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综合教程3翻译textA 下载本文

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 程课文翻译

Ⅱ ( ) 参考译文 第一单元 生活方式的改变 课文 在美国,不少人对乡村生活怀有浪漫的情感。许多居住在城镇的人梦想着自己办个农场, 梦想着靠土地为生。很少有人真去把梦想变为现实。或许这也没有什么不好,因为,正如吉 姆·多尔蒂当初开始其写作和农场经营双重生涯时所体验到的那样,农耕生活远非轻松自在。 但他写道,自己并不后悔,对自己做出的改变生活方式的决定仍热情不减。 多尔蒂先生创建自己的理想生活 售姆·多尔蒂 有两件事是我一直想做的——写作与务农。如今我同时做着这两件事。作为作家,我和 ··怀特不属同一等级,作为农场主,我和乡邻也不是同一类人,不过我应付得还行。在 城市以及郊区历经多年的怅惘失望之后,我和妻子桑迪终于在这里的乡村寻觅到心灵的满足。 这是一种自力更生的生活。我们食用的果蔬几乎都是自己种的。自家饲养的鸡提供鸡蛋, 每星期还能剩余几十个出售。自家养殖的蜜蜂提供蜂蜜,我们还自己动手砍柴,足可供过冬 取暖之用。 这也是一种令人满足的生活。夏日里我们在河上荡舟,在林子里野餐,骑着自行车长时 间漫游。冬日里我们滑雪溜冰。我们为落日的余辉而激动。我们爱闻大地回暖的气息,爱听 牛群哞叫。我们守着看鹰儿飞过上空,看玉米田间鹿群嬉跃。 但如此美妙的生活有时会变得相当艰苦。就在三个月前,气温降到华氏零下度,我们 辛苦劳作了整整两天,用一个雪橇沿着河边拖运木柴。再过三个月,气温会升到度,我们 就要给玉米松土,在草莓地除草,还要宰杀家禽。前一阵子我和桑迪不得不翻修后屋顶。过 些时候,四个孩子中的两个小的,岁的吉米和岁的埃米莉,会帮着我一起把拖了很久没 修的室外厕所修葺一下,那是专为室外干活修建的。这个月晚些时候,我们要给果树喷洒药 水,要油漆谷仓,要给菜园播种,要赶在新的小鸡运到之前清扫鸡舍。 在这些活计之间,我每周要抽空花五、六十个小时,不是打字撰文,就是为作为自由撰 稿人投给报刊的文章进行采访。桑迪则有她自己繁忙的工作日程。除了日常的家务,她还照 管菜园和蜂房,烘烤面包,将食品装罐、冷藏,开车送孩子学音乐,和他们一起练习,自己 还要上风琴课,为我做些研究工作并打字,自己有时也写写文章,还要侍弄花圃、堆摞木柴、 运送鸡蛋。正如老话说的那样,在这种情形之下,坏人不得闲——贤德之人也歇不了。 我们谁也不会忘记第一年的冬天。从月一直到月底,我们都被深达英尺的积雪困着。 暴风雪肆虐,一场接着一场,积雪厚厚地覆盖着屋子和谷仓,而室内,我们用自己砍伐的木 柴烧火取暖,吃着自家种植的苹果,温馨快乐每一分钟。 开春后,有过两次泛滥。一次是河水外溢,我们不少田地被淹了几个星期。接着一次是 生长季节到了,一波又一波的农产品潮涌而来,弄得我们应接不暇。我们的冰箱里塞满了樱 桃、蓝莓、草莓、芦笋、豌豆、青豆和玉米。接着我们存放食品罐的架子上、柜橱里也开始 堆满一罐罐的腌渍食品,有番茄汁、葡萄汁、李子、果酱和果冻。最后,地窖里遍地是大堆 大堆的土豆、葫芦、南瓜,谷仓里也储满了苹果和梨。真是太美妙了。 第二年我们种了更多的作物,差不多就靠着从自家树林砍伐的木柴以及仅仅加仑的燃

油过了冬。其时,我开始认真考虑起辞了职去从事自由撰稿的事来。时机选得实在太差。当 时,两个大的女儿肖恩和埃米正在费用很高的常青藤学校上学,而我们只有几千美金的银行 存款。但我们一再回到一个老问题上来:真的会有更好的时机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于是, 带着老板的祝福,口袋里揣着作为累积津贴的半年薪水,我走了。 那以后有过一些焦虑的时刻,但总的来说,情况比我们料想的要好得多。为了写那些内 容各不相同的文章,我为《体育画报》爬进过黑熊窝;为《史密森期刊》替参赛的一组组狗 套上雪橇;为《科学文摘》调查过尚普兰湖水怪的真相;为《终点》杂志在明尼苏达划着小 舟穿越美、加边界水域内的公共荒野保护区。 我挣的钱远比不上担任全职工作时的收入,可如今我们需要的钱也没有过去多。我 挣的钱足以应付每月美金的房屋贷款按揭以及一家人的日常开销。那些开销包括了所有支 出,如音乐课学费、牙医帐单、汽车维修以及大学费用等等。至于保险,

我们买了一份低收 入者的主要医疗项目保险。我们需要为每一个家庭成员的任何一项医疗费用支付最初的美 金医疗保险则支付超出部分的%。虽然我们仍要支付小部分医疗费用,但我们的保险费也 低——每年只要美金——而我们给自己生大病保了险。除了这一保险项目,以及两辆汽车 每年美金的保险,我们就没有其它保险了。不过我们每年留出美元入个人退休金贴。 我们通过节约开支而又不明显降低生活水准的方式来弥补收入差额。我们每个月仍 出去吃一两次饭,不过现在我们光顾的是当地餐馆,而不是城里的高级饭店。我们仍去密尔 沃基听歌剧看芭蕾演出,不过一年才几次。我们肉吃得少了,酒喝得便宜了,电影看得少了。 铺张的圣诞节成为一种回忆,我们把完成稿约作为度假的一部分…… 我想,不是所有热爱乡村的人都会乐意过我们这种生活的。这种生活需要一些特殊 素质。其一是耐得住寂寞。由于我们如此忙碌,手头又紧,我们很少请客。在作物生长季节 根本就没工夫参加社交活动。吉米和埃米莉虽然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但他俩大多数时间呆 在家里。 另一项要求是体力——相当大的体力。小范围里实现自给自足的途径是抵制诱惑, 不去购置拖拉机和其它昂贵的节省劳力的机械。相反,你要自己动手。我们仅有的机器(不包 括割草机)是一台马力的小型旋转式耕耘机以及一架英寸的链锯。 没人知道我们还能有精力在这里再呆多久一也许呆很长一阵子,也许不是。到走的 时候,我们会怆然离去,但也会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深感自豪。我们把农场出售也会赚相当大 一笔钱。我们自己在农场投入了约,美金的资金,要是现在售出的话价格差不多可以翻 一倍。不过现在不是出售的好时机。但是一旦经济形势好转,对我们这种农场的需求又会增 多。 但我们主要不是为了赚钱而移居至此的。我们来此居住是因为想提高生活质量。当 我看着埃米莉傍晚去收鸡蛋,跟吉米一起在河上钓鱼,或和全家人一起在果园里享用老式的 野餐,我知道,我们找到了自己一直在寻求的生活方式。

第二单元 民权英雄 课文 年,一个纪念“地下铁路”的中心将在辛辛那提市成立。这条铁路不同寻常, 它不出售车票,也无火车行驶。然而,它将成千上方的乘客送往他们梦想中的目的地。 给人以自由者 弗格斯··博得威奇 我步出这幢两层小屋,加拿大平原上轻风微拂。我身边是一位苗条的黑衣女子,把 我带回到过去的向导。那时,安大略省得雷斯顿这一带住着美国历史上的一位英雄。我们前 往一座普普通通的灰色教堂,芭芭拉.卡特自豪地谈论着其高祖乔赛亚·亨森。“他坚信上帝 要所有人生来平等。他从来没有停止过争取这一自由权利的奋斗。” 卡特对其先辈的忠诚不仅仅关乎一己之骄傲,而关乎家族荣誉。因为乔赛亚·亨森 至今仍为人所知是由于他所激发的创作灵感使得一个美国小说人物问世:汤姆叔叔,哈丽特, 比彻·斯托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中那个逆来顺受的黑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人 物所象征的一切在亨森身上一点都找不到。一个不愿奋起力争、背叛种族的黑人?卡特对此颇 为愤慨。“乔赛亚·亨森是个有原则的人,”她肯定地说。 我远道前来亨森最后的居所——如今已成为卡特曾管理过的一处历史遗迹——是为 了更多地了解此人,他在许多方面堪称非裔美国人的摩西。亨森自己摆脱了黑奴身份获得自

由之后,便暗中帮助其他许多黑奴逃奔北方去加拿大——逃奔自由之地。许多人和他一起在 得雷斯顿这一带定居了下来。 但此地只是我所承担的繁重使命的一处停留地。乔赛亚·亨森只是一长串无所畏惧 的男女名单中的一个名字,这些人共同创建了这条“地下铁路”,一个由逃亡线路和可靠的 人家组成的用以解放美国南方黑奴的秘密网络。在年至年期间,多达十万名黑奴经 由此路走向自由。 年月,克林顿总统批准拨款万美元建造全国“地下铁路”自由中心,以 此纪念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民权斗争。中心计划于年在辛辛那提市建成。真是该建 立这样一个中心的时候了。因为地下铁路的英雄们依然默默无闻,他们的业绩依然少人颂扬。 我要讲述他们的故事。 听到轻轻的敲门声,约翰·帕克神情紧张起来。他开

门窥望,夜色中认出是一位可 靠的邻居。“有一群逃亡奴隶躲在肯塔基州的树林里,就在离河二十英里的地方,”那人用 急迫的口气低语道。帕克没一点儿迟疑。“我就去,”他说着,把两支手枪揣进口袋。 二十年前,即.世纪年代,生来即为黑奴的帕克才八岁就被从母亲身边带走, 被迫拖着镣铐从弗吉尼亚走到亚拉巴马,在那里的黑奴市场被买走。他打定主意有朝一日要 过自由的生活,便设法学会了铸铁这门手艺。后来他终于靠这门手艺攒够钱赎回了自由。现 在,帕克白天在俄亥俄州里普利港的一家铸铁厂干活。到了晚上,他就成了地下铁路的一位 “乘务员”,帮助人们避开追捕逃亡黑奴的人。在他正前往的肯塔基州,当局悬赏一千美元 抓他,活人死尸都要。 在那个阴冷的夜晚,帕克渡过俄亥俄河,找到了十个丧魂落魄的逃亡者。“拿好包裹跟 我走,”他一边吩咐他们,一边带着这八男二女朝河边走去。就要到岸时,一个巡夜人发现 了他们,急忙跑开去报告。 帕克看见一条小船,便大喝一声,把那些逃亡黑奴推上了船。大家都上了船,但有 两个人容不下。小船徐徐驶向对岸,帕克眼睁睁地看着追捕者把他被迫留下的两个男人团团 围住。 其他的人都上了岸,帕克急忙安排了一辆车把他们带到地下铁路的下一“站”—— 他们走向安全的加拿大之旅的第一程。约翰·帕克在有生之年一共带领四百多名黑奴走向安 全之地。 黑人去当乘务员常常是由于本人痛苦的经历,而那些白人则往往是受了宗教信仰的 感召。在北卡罗来纳州长大的贵格会教徒利瓦伊·科芬解释说:“《圣经》上只是要我们给 饥者以食物,无衣者以衣衫,但没提到过肤色的事。” 在世纪年代,科芬向西迁移前往印第安纳州的新港(即今天的喷泉市),在那里开 了一家小店。人们传说,逃亡黑奴在科芬家总是能得到庇护。有时他一次庇护的逃亡者就多 达十七人,他还备有一组人员和车辆把他们送往下一段行程。到后来有三条主要路线在科芬 家汇合,科芬家成了地下铁路的中央车站。 科芬经常由于他做的工作受到被杀的威胁,收到焚毁他店铺和住宅的警告。几乎每 一个乘务员都面临类似的危险——或者更为严重。在北方,治安官会对帮助逃亡的人课以罚 金,或判以短期监禁。在南方各州,白人则被判处几个月甚至几年的监禁。一位勇敢的循道 宗牧师卡尔文·费尔班克在肯塔基州被关押了十七年多,他记录了自己遭受毒打的情况:总 共被鞭笞了,下。 至于那些黑奴,逃亡意味着数百英里的长途跋涉,意味着穿越自己极易被人辨认的 陌生地域。没有路标, 也几乎没有线路图,他们赶路全凭着口口相告的路线以及秘密记号—— 比如树上钉着的钉子——是乘务员用宋标示北上路线的记号。 许多黑奴在夜色掩护下赶路,有时脸上涂着厚厚的白粉。贵格会教徒经常让他们的 “乘客”不分男女穿上灰衣服,戴上深沿帽,披着把头部完全遮盖住的面纱。有一次,利瓦 伊·科芬运送的逃亡黑奴实在太多,他就把他们装扮成出殡队伍。 加拿大是许多逃亡者的首选终点站。那儿年就废除了奴隶制,加拿大当局鼓励 逃亡奴隶在其广阔的未经开垦的土地上定居。其中就有乔赛亚·亨森。 还是孩子的亨森在马里兰州目睹着全家人被卖给不同的主人,看到母亲为了想把自 己留在她身边而遭受毒打。亨森利用命运给他的一切机会,干活勤勉,深受主人器重。 经济困顿最终迫使亨森的主人将他及其妻儿送到主人在肯塔基州的一个兄弟处。在

那儿干了几年苦工之后,亨森听说了一个可怕的消息:新主人准备把他卖到遥远的南方腹地 去农庄干活。这名奴隶将与自己的家人永远分离。 只有一条路可走:逃亡。“我会认北极星,”许多年后亨森写道。“就像圣地伯利恒的 救星一样,它告诉我在哪里可以获救。” 亨森和妻子冒着极大的风险带着四个孩子上路了。两个星期之后,饥饿疲惫的一家 人来到了辛辛那提市,在那儿,他们与地下铁路的成员取得了联系。“他们为我们提供了食 宿,非常关心,接着又用车送了我们三十英里。” 亨森一家继续往北走,最后来到纽约州的布法罗。在那儿,一位友善的船长指着尼 亚加拉河对岸。“‘看见那些树没有?’他说,‘它们生长在自由的土地上。”’他给了亨森 一美元钱,安排了一条小船,小船载着这位黑奴及其家人过河来到加拿大。 “我扑倒在地,在沙土里打滚,手舞足蹈,最后,在场的那几个人都认定我是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