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设计 下载本文

*

2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篇课文前一部分文字浅显生动,后一部分的概括语句优美,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感体验十分接近。基于以上特点,本教案设计遵循“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一理念,首先在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在自学生字、新词的基础上,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再自主、合作学习课文,体会“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的含义及作者逐渐理解父母的评价中包含的爱,感受父母的评价对“我”一生健康成长所起的巨大作用。本节课着眼于学生的自我感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读自悟的方法。注重知识的延伸,结合实际说一说、写一写发生在身边的事,做到学以致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期待

1.导入:一个人最终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童年所受的教育起着很大的作用。同学们都写过不少文章,如果听到“精彩极了”这样的评价,会想些什么呢?可是一旦听到“糟糕透了”的评价,又会怎么想?(板书课文题目:“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请你试着用不同的语气来读一下。

2.过渡: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就是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中成长起来的,他是如何看待这两种评价的呢?这给他带来了哪些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课文题目“‘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切入点,唤醒学

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为即将开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同时,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轨。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字词自学情况,全班交流。

(1)多媒体课件出示本课会认字,指导学生认读。 强调:誊(ténɡ)写 分歧(qí) 谨(jǐn)慎 (2)区别形近字:“誊——誉”“版——板”。

强调:“歧”的左部是“”;“谨”右部“口”的下面有三横。 (3)检查学词情况。

3.比赛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教师相机评价、正音。

设计意图:本环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组织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2.讨论交流,划分层次。

(1)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叙的。)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提示时间的词语。

(2)学生交流汇报。 预设: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14段):写“我”八九岁时写的第一首诗,从父母那里得到了截然不同的评价。

第二部分(15段):写“我”在母亲的鼓励下和父亲的帮助下一直在写作。 第三部分(16、17段):写“我”成年后的成就和自己的深切感受。 3.指导学生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

巴迪八九岁时写了一首诗,母亲对诗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对诗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我”开始并不明白,后来才渐渐理解了。

设计意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由浅入深的学习进程,先了解各部分都写了什么,再概括主要内容,为学习下文做好铺垫。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引导品读“童年的故事”,理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种评价对巴迪心理的巨大影响,感受他的不理解。

(1)多媒体课件出示: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

(2)请大家读一读描写母亲的句段,思考:母亲的话对巴迪有怎样的影响? ①学生读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②指导学生朗读母亲的话,体会“?”和两个“!”的作用。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及母亲的语言、表情、语气中读懂母亲发自内心的鼓励和赞扬。

③听到母亲的赞扬,巴迪的心情怎样?如果你是巴迪,你会怎么想?请大家读读第1~4自然段中描写巴迪的句子,边读边记。

④引导学生交流。

(3)通过品读描写巴迪心理变化的词语感受巴迪迫不及待的心情。 2.导学:同学们说出了巴迪的心声。此时巴迪迫不及待地想把诗给父亲看。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巴迪的这种期待的心情?仔细体会体会,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1)①读第2~4自然段,找出哪些语句体现了巴迪迫不及待地想把诗给父亲看的心情。

②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③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 句子一: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

句子二: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