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陕南移民与今天移民的对比 下载本文

陕西也积极采取措施,招民垦荒,恢复生产。 2.3陕南移民情况

清初陕南移民较小,主要原因是当时清朝刚刚建立,百废待兴,全国各处都需要从战乱后恢复经济,抛荒的土地需要重新开垦,游离于土地之外的人口相对较少,因此,(在康熙年间陕南除汉江河谷地带经济恢复较快,)招民开垦的工作进展的并不顺利,“自明季遭流寇,频年荼毒,流徙无遗。国朝定鼎后,招抚流亡,十不获一”。(光绪《镇安乡土志》卷上,《人类·户口》)陕南移民大规模的进入是在乾隆中期之后。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在经济恢复的同时,也出现了人口剧增、土地集中的问题。康熙在五十三年(1714年)的一次上谕中说“条奏官员每以垦田积谷为言,伊等俱不识时务,今人民蕃庶,食众田寡,地尽耕种,此外更有何应垦之田为积谷之计耶!”(《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五十九,康熙五十三年六月丙子)雍正在他继位的第二年(1724年)对各省督抚的一次上谕中也谈到了地少不足以养民的问题,他说:“朕自临御以来,......重农务本,但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种,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清世宗实录》卷十六,雍正二年二月癸丑)特别是到了乾隆时期在册人口突破了一亿大关,乾隆六年(1741年),全国在册人口达到一亿四千三百四十一万多,这是我国历史上在册人口第一次上亿。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在册人口是二亿零四十七万多;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在册人口为三亿零一百四十八万多。由于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人均耕地越来越少,例如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全国入册耕地面积为七百三十五万二千二百一十八顷,全国在册人口为一亿八千三百六十七万八千二百五十九口,人均

耕地四亩,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全国入册耕地面积为七百六十万伍仟六百九十四顷,全国在册人口二亿八千六百三十二万一千三百零七口,人均耕地面积2.65亩。(孙毓棠、张寄谦《清代的垦田与丁口记录》,《清史论丛》第一辑)乾隆时期有人曾这样评论当时人口与土地的情形“今天下??占田者十之一、二,佃田者十之四、五,而无田可耕者十之三、四。”(旷敏本《岣嵝删余文草》,《复范抚军论城工》)人多地少,这些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紧衣缩食勉强度日,一遇灾荒就拖家带口逃往他乡,成为陕南移民庞大的潜在群体。由于“摊丁入亩”的实施,使农民获得了较多的自由,此后“田夫贩竖,咸得优游康衢,而毕生无追呼之累”(《常昭合志编》光绪时纂,卷七,页一)可以“轻去其乡,五方杂处”(马桂棻《显志堂稿》)这个政策也使无地可耕的农民向外迁移成为可能。

清朝在康熙雍正之前,向陕南移民数量不大,到了乾隆中期以后,随着人口的激增,社会矛盾加剧,向陕南移民的人数开始大幅度增加。乾隆六年(1741年)以晚征、少征、免征为核心内容的陕南徕民政策调整为标志,(《清实录》卷一四六,乾隆六年七月陕西巡抚张凯奏疏乾隆《商南县志》卷4)爆发了向陕南移民的浪潮。乾隆三十七八年“川楚间有歉收处所客民就食前来,旋即栖谷依岩,开垦度日。而河南、江西、安徽等处贫民亦多携家室来此认地开荒。络绎不绝,是以近年户口骤增至数十万”(《三省边防备览》卷十四,艺文下《兴安升府议》)嘉庆时期,嘉庆皇帝在嘉庆四年、五年(1799、1800年)连续两次下达谕旨给地方政府,“朕意南山内既有可耕之地,莫若将山内老林,量加砍伐,其地亩既可拨给流民自行耕种”“将南山老林等处可以耕种之区,拨给开垦,数年之内,免其纳粮,俟垦有成效,再行酌量升科。”(《清仁宗实录》

卷五三、六一)

乾隆三十七八年“川楚间有歉收处所客民就食前来,旋即栖谷依岩,开垦度日。而河南、江西、安徽等处贫民亦多携家室来此认地开荒。络绎不绝,是以近年户口骤增至数十万”(《三省边防备览》卷十四,艺文下《兴安升府议》)嘉庆初年,“流民之入山者,北则取道西安、凤翔,东则取道商州、郧阳,西则取道重庆、夔kui府、宜昌,扶老携幼,千百成群,到处络绎不绝。”(《清经世文编》卷三十六,陕西农田水利畜牧考)到嘉庆末年,陕巴老林地区“江、广、黔、楚、川、陕无业者侨寓其中以数百万计,仅盩厔一县,道光三年查明就有客民十五万”(《秦疆治略》)

至道光年间,陕南各地客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大致为82.7%(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6册 转引自张晓虹《清代移民与陕西汉水流域民间风俗的嬗变》) 清代康熙中期陕南人口在50万左右,100余年后,陕南人口达到了396万余增长率为697.9%。(史念海、萧正洪、王双怀 陕西通史 历史地理卷 [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