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重要知识点 下载本文

由特定的个人承担,而是由官员阶层承担,实际上最终是由社会来承担。受选票驱使,在选民的当前利益要求,整个政治市场都短期化,都仅仅追求当前利益和当代人利益。

3.缺乏信息敏感度

由于公共产品无法用市场价格衡量,在提供公共产品时往往根据自身感受和自己掌握的有限信息。 (三)制度缺陷 1.选举制度缺陷

多数规制下的中间投票人定理,投票交易问题,利益集团的特殊影响 2.信息不对称

选民对候选人缺乏准确和全面信息,容易受到媒体和选战团队宣传的影响。 决策和监督信息有政府机构提供,作为委托人的选民获得信息有限。 在公共产品供给中存在需求者掩盖信息的倾向,即使真实表达偏好也会由于政治等因素最后结果与预期有差距。 3.垄断配置的低效率 官僚机构的垄断性质

(四)政府失灵论(其他)

1.选民对政府官员的监督常常是无效的。

选民掌握被监督对象的信息不足,信息被政府部门所垄断。官员和立法机构组成的双边垄断结构中,双方对于公共品的信息也是不对称的,立法机构很难对官员进行有效的监督。

2.利益集团的影响(俘虏理论) 在现实的公共选择过程中,政府往往受到利益集团的控制,少数特殊利益集团的利益因而得到不成比例的满足,政府丧失了公共利益代表的身份。

七、寻租存在原因

是政府权力对市场交易活动的介入。在政府干预经济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些人为了在交易过程中获得额外的收益,进行争取政府特许而垄断地享有某些紧缺资源或政府庇护等目的的寻求租金的行为。寻租的实质是权钱交易,是政治权力和经济资源之间的交换。

八、公共经济决策的特征

公共经济决策是一种集体决策行为,与市场经济中分散的决策行为相比,它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公共经济决策具有广泛的参与主体。政府在制定公共经济政策时,一般都要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第二,公共经济决策的目的具有多样性。与市场经济主体追求单纯的经济利益不同,公共经济决策往往追求更多的东西,例如经济增长、政治稳定等公共目标。 第三,公共经济决策的执行具有滞后性。滞后性是一切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规律。这是因为,从经济问题的出现到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内,各种因素又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了的情况不适应当初所制定的经济政策时,这些经济决策就达不到解决问题的效果。 第四,决策执行结果的重大影响性。与市场经济的分散决策只影响个人效用不同,公共经济政策的执行结果对社会有着重大的影响,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例

如,政府所做的税收调整政策,常常会影响着经济的增长、个人的投资和消费以及物价的上涨和下滑等诸多因素。 九、公共需要的定义

所谓公共需要,指的是那些由个人和企业无法通过自身的市场活动得到满足,但又是为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的良好发展所必需的,这些共同消费需求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需要。

十、私人需要与公共需要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个人需要是公共需要的基础,公共需要的满足是私人需要满足的保障。 区别:活动范围和满足方式不同;消费特点不同,前者可分后者不可分;前者有阶级性质后者没有;公共需要市场无法满足,因此需要政府通过公共支出来满足。 十一、公共支出的原则 ㈠弥补市场失灵的原则 ㈡社会利益原则 ㈢公平原则

㈣厉行节约、讲求效益的原则 ㈤量入为出、保持平衡的原则 ㈥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

⒈正确处理积累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之间的比例关系 ⒉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㈦公开、透明的原则 ㈧法定原则

十二、公共支出的分类

按公共支出补偿性分类:消耗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按公共支出的最终用途分类:消费性支出、积累性支出、补偿性支出。

十三、公共支出的绩效考评 (一)公共支出绩效考评的意义 是政府管理和决策的有效工具;是提高公共部门绩效的动力机制;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的理财水平和工作效率。能改善政府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 (二)国外现行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考评方法及其特点 1.“3E”考评法

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益Effectiveness,经济性,强调成本节约 2.标杆管理考评法

根据一定的原则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全面的指标体系。

首先确定标杆,作为奋斗目标,然后以最后结果与之比较,不断调整标杆。 3.平衡计分卡考评法

明确组织使命、战略和重要的绩效领域,从四个层面确定各个领域目标:分解目标设定具体绩效指标;根据绩效指标确定工作方案和任务;调动资源确保战略和使命完成。

十四、改革我国财政财政支出体系的政策建议 1、科学界定财政支出范围和总量

2、建立科学的财政支出结构,具体内容是:

(1)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加速机构改革,压缩行政费用,退出竞争领域,

转变基础投资(2)进一步加大基础科学和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增加对不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基础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3)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着力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改善农业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产业化进程(4)逐步减少财政补贴,消除软预算约束,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5)逐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建立于失业救济和再就业工程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职工养老、医疗、福利救济三大社会保障体系。 3、解决地区财政支出结构失衡问题强化财政支出管理 4、强化财政支出管理

(1)实行零基预算法。以零为起点编制预算,对每一个预算单位的资金需求逐项重新审核,根据其人员编制和工作任务重新确定预算资金分配计划。能摆脱原有预算基数的不合理既成事实的束缚,公平合理地确定预算支出,避免各个预算单位的资金苦乐不均。(2)重点支出比例控制法(3)成本——效益分析法(4)不断完善政府采购制度

第六章 公共收入

(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其公共权力,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组织向私人部门和人筹集的一种收入) 一、公共收入的特征

公共性、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 二、税收的效率原则

1、含义:税收征收的所得和所费的关系,尽可能增大所得和减少所费。

2、税收效率可以分为经济效率(征税应利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与行政效率(征税过程本身的效率,要求税收在征收和缴纳过程中耗费成本最小) 三、税收的分类

按照课税对象分:流转课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所得课税、财产课税、行为课税

1、财产课税:对各种动产和不动产为对象的课税。来源是财产的的效益或财产所有人的收入。(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契税)

2、行为课税:以纳税人的特定行为对象而征收的税种。(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印花税、屠宰税) 四、拉弗曲线

空白:合宜的税率区间 阴影:拉弗禁区

瓦格纳法则:财政政策原则、国民经济原则、社会公平原则、税收行政原则 萨缪尔森均衡: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替代关系 第七章 公共预算 一、公共预算的内涵及特点

1、公共预算:政府基本的财政收支计划。主要用于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即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国家政策。 ? 从形式上讲,公共预算就是按一定标准将财政收入和支出分门别类列入特定表格,使人们清晰了解政府的财政活动。 ? 从实际经济内容上讲(事前、事中、事后), 其编制是政府对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

其执行是财政收支的筹措、使用过程;其决算是预算执行的总结。 2、不同国家的政府预算具有一些共同特点: ? 预测性:对收支的预测

? 法律性:经过立法机关审查批准 ? 集中性:统筹安排

? 综合性:综合反映财政收支的全貌 ? 公开性:向公众公开

二、 公共预算编制的原则(完整性,统一性,年度性,可靠性,公开性) 1、年度性:预算要按年度编制,列出全年的公共收支,对年度公共收支进行比较,不应对年度之后的公共收支做出任何事后的安排。

第八章 公共分配

一、公共分配

概念:1)分配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环节2)两种不同的分配范畴:对生产要素的分配;对直接生产成果——产品的分配

内涵:⒈分配对象:实物形式与价值形式,当前是后者;⒉公共分配主体:政府为主的社会公共组织;⒊分配依据:与一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⒋分配受益者:应有利于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二、公共分配的主要形式之一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

1、按能分配: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劳动者的经营成果进行必要的社会扣除后,根据劳动者在生产经营中释放出来并得到社会承认的能力分配个人收入 2、按能分配的收入来源:3)风险收入——对经营者克服风险能力的报酬 三、公共分配制度的完善 (一)初次分配制度

初次分配主要有市场机制形成,在收入分配中起基础作用。今后应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比重。 ☆(二)二次分配制度

二次分配是政府主导的收入再分配。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税收制度和财政转移制度,改善收入分配,增进社会公平。包括社会保障制度、税收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三)三次分配制度

三次分配制度主要指慈善事业制度,是一种补充分配形式。应完善法律,转变观念,培育慈善事业发展。

四、评价社会公平的主要指标 1、洛伦兹曲线

2、基尼系数

1)G=区域B的面积/△OPQ的面积

2)基尼系数的优点:能反应收入分配差距,使用方法方便;计算方法多,便于利用各种数据;国际通用,便于比较。

3)基尼系数的缺点或不足:不能反应个别阶层内部输入分配变化情况;一般用于整体评价,不便于对各阶层之间进行比较;对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比重变化不敏感;国际比较时需要排除一些不可比的因素;计算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实际困难。基尼系数的运用应注意相应的适用条件等。 五、政府失灵的表现:

1、公共决策失误 2、政府工作的低效率 3、内部性与政府扩张4、权力分配不平等

5、政府“寻租”

六、公共分配的基本原则

1、公共分配的目标:初次分配的核心是效率;二次分配的核心是公平;第三次分配的核心是社会责任

2、处理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效率和公平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 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统筹城乡发展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6)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第九章 社会保障

一、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 对孤儿、孤苦老人、残疾、受灾者、低收入者等的救助 ⒈社会救助 (1)养老保险、(2)医疗保险、(3)工伤保险、(4)失业保险、(5)生育保险、(6)死亡抚恤,亦称遗属保险、(7)残障保险、(8)护理保险 (1)老年人福利、(2)残疾人福利、(3)妇女儿童福利、(4)其他福利(教育、住房等) ⒉社会保险 ⒊社会福利

⒋社会优抚 ⒌补充保障 ⑴军人保险、⑵军人抚恤、⑶军人福利、⑷军人复员转业的就业安置或补偿 ⑴慈善事业、⑵社区服务、⑶企业年金、⑷商业保险、⑸家庭保障 第十一章 公共经济管理

一、公共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

1.公共经济管理的有限原则。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具有优先性、基础性地位和作用。

2.公共经济管理的约束原则。宪政约束、法治约束和民主约束。 3.公共经济管理的公平原则。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4.公共经济管理的公共性原则。以公平的价值作为规范。 5.公共经济管理的理性原则。技术判断,成本—效益分析。 二、规制俘获理论

1、公共规制:公共部门为了实现某一经济性或社会性的目标、利用法律、政策、规章、制度等对市场经济主体进行的规范或制约。(规制的主体是公共部门。规制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市场失灵。规制的目的是为了效率或公平。规制过程中必须提升公众参与度。)

2、公共规制的相关思想理论——规制俘获理论,其核心思想在于:政府的规制目的本身是为了提高社会福利,但规制的设定者或执行者容易被利益集团“俘获”,使得规制的结果反而对利益集团有利,而损害整体社会的利益。 三、提高公共经济效率的途径

1、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公共经济主体的多元化。 2、在政府部门中引入私人经济的管理方式。 3、加强对公共经济主体的监督。

4、建立完善的公共经济效率评估。

第十三章 市场经济危机与危机管理

一、经济危机——经济周期的危险阶段

1、经济危机:在经济周期的顶峰阶段如果出现了极度的失调,就会在一个突然的时间段总体经济情况掉头向下,迅速进入到经济低谷的现象。 2、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

1)经济增长率下降,失业率上升

2)货币币值波动,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3)利率的非正常波动,企业倒闭率上升 4)国际资本流向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