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命教育理念下重新认识与建构幼儿园区域活动 下载本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生命教育理念下重新认识与建构幼儿园区域活动

作者:廖晓萍

来源:《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04期

[摘要] 目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并不尽如人意,主要在于区域活动一方面被错误地认为只是幼儿园集体活动的补充,另一方面教师对区域活动的开展存在畏难心理。从生命教育理念来看,区域活动的开展应该具备日常化、整合性和动态性等特点,为此教师应将区域活动全面、稳定地纳入到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中来,通过构建稳定的活动实施机制和对区域材料的科学评价,带动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 生命教育;区域活动;幼儿园课程

区域活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空间布置格局,通过重视幼儿的自主活动,重视幼儿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重视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需要,因此受到目前幼儿园的普遍重视,并成为幼儿的一种主要学习方式。但是,目前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尽管教师们已经认识到区域活动的重要性,但并未给予真正的重视,区域活动的开展由此常流于形式,而未能实现其应有的教育价值。

一、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认识偏差

(一)区域活动被认为只是幼儿园集体活动的补充

许多教师在观念上依然存在重集体活动、轻区域活动的倾向,视区域活动可有可无,错误地认为区域活动只适合班额人数较少的幼儿园开展,于是教师往往将精力主要放在“上课”上,让区域活动成为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补充”甚或“摆设”。相应地,教师在教学考核和展示中也更多关注的是集体教学,很少对区域活动进行认真备课和教研。这一方面导致教师在活动材料的投放时机上未能与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节律相适应,材料投放过少且更新不及时,让区域活动的开展有名无实;另一方面,教师对材料的投放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区域活动成了幼儿的自由活动,不仅不能充分体现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甚至与其他正式的教学活动相抵触。

(二)教师对区域活动的开展存在畏难心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区域活动主要通过材料来传递和承载教师的教育目标,而活动材料是否合适,完全建立在教师对教学内容、幼儿年龄特征及其实际发展水平的深刻认识与把握的基础上。因此,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往往需要教师拥有更多的教育智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组织集体教学更难,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鉴于此,许多教师虽然能在思想上认识到区域活动的重要性,但却对区域活动在材料投放和教师组织管理等方面的诸多要求存在畏难心理,人为地放大了区域活动开展可能存在的困难,不会因地制宜地主动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从而使区域活动开展的效果大打折扣。这种结果反过来会极大地降低教师们进一步开展区域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有的教师认为每次区域活动开展时的活动布置和材料收放必然会造成时间上的浪费,而有的教师则抱怨用于区域活动创设的条件不充足,如柜子缺、桌子少、教室空间小等,误认为区域活动的开展是幼儿园的“奢侈品”。

二、在生命教育理念下重新审视区域活动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关注生命本身,而且关注对个体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旨在充分理解生命本质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儿童的自然天性和发展潜能,以全面提升儿童的生命质量。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强调儿童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教育活动,其所蕴含的教育内涵同生命教育理念存在内在的联系。基于生命教育理念,教育者应充分关注幼儿的现有状态,通过区域活动为儿童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帮助儿童在体验和探究中自主建构经验,全面提升幼儿的生命品质。遵循生命教育理念的指导而创设的区域活动应体现以下特点: (一)区域活动的开展应日常化

目前我国幼儿园班额人数普遍较多,而与全班集体教学活动相比,区域活动能够以其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丰富的操作材料和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的区域活动必然要求全面关注儿童的日常生活,贯穿于幼儿一日在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育者应该将区域活动日常化,使其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与集体教学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

(二)区域活动的内涵应整合化

有生命力的区域活动既是幼儿的游戏活动,也是幼儿的学习活动。它与集体活动、自由游戏,甚至家庭和社区之间都存在彼此互动的关系,参与者既包括幼儿、教师、保育员,也包括家长及社区相关人员,因此,区域活动的开展理应包括园内园外各种资源的整合和各种课程实施形式的整合。

(三)区域活动的建设应动态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有生命力的幼儿园区域活动应是动态的,这主要表现在区域的种类以及重点区域应随着活动内容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为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不断地调整活动材料。推动区域活动不断走向丰富与深化,从而促进幼儿学习经验的不断优化与丰富。

三、生命教育理念下区域活动开展的策略

(一)区域活动的开展要由“点缀”变为“主调”

许多幼儿园在实施区域活动时,并没有把区域活动纳入到幼儿园整个课程设置中来。因此,作为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和组织者而言,幼儿教师要改变课程意识,提高区域活动在整个课程设置中的比例,将区域活动由“点缀”变为“主调”。首先,幼儿园在组织区域活动时要有的放矢,采取小步推进的策略,根据自身的整体情况,从容易实施的领域和内容人手。如有的幼儿园对区域活动的研究从数学教育开始,以数学区为主,结合日常生活和集体教学,实施数学区域化教育。随后,教师们将积累的关于区域材料投放、教师观察评价和持续跟进的数学区域活动经验迁移到其他区域中,促进了其他活动区域的建设和发展的同时,也真正意识到了区域活动在整体课程实施中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幼儿园要整体协调区域活动的相关实现要素,全面开展课程改革,包括课程理念、作息制度、教师配置、教师培训、幼儿人数、班级设置、教学评价等。如制定弹性的幼儿作息时间,除进餐、午睡、起床和离园等生活环节统一时间外,其他时间均可由教师控制和把握,把社会性的区域活动安排在人园、餐后和离园等环节中进行,而学习性的区域活动在原来的教学活动时间进行。日常的考核内容也要从原来以单一的集体教学为主,逐步转变为区域活动和集体教学并重,有时甚至要加重对区域活动考核的力度。通过各种途径逐步把区域活动做成幼儿园主要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特色。

(二)区域活动的设置要由“移动”变为“稳定”

区域活动的良好实施需要在环境布置、区域规划等方面有着稳定和常态的实施机制,以使区域活动成为一种常态的教学活动。首先,区域活动要在区域空间上得到拓展和优化。区域空间的设置必须建立在“园本”的理念之上,即运用幼儿园现有的空间进行资源的优化和拓展,而不是“另起炉灶”。如有的幼儿园活动室不够大,活动室同时又是用餐的地方,在原有硬件设施有限的条件下,可以首先改造幼儿午睡室,将幼儿床改为阁楼式和活动式,作为集体交流之用。

其次,理清教师的区域活动开展思路。通过教研讨论的形式,促使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和团体讨论树立起正确的区域活动观,深刻领会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各种问题潜在的内涵。如讨论“桌子的主角感反映了什么”,实际上能揭示教师内在的教育理念,指出问题关键所在。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