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历史介绍 姓氏 下载本文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载:“钟,宋微子之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仕楚,食采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市一带),因氏焉,子孙或姓钟氏。”又据《姓氏急就篇》载,楚汉分争时,钟离昧为项羽将,其次子接,居颍川长社(今河南省长葛县西),省“离”字单姓“钟”,其后为钟氏。

迁徙足迹

据矮陂镇古村《钟氏族谱》载,汉代,钟接的后裔钟气,居颍川(今河南禹县)。钟气之孙钟文义,居许昌(今河南许昌市)。东晋初,钟文义的后裔钟朝迁居福建中部。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钟朝的后裔钟逵官至谏议大夫,其子钟礼居江西赣州。北宋时,钟礼的后裔钟理居福建汀州(今长汀县)。元末,钟理的后裔钟提龄迁居广东长乐县(今五华),后迁至兴宁县北厢龙归洞大平湖开基创业。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钟提龄的后裔钟国捷迁至广东归善县今矮陂镇古村开基立业。今矮陂镇古村钟姓人口即为钟国捷的后裔。

根出地望

颍川郡(见陈姓)。

祠堂对联

书香传世代 琴韵著家风

注:书香传世代——东汉颍川长社人钟皓,隐居不仕,在密山以诗律授徒千余人。

琴韵著家风——春秋时,楚人钟子期精于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子期听而知之。子期死,伯牙谓无知音者,乃绝弦破琴。

(由矮陂镇古村钟立义提供《钟氏族谱》) 罗

罗姓在北宋《百家姓》中排第75位。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县境内罗姓人口11749人,全县排第11位。主要分布在马安镇湖丝潭村,良井镇松源村,横沥镇森柏洞村,平潭镇乌塘村,矮陂镇罗屋村。

姓氏来源

春秋时,有罗国,自称祝融之后,妘姓。初居宜城(今湖北省境内),后移至枝江(汉置县,在今湖北省南部),为楚所灭。罗国遗族迁至长沙。遂以国为氏。

又据《通志·氏族略二》:“罗氏,子爵,熊姓;一曰祝融之后,妘姓。初封宜城,徙枝江,为楚所灭,周末居长沙。”

又据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篇》:“罗氏,颛顼后,封于罗,今房州(今湖北房县、竹山、保康、竹溪等县地)也,子孙以为氏。”

罗国原出何姓,说法不一。今姑从“妘姓”说。

迁徙足迹

据横沥镇周公塘《罗氏族谱》载,匡正乃祝融之后,出自妘姓,有功于周,受封于罗。后楚灭罗,罗国子孙遂以国为氏。秦末,匡正的后裔罗守陇迁居长沙郡(今安化县地)。汉景帝后元年间(前143~前141),罗守陇的后裔罗珠官至大司农,迁居豫章郡(治所南昌,辖今江西省境)。王莽称帝期间(9~24),罗珠的后裔罗臣恭举家迁居河南(今罗山县地)。唐僖宗期间(874~888),罗臣恭的后裔罗景新迁居虔州(今赣州)太平乡太平里田东。不久又迁至福建宁化县石壁洞葛藤村紫源里。元太宗五年(1233),罗景新的后裔罗伯七任广东潮州府同知,见兴宁山川环绕,田地平坦,遂举家迁居兴宁。明嘉靖年间(1522~1566),罗伯七的后裔罗思序迁居惠州府归善县东江招元约皂夹坑(今名剑坑,属周公塘管理区),后罗思序的子孙在皂夹坑附近购下凹背塘、大长坑、绑弓山(今均属周公塘管理区)等地。今周公塘管理区罗姓子孙即为罗思序的后裔。

根出地望

豫章郡。楚汉之际置。治所在南昌。辖今江西省境。

祠堂对联

探花门第 理学家声

注:探花——宋天圣八年(1030),罗景新的后裔、兴宁县人罗孟郊进士第三(探花),官至谏议大夫。

理学——宋代,罗景新的后裔、兴宁县人罗从彦成为理学家。

(由横沥镇周公塘罗建巨提供《罗氏族谱》) 吴

吴姓在北宋《百家姓》中排第6位。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县境内吴姓人口9821人,全县排第12位。主要分布在矮陂镇新荣管理区,永湖镇彩塘管理区,平潭镇姚屋墩村等地。

姓氏来源

古公父的长子泰伯出奔江南,建立勾吴,定都梅里(今江苏省无锡县东南)。周武王灭商后,泰伯的三世孙周章为诸侯,改国号为吴。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战胜楚国,其子夫差又攻占越国。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国。夫差的后代为纪念故国。以国名

为氏。

迁徙足迹

据矮陂镇新荣管理区《吴氏族谱》载,夫差的后裔吴起(?~公元前378)初事鲁,后事魏,又奔楚,官至令尹。东汉初,吴起的后裔吴汉辅助刘秀光复汉室,立下大功,官至大司马,封广平侯。三国时期,吴汉的后裔吴班事蜀,为将军。晋代,吴班的后裔吴隐之居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西南),官至左卫将军、尚书。唐代,吴隐之的后裔吴競居沛州,官至宰相;其次子吴伯芮居长沙。唐末,吴伯芮的后裔吴宣迁居江南抚州府临川县石井屋。宋代,吴宣的后裔吴宥由抚州府临川县迁居福建宁化县;其次子吴坤二迁居龙岩县。吴坤二的后裔吴伯玉迁居广东龙川县。明初,吴伯玉的后裔吴法猷迁居兴宁县。明朝中叶,吴法猷的后裔吴兴迁居惠州府归善县蔗埔透阁岭新兴围(即今矮陂镇新荣管理区一带)。今矮陂镇新荣管理区吴姓子孙即为吴兴的后裔。

根出地望

延陵郡,古邑名。即今江苏省常州市。

祠堂对联

延陵世泽 渤海家风

注:延陵——夫差的祖父寿梦生有4子,长子诸樊(夫差之父),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札。寿梦宠爱季札,欲传位给他,他的三个兄长也都认可。但寿梦去世后,季札不肯为君,认为长子继位是国家的制度。吴国的人坚决要他为君,他只好弃家出走,躲到乡间去种田为生。诸樊只好即位为君。封季札于延陵,人称“延陵季子”。诸樊去世后,余祭继位。余祭去世后,余昧即位。余昧临终前申明,由季札继位。季札不肯,又躲了起来。于是余昧的儿子僚即位为君。季札让国,成为千古佳话。

渤海——《史记·周本纪》载,古公父生泰伯、仲雍、季历3子。泰伯、仲雍出奔东南沿海,在江苏省无锡县东南建立勾吴。因其国滨海,故以代称。

(由矮陂镇新荣管理区吴纯提供《吴氏族谱》) 邓

邓姓在北宋《百家姓》中排第180位。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县境内邓姓人口8220人,全县排第13位。主要分布在马安镇下良村,良井镇楼角、牛草湖村,沥林镇布心村,陈江镇塘下村,以及淡水镇等地。

姓氏来源

商王武丁封叔父曼季建立邓国(今河南邓州),为邓侯。其子孙以国为氏。又因邓氏为曼季后裔,故又云出自曼姓。

迁徙足迹

据淡水《邓氏族谱》载,曼季为淡水邓氏之始祖。曼季的后裔邓文仲(河东县令)于周郝王元年(公元前314)举家迁至河东(今山西省西南部)。东汉初,邓文仲的后裔、南阳郡新野县人邓禹辅助刘秀光复汉室立下头功,授大司马,封高密侯。邓禹的后裔即以“高密”为堂号。北宋末,邓禹的后裔邓大猷(进士)迁至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都。南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邓大猷的后裔邓志斋(榜名文渊,进士)举家迁至广东梅州程乡县松口。明末清初,邓文渊的后裔邓枌(字子昴)举家由嘉应州(原梅州)迁至惠州归善县城。清初,邓枌之子邓利生由归善县城举家迁至新安县(今深圳宝安)大鹏城北门外。乾隆年间(1736~1795),邓利生之子邓奕贵(字允芳)由新安县大鹏城举家迁至归善县碧甲司淡水镇拨子园。今淡水邓姓人口即为邓奕贵之后裔。

据马安下良《邓氏族谱》载,邓文渊迁至梅州程乡县松口后,其第三子邓恭又迁至长乐县(今五华)伯塘,再迁至龙川县车田开基立业。邓恭之第四孙邓文甫中进士后移居福建长汀县。邓文甫之第十子邓明暹移居江西抚州,后携次子邓二八移居广东长乐县塔岗。邓二八的后裔邓文鸡由长乐县移居归善县马安下良村担水沥开基创业。清康熙年间,邓文鸡的后裔邓林祚在下良买下一些地皮。今下良邓氏子孙以邓林祚为下良邓氏之开基祖。

根出地望

南阳郡,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

祠堂对联

南阳世泽 高密家声

(由马安镇下良村邓学新、淡水镇黄维明提供《邓氏族谱》) 严

严姓在北宋《百家姓》中排第27位。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县境内严姓人数共8198人,全县排第14位。主要分布于水口镇源塘管理区、平潭镇张新管理区、大亚湾西区樟树埔管理区等地。

姓氏来源

严姓是庄姓中分化出来的分支。庄姓为楚庄王后裔(参见“庄姓”),到汉代时,人口众多而为一大姓。但东汉初年,天降大祸。原来,新登基的汉明帝姓刘名庄。按古制,皇帝的名字臣民是不能用的,既然皇帝名庄,那么姓就不能用了,必须改为他姓。要他们放弃祖姓,无异辱没祖先,不改又是抗旨罪要杀头。这时,庄姓中一个叫庄严的人,大胆上书皇帝,恳求汉明帝收回成命。无奈皇帝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尊严。庄严的上书,不但不能如愿,反而遭了杀头之祸。后来又有些人因不愿改姓而遭杀。庄姓人为了纪念这位敢于冒死直言的同族,就改为严姓,庄姓一度消失。如汉代人庄助、庄光、庄青翟等,虽死,史官在写史时也

把他们改为严助、严光、严青翟等,直到魏晋以后,才有一些人复姓庄,而更多的人则以严姓传了下来,这就是为什么严姓出于庄姓而超过庄姓的原因。

迁徙足迹

根据惠阳县水口镇严氏祠堂对联推断:水口镇严姓发祥地在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严光是其祖先。据惠阳县水口镇《严奉公族谱》记载,先祖原居住在南雄始兴县,初世严秀良,原配叶氏、续配柳氏,有一子名曰与敬,为一世。与敬,字德与。元大德四年(1300)庚子岁,由南雄始兴县迁居惠州府归善县东平坊立籍,万历三年(1575)乙亥岁,各孙子出名率族献祖居为县署,始迁源塘、梁化阳背、坦湖仔等处居住,嗣后分居墨湖、大鱼池、田心围、燕田、松坑、永安(今紫金)的上石、义容、骆坑。另今惠州市河南岸,大亚湾西区樟树埔,同前深湖、三角湖、小螺,今博罗的乌石、柏岗、草阳岭、贝塘,永安(今紫金县)的塘面、李高田,新安(今深圳宝安区)的山下,俱公之支派。因宗支世次内多遗失未详。

根出地望

严氏望出天水郡。《姓氏考略》云:望出天水、冯翊、华阴。(1)天水郡。西汉初置。治所平襄,在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2)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三国魏改为冯翊郡。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3)华阴。为华阳之误。西汉置华阳县,在今陕西华阴县东;又南朝宋时置华阳郡,在今陕西省勉县西北。

祠堂对联

春山世泽 天水源流

注:春山——严光,字子陵,汉代会稽郡馀姚人。少曾与光武帝刘秀同游学,有高名。秀称帝,光变姓名隐遁。秀派人寻觅,召至京授谏议大夫,不受,退隐富春山。春山——指富春山。天水——指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

(由惠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严建平提供《严奉公族谱》) 徐

徐姓在北宋《百家姓》中排第150位。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县境内徐姓人口共5765人,全县排第18位。主要分布平潭镇川龙、红光、新光管理区,水口镇蓬陵管理区,以及横沥、陈江镇。

姓氏来源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二》载,徐姓,子爵,羸姓,乃皋陶之后。皋陶生伯益,伯益佐禹有功,禹封其子若木于徐(在今江苏省西北部及安徽省东北部)。子孙以国为氏。公元前11世纪,武王又封徐偃王之子宗于徐(今江苏泗洪一带)。春秋时,为吴国所灭。其后为徐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