为武力英雄、智谋英雄、伦理英雄三类。武力英雄多具力与勇的特质,典型的代表如吕布、张飞、马超、典韦、许褚、张辽、徐晃、太史慈之流;智谋英雄在战争描写中最为光彩,其作用往往决定战争的成败,非纯粹武力英雄所可比拟,比如诸葛亮、司马懿、周瑜、陆逊、吕蒙等;伦理英雄是小说建构者文化选择与审美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最能体现作家的文化情怀与精神向度。单纯的伦理英雄如冒死进谏的谏议大夫刘陶、司徒陈耽、为国除奸的司徒王允等人,但更多的伦理英雄分属于上面两类之中,如以“仁义”著称的刘备,义薄云天的关羽,忠昭日月的诸葛亮等。上述分类互有交叉,有的英雄人物由于形象的复杂性,可同时属于两个甚至三个类别,此不赘述。
如果依据作者情感倾向的程度及对主题设置的重要性而言,《三国演义》英雄群体可大致概括为主体英雄、一般英雄和符码化英雄三类。刘关张集团是作家倾注笔墨及心力最多的英雄群体,他们的地位、作用在小说中占有绝对的位置,是其他英雄集团不可替代的。在叙事时空的安排上,小说刚拉开序幕,他们就抢占了先机,接下来一百二十回的篇幅,他们唱主角的就占了一半以上;从叙事时间的处理看,作家的目光停留在他们身上最长,叙事速度却往往最慢,如“三顾茅庐”一事,《三国志》中只有一句,十几个字,《三国演义》却敷衍出七千字左右,是史书的近七百倍。从全书看,共用一百二十回六十多万字写了一百一十二年(168-280)年间的大事,平均约一年占一回文字,三顾茅庐一节则写三天(实际进程为两三月,
中间用“光阴荏苒”之语带过)用了将近两回文字。这种极慢的叙事速度具有深刻的意味,它暗示出作家对事件主人公的垂青与欣赏。因此,刘关张英雄群体在作家的创作意图中至关重要,所以从作品体现英雄主题的角度可以称之为主体英雄。一般英雄用来指曹魏及孙吴阵营的英雄,他们虽然有时也是作家称赞的对象,但因为创作主体情感与价值判断的倾斜,并不能获得与主体英雄同等的地位。而从另一方面看,因为没有主体情感过多的干扰,他们中却可能出现趋于圆形的复杂人物,曹操就是一个范例。符码化的英雄多属过场人物,很大程度上是某种概念的符号,作者并没有投入太多的笔墨,只是由于受历史情境的制约或构造情节的需要而不得不写而已,如上文提到的刘陶、陈耽等,这类人物在母题研究中意义最小。 由于主题体现于母题之中,受“拥刘反曹”创作意向的影响,主体英雄身上反映出较多的对传统英雄母题的借用乃至改造、超越,体现了作家更为自觉的小说审美意识;而对于一般英雄,则主要是非自觉地对原型母题的利用。两类英雄人物涵载的英雄母题可以包含共同的文化密码信息,前者则可能更大地对传统英雄母题的文化内涵予以拓展。 二
文学母题的研究早在十九世纪的叙事文学领域兴起,作为主题学的概念,它指的是文学历史发展中,重复出现,不断被反复书写、表现的共同主题。它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历史积淀,是包含各种文化信息的代码。传统英雄母题作为一个叙述单元,在文学进程中逐渐成为中心母题,衍生出系列类型(次生母题,小的情节元),形成一条母题链,一般包括: 异生异貌母题——成长婚姻母题(包括结义、落难、除害、考验、神助等母题)——成圣得道母题。
这一母题链恰好是一个理想人物(英雄)一生经历的概括,不过,英雄主题的叙事文学不一定机械照搬,俄罗斯学者普罗普《故事形态学》一书就认为,并不是所有故事都要具备全部母题,缺少其中几项并不会影响其它母题的延续性。下面将对照《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的英雄母题,探求作家对该母题的使用或改造情况。
①异生异貌母题。作为预示英雄人物的非同寻常,英雄总有神奇或怪异的诞生经历,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姜嫄履巨人足印而生后稷,《西游记》孙悟空为仙石感日月精华而孕生,诸如此类;英雄往往还有天赋神异的面貌,如黄帝四面,舜重瞳,汉高祖隆准而龙颜,左股有七十二黑子等。《三国演义》在这方面也留有母题的痕迹,看主体英雄的首要人物刘备出场亮相时描写:“那人……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这种超出常人的外表显示此人具有英雄潜在素质,其母题的承继性十分明显。
②英雄结义母题。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是艰难困境的产物,为了对抗不可预知的强大困难,结义便因此成为必要。所以说“结拜是许许多多在危险环境活动的人的习惯,他们为求生存,盼望与伙伴们团结得更紧密,以得到支援与保护。”《史记》中就记有许多英雄结义实例,后来的《水浒传》更是比比皆是。《三国演义》这方面也有体现,开篇第一回便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其影响之大,“桃园结义”几乎成了英雄相处时必须的一种经典范式。 ③英雄落难母题。英雄在成功之前总要经历一番磨难,《史记》中写舜早年丧母,后来又受弟象、继母、父瞽叟多方陷害,险些丢掉性命(五帝本记);周始祖后稷,出生后就被母亲多次遗弃,故名弃(周本记)。后来的叙事文学继承了这种叙事类型,《水浒传》中的林冲上梁山前屡遭迫害、家破人亡;《西游记》的唐僧,本叫江流儿,因为父亲陈光蕊被贼人所害,母亲被霸占,襁褓之中便被抛入江水之中,幸亏为人所救,才有后来的作为(8-12回);孙悟空成佛之前被压五行山下五百年,陪唐僧取经又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这种英雄落难模式在《三国演义》的主体英雄身上也有继承。刘关张出身寒微,白手起家,早期无寸土之地,屡占屡败,受尽苦头与白眼。如曹操东征徐州,刘备甚至妻子被虏,大将关羽也被俘虏。新野撤退,被曹兵追杀的丢盔弃甲、狼狈不堪。作者对主体英雄落难的描述固然是历史事实,但受英雄母题影响,作家强化了英雄遭难的程度,并虚构许多细节进行烘托。如第一回就写刘关张救了董卓,“卓问三人现居何职。玄德曰:‘白身。’卓甚轻之,不为礼。”奠定了未来征程的艰难。后来做了安喜县尉,又屡受督邮轻慢,张飞一气之下打了督邮,结果弄得连一个小官也做不成。第五回华雄逞威,关羽请战,仅仅因为是一个弓手的身份,就遭到袁术的呵斥,受尽了侮辱,幸亏曹操进言,才有英雄露脸的机会。总之,作家有意识反复渲染英雄的困境,正是为突出英雄落难这一母题。
④英雄神助母题。英雄秉天意而生,当其陷入绝境之时,总有天神相助。此种叙事类型由来已久。《山海经·大荒北经》写黄帝战蚩尤,不能取胜;于是天女旱魃下凡助战,擒杀了蚩尤。该母题后世小说袭用尤多,《水浒传》中宋江受困还道村,躲入玄女庙,玄女娘娘显灵,不仅救了宋江一命,还授三卷天书给宋江,助他战胜官兵。《西游记》孙悟空不敌妖怪,总有观音菩萨出现;《封神演义》原始天尊弟子姜子牙助武王伐纣,《女仙外史》嫦娥下凡为唐赛儿助建文帝攻打朱棣。《三国演义》由于体裁的原因,受历史语境的制约,极少神灵怪异之事,乍一看似乎缺少了这一母题链,其实不然,这里不过使用了“减弱了的母题形式”。三十八回之前,刘关张集团屡战屡败,几陷绝境,此时诸葛亮出现,转瞬扭转战局,稳定了形势,以后又帮刘备 谋取地盘,奠定三分天下的历史格局。从历史上看,诸葛亮是位政治家,军事上并无多少建树,显然是《三国演义》故意渲染了诸葛亮的战略作用,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