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教程》课后答案 下载本文

下进行的。

1分子的己糖在好气条件下经过柠檬酸发酵可产1分子的柠檬酸。

1分子的己糖在厌气条件下被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可产2分子的乙醇和2分子的CO2。 参与柠檬酸发酵的微生物主要是曲霉等好气微生物,而参与酒精发酵的微生物是酵母菌。 6、比较硫化作用和反硫化作用的区别。

硫化作用和反硫化作用的区别主要是:硫化作用是在好气条件下进行的,而反硫化作用在厌气条件下进行的。

硫化作用是将元素硫和不完全氧化的硫化物进行氧化,最后生成硫酸盐。反硫化作用是将硫酸盐和其它氧化态的硫化物还原为H2S。

参与硫化作用的微生物主要是好气性的硫化细菌,丝状硫细菌和光合硫细菌。参与反硫化作用的微生物主要是厌气性的脱硫弧菌等反硫化细菌。

7、比较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的区别。 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的主要区别如下:

硝化作用是在好气条件下进行的,而反硝化作用是在厌气条件下进行的。

参与硝化作用的微生物是亚硝酸细菌和硝化细菌,参与反硝化作用的微生物是反硝化细菌。 硝化作用是将NH3氧化为HNO2和HNO3,反硝化作用是将HNO3还原为HNO2,NH3和N2。 8、试述微生物对卵磷脂的降解作用。

卵磷脂是含胆碱的磷酸脂,存在于细胞原生质中。卵磷脂的降解首先由微生物产生的卵磷脂酶将其分解为甘油,脂肪酸,磷酸和胆碱。?

甘油进入EM途径被转化为丙酮酸。?

脂肪酸通过β-氧化被分解为乙酸。胆碱可进一步分解为NH3,CO2和有机酸。 9、试述微生物对脂肪的降解。

脂肪首先在微生物产生的脂肪酶的作用下,被降解为甘 油和脂肪酸。

甘油是己糖分解的中间产物之一,可进入EM途径被转化为丙酮酸。

41

脂肪酸通过β--氧化途径被逐渐分解成乙酸。 10、试述微生物对核酸的降解过程。?

核酸在微生物产生的多种酶的作用下,可最后被分解为磷酸、核糖、NH3、CO2和水,其降解过程如下:

核酸酶核苷酸酶? 核酸核苷酸? +H2O

生成的嘌呤或嘧啶继续分解,如腺嘌呤的分解如下: 腺嘌呤脱氨酶 腺嘌呤次黄嘌呤+NH3 H2O?

次黄嘌呤+O2尿酸

11、试述微生物分解尿酸的过程。? 尿酸+H2O+1/2O2尿囊素+CO2 尿囊素+2H2O尿素+乙醛酸, 尿素+2H2O(NH4)2CO3?

尿酸在微生物产生的多种酶的作用下,可最后分解成NH3和CO2。其分解过程如下: 尿酸+H2O+1/2O2尿囊素+CO2 尿囊素+2H2O尿素+乙醛酸,

尿素+2H2O(NH4)2CO3,生成的(NH4)2CO3不稳定,被进一步分解成NH3和CO2。 (NH4)2CO32NH3+CO2+H2O 12、试述氨氧化为硝酸的过程。

氨氧化为硝酸分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氨氧化为亚硝?

42

酸,由亚硝酸细菌进行。其生物化学过程如下:? NH3NH4OHNH2OH? HNONH(OH)2HNO2?

第二阶段亚硝酸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由硝酸细菌进行:HO-N=O 13、试述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施入土壤中的氨态氮肥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可转化为硝酸盐。这对于那些喜硝酸盐的作物如烟草,蔬菜来说是有益的。

但硝酸根离子不能被土壤颗粒吸附,易随水分运动而损失,从这一点来讲,它对农业生产又是不利的。

反硝化作?用能将硝酸盐还原为NH3或分子N2,造成土壤氮素的损失,它对农业生产是不利的。14、比较糖代谢梭菌与蛋白水解梭菌的主要区别。

糖代谢梭菌主要以简单或复杂的糖类为主要碳源。

蛋白水解梭菌水解蛋白质时可产生多种氨基酸,两个氨基酸相互反应,一个为电子给体,一个为电子受体,进行发酵作用脱氨基产生脂肪酸。

15、磺颗粒四个方面试比较丝状硫细菌,硫化细菌,绿硫细菌和紫硫细菌的主要区别。?丝状硫细菌,硫化细菌,绿硫细菌和紫硫细菌的主要区别?

如下:?

紫硫细菌?绿硫细菌?丝状硫细菌?硫化细菌??

形态多样?形态多样?丝状体无分枝?短杆菌?个体形态?

存在含H2S的水体中?存在含H2S的水体中?存在含H2S浓度不大的水体中?存在含还原态硫化物的土壤和河湖淤泥中?生境?

兼营光能自养和光能异养?严格的光能无机营养型?化能无机营养型?化能无机营养型?营养类型?硫磺颗粒在体内?硫磺颗粒在体外?细胞内积累硫磺颗粒?体内未见硫磺小滴?元素硫颗粒沉积位置?

微生物教程课后答案(周德庆)第十章 2009-10-22 19:57

第十章

43

名词解释

1、电子显微镜利用电子波波长短,分辨力高的特点以电子流代替光学显微镜的光束使物体放大成象的超显微镜检装置。

2、普通光学显微镜用自然光或者灯光作光源镜检物体的显微镜。 3、合成培养基由化学成分已知的营养物质配制而成的培养基。

4、培养基人工配制的供微生物生长繁殖并积累代谢产物的一种营养基质。

5、天然培养基由化学成分不完全清楚的天然物质如马铃薯,麸皮等配制而成的培养基。 6、半合成培养基由化学成分已知的化学物质和化学成分不完全清楚的天然物质配制而成的培养基。

7、革兰氏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是细菌的一种鉴别染色法,细菌首先用结晶紫染色,再用碘液固定,然后用95%的酒精脱色,最后用蕃红复染。凡是菌体初染的结晶紫被酒精脱去了紫色后,又被蕃红复染成红色的细菌称为革兰氏负反应细菌;凡是菌体初染的紫色不能被酒精脱色,也不能被蕃红复染成红色的细菌称为革兰氏正反应细菌。

8、简单染色用单一染料使微生物细胞染上所用染料颜色的染色方法。

9、稀释平板计数法将一定量的样品经十倍稀释后,用平板培养最后三个稀释度的样品稀释液。待菌落长出后,计数出某一稀释度的菌落数后再乘以稀释倍数,即为样品中的含菌数。 显微直接计数法利用血球计数板或细菌计数板在显微镜下测计出每小格的微生物细胞数量后,再换算出单位体积中微生物细胞总数的测数方法。

10、巴氏消毒巴氏消毒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明的一种消毒方法。是在62-63℃的条件下,保温半小时杀死微生物的营养体(主要是病原菌)的方法。

11、间歇灭菌:利用100℃的温度杀死微生物的营养体.每次1小时连续三天,中间的空隙时间让未杀死的芽胞萌发成营养体,在下一次100℃的温度下被杀死。如此反复两次可将培养基的微生物(包括芽胞)全部杀死。该方法适用于没有高压灭菌器的地方进行灭菌处理。

12、消毒只杀死微生物的营养体(主要是病原菌),而不能杀死微生物的芽胞的除菌方法。 13、灭菌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的芽胞的除菌方法称为灭菌。 14、过滤除菌利用一定孔径的滤膜阻止微生物的通过而除去溶液中或者空气中微生物的除菌方法。

15、湿热灭菌利用热的蒸汽杀死微生物的灭菌方法。湿热灭菌又分常压蒸汽灭菌和加压蒸汽灭菌。

44

16、干热灭菌利用干热空气杀死微生物的方法。其灭菌工艺条件通常为160-170℃/2h。 17、选择培养基根据使用的目的,控制培养基的组成成分,使之有利于某种微生物的生长而限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从而能从自然界混杂的群体中分离出某一种单一的微生物。如无氮培养基用来分离土壤中的自生固氮菌。

18、加富培养基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血清,动植物组织液或者其它生长因子而配制出来的营养特别丰富的培养基。

19、鉴别培养基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通过指示剂的显色反应,用以鉴别不同微生物的培养基。

20、数值孔径数值孔径是判断物镜和聚光镜性能的重要指标,通常用N.A表示。N.A=n.sinα/2(n为介质折光率,α为镜口角)。

21、分辨力分辨力是指显微镜能够分辨出的物体两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它与波长及物镜的数值孔径有关。

22、超净工作台利用过滤除菌的原理而设计出来的一种无菌操作工作台,鼓风机鼓出的空气通过孔径很小的薄膜将空气中的微生物过滤后变成无菌空气吹向操作台,可防止周围有菌空气流入,能保证操作台始终保持无菌状态,便于无菌操作。

23、纯培养技术纯培养技术是培养某个单一微生物的方法。包括培养基的制作与灭菌。单一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和无菌操作接种技术。

24、焦深焦深是指清晰的目的象的上面和下面所看见的物象之间的距离。它与放大倍数成反比,即放大倍数越大,焦深越小。

25、暗视野显微术利用暗视野聚光器能阻止光线直接照射标本,而使光线斜射在标本上。在显微镜中见到黑暗视野中明亮物象的镜检技术。

26、荧光显微术以紫外光作光源的显微镜检技术。 27、负相差在黑暗视野中看到明亮物体的相差镜检技术。 28、正相差在明亮视野中看到黑暗物体的相差镜检技术。 五、问答题

1.试述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测定微生物细胞大小的基本方法。 测定微生物细胞的大小主要使用目镜测微尺。其方法如下:

先用长度已知的镜台测微尺校正目镜测微尺。校正的方法是让台尺与目尺重叠,看台尺的X格正好与目尺的Y格重叠,然后用计算目尺每格的长.分别校正目镜测微尺在低倍镜,高倍镜及油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