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下载本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作者:刘成全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41期

【摘要】在我国初中教学体系中,学校的作用不仅是为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发挥品德教育的作用,为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立打下正确的思想基础。另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重要方式,德育教育可以清晰的让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摆正学习态度,从而有效的提高学习效果,文章通过对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分析,探讨渗透的有效策略,从而充分的发挥德育教育对初中英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英语 德育教育 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1-0097-0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德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根本坏了,那么再大的能力也毫无用处。而英语作为一门外来语言学科,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注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成绩,还要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1.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国初中教学体系中,德育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在各个教学科目中都有大比重的涉及。德育教育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根本保证。 英语作为一门国外语言学科,国内大多英语教师都将教学重点放在提升学生英语成绩上,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忽略了德育教育。许多学生能够取得较高的英语成绩,但其思想素质还处在低成绩阶段,这就说明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将英语知识单纯的灌输给学生,并没有结合德育教育,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德育教育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需要日益不断的渗透,同时还要将书本内容与学生的自我认知相结合,这样三者可以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由此看来,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认知能力,有计划、有顺序的将德育教育内容渗透到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过程中强化自身的道德品质[1]。

2.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首先,解析词句,渗透德育。语言是人类交流活动的媒介和载体,也是个人思想情感、人文情怀、交流技巧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普及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礼仪习惯,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事业,增长学生的见识,还能够激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利用这种教学方式时候,也要将我国本民的风土人情、人文风情、生活礼仪等内容与英语国家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到两国文化的差异,同时加强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灌输。

在英语学习中,英文词汇词义丰富而且变换形式多样,所以在教学中,课堂的三分之二时间教师都用在词汇教学上,要想充分的渗透德育教育,可以通过解析词句的教学来实现。例如,在教学develop这一单词时,教师在单词造句中渗透德育教育,如:China has developed gradually after a century of sleep.在讲解单词性质变化时,教师也可以在解析例句中渗透一些中国曲折的发展历程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品质。

其次,解析课文,渗透德育。初中英语课文都是经过大量专家学者反复推敲的,可以说是初中英语教材的精华、核心部分,将德育教育渗透进课文解析中,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实现英语教学目标。所以,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感受、理解课文内容,并在课后的实践活动中应用渗透在课文中的德育教育内容,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2]。

最后,围绕单元主题,渗透德育。现阶段的初中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特定主题展开的,这些主题大多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对整个单元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到中外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让学生了解到更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广泛听取学生的见闻,并划分小组让学生自行讨论对单元主题的看法或感受,这样不仅锻炼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还能在其中渗透德育教育。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有效的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纠正学生的偏激思想。随着德育教育的不断深化,学生的思想品质能够有效的得到提升,这样才真正的贯彻了我国现代素质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周月爱.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浅谈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3,14(11)

[2]张娅.英语班主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和途径探索[J].新课程导学,2017,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