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缺答案 下载本文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缺答案

语文学科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的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和谐高于冲突

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贵,追求“和而不同”。

春秋时期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形成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和”所具有的“和谐”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尚书?舜典》记载,帝舜命其乐官通过诗歌音乐,达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说明我国古人已了解音乐促进和谐的作用,体现了早期智者对宇宙和谐的向往。我国古人反复以声乐之和比喻世界各种事物之间的和谐,从而成为一种普遍追求。如《左传》中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可见,我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的模型,对“和”的追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 这一思想对儒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这表明,人类的和谐在根本上来源于天地的和谐,即自然的和谐。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宇宙论根源。宋代哲学家张载曾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显然,张载强调:从对立到和谐,不仅是天地的法则,也是社会、人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

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这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同样源远流长。《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以后,“协和万邦”便成为中华世界观的典范。类似的说法还有“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礼?天官冢宰》)。孔子把“和”作为同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提出“‘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理想。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汉代以后被表达为“天人合一”,成为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想。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人类社会法则)和天道(宇宙普遍规律)的一致,不主张把天和人割裂开来。“天人合一”思想不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人对立,而主张天人协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而应顺从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方面注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现自然的本性,致力于人与自然统一并与自然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主张人主动配合天地的生生变化,在与自然相协调的同时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与发展。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对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有一种冲突意识,总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因此,在西方历史上宗教战争非常残酷,中国则没有出现过那样的宗教战争。可以说,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其文化根源都不在东方。

总体来讲,同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

(节选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作者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1.关于“天人合一”思想,以下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3分)

A.它不主张将人与自然割裂开来,而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追求人类社会法则与宇宙

普遍规律的一致。

B.它主张天人协调,要求人应顺从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而不主张征服自

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人对立。

C.它既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现自然的本性,力求人与自然统一并与自然融为一体,也主张人

在与自然相协调的同时,主动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与发展。

D.在当今世界,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纠正人们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保

护与生态平衡的错误观念,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很早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孔子在对《诗

经》“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句作解说时,就把“和”视作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 B. 宋代哲学家张载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显然,张

载承认对立的存在,但他也指出,对立必将化为和谐。 C.《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用当今的话来说,“协和万邦”就是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

D. 从《左传》所言“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人力

图用和谐的音乐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和”作为“和谐”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但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

“和”还具有“和睦”、“和平”、“融合”等意义。

B. 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

序故群物皆别。”可见,儒家推崇礼、乐的一条重要理由,是认为礼、乐合乎天道。 C. 西方历史上的宗教战争,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其原因就在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注

重冲突,总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

D.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在当今世界,在处理国家、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时,这种“和谐高于冲突”的理念不应当被忽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小题。

沈鲤,字仲化,归德人。嘉靖中举乡试。师尚诏作乱,陷归德,已而西去。鲤策贼必再至,急白守臣,捕杀城中通贼者,严为守具。贼还逼,见有备,去。四十四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大学士高拱,其座主①又乡人也,未尝以私谒。

神宗在东宫,鲤为讲官。尝令诸讲官书扇,鲤书魏卞兰《太子颂》以进,因命陈清大义,甚悉。神宗咨美,遂蒙眷。比即位,用宫寮恩,进编修。旋进左赞善。每直讲,举止端雅,.所陈说独契帝心。帝亟称之。连遭父母丧,帝数问沈讲官何在,又问服阕期,命先补讲官俟之。万历九年还朝。

明年秋,擢侍讲学士,再迁礼部右侍郎。寻改吏部,进左侍郎。屏绝私交,好推毂贤士,不使知。十二年冬,拜礼部尚书。鲤初官翰林,中官黄锦缘同乡以币交,拒不纳。教习内书

堂,侍讲筵,皆数与巨珰②接,未尝与交。及官愈高,益无所假借,虽上命及政府指,不徇也。

鲤素鲠亮。其在部持典礼,多所建白。念时俗侈靡,稽先朝典制,自丧祭、冠婚、宫室、.器服率定为中制,颁天下。帝忧旱,步祷郊坛,议分遣大臣祷天下名山大川。鲤言使臣往来驿骚,恐重困民,请斋戒三日,以告文授太常属致之,罢寺观勿祷,帝多可其奏。初,藩府有所奏请,贿中贵居间,礼臣不敢违,辄如志。至鲤,一切格之。中贵皆大怨,数以事间于帝。帝渐不能无疑,累加诘责,且夺其俸。鲤自是有去志。而时行③衔鲤不附己,亦忌之。鲤遇事秉正不挠。压于一贯④,志不尽行。而是时一贯数被论,引疾杜门,鲤乃得行阁事。云南武弁杀税使杨荣帝怒甚将遣官逮治鲤具陈荣罪状请诛为首杀荣者而贷其余乃不果逮。时一贯虽称疾杜门,而章奏多即家拟旨,鲤力言非故事。 ..

鲤既积忤一贯,一贯将去,虑鲤在,贻己后忧,欲与俱去,密倾之。帝亦嫌鲤方鲠,因鲤乞休,遽命与一贯同致仕。赓⑤疏乞留鲤,不报。既抵家,疏谢,犹极陈怠政之弊。年八.十,遣官存问,赉银币。鲤奏谢,复陈时政要务。又五年卒,年八十五。赠太师,谥文端。 (节选自《明史·沈鲤传》)

注:①座主:主考官。 ②珰:宦官。③时行:指申时行,明代官员。④一贯:指沈一贯,明代官员。⑤赓:指朱赓,明代官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神宗咨美,遂蒙眷 眷:器重 B.稽先朝典制 稽:考察 C.鲤力言非故事 故事:先例 D.赓疏乞留鲤,不报 报:报答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云南武弁杀税使杨荣/帝怒/甚将遣官逮治鲤/具陈荣罪状请诛/为首杀荣者/而贷 其余/乃不果逮

B.云南武弁杀税使杨荣/帝怒/甚将遣官逮治/鲤具陈荣罪状/请诛为首杀荣者/而贷 其余/乃不果逮

C.云南武弁杀税使杨荣/帝怒甚/将遣官逮治/鲤具陈荣罪状/请诛为首杀荣者/而贷 其余/乃不果逮

D.云南武弁杀税使杨荣/帝怒甚/将遣官逮治鲤/具陈荣罪状请诛/为首杀荣者/而贷 其余/乃不果逮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沈鲤很有远见和谋略。师尚诏作乱,攻占归德又向西逃去后,沈鲤估计贼人还会再来,于是告诉驻守大臣严加防守,后贼人果然返回。

B.沈鲤关心百姓疾苦。在皇帝因担心旱灾而想要派遣大臣到全国的名山大川祈祷时,沈鲤怕增加百姓负担而向皇帝进谏。

C.沈鲤忠君爱国。八十岁的时候,皇帝派遣官吏探望他,他不仅上奏答谢,而且极力陈述懈怠政务的弊端。

D.沈鲤很有才学。他曾非常详尽地解释《太子颂》的大义。神宗即位,讲官中只有他的陈说

符合皇帝的心意,因此得到皇帝的赞赏。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及官愈高,益无所假借,虽上命及政府指,不徇也。(5分)

译文: (2)中贵皆大怨,数以事间于帝。帝渐不能无疑,累加诘责,且夺其俸。(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8-9题。

念奴娇·登石头城

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释】①石头城:即金陵城,在今南京清凉山。昔为六朝都城。②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8.本词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创设意境,请结合上片作简要赏析。(5分) 9.作者在此首词中抒发了哪些感慨,请分条概括并简要分析。(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月作为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在《琵琶行》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

唱: , 。借月引发思乡之情,别离之绪。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 ”八个字就写出了秦国穷

奢极欲,对珍宝极不珍惜。

(3)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刘禅提了三条建议,其中一条是严明赏罚,将宫府视为一体,

做到: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中国第一大法官

武原 陈伟德

能成为出任国际军事法庭的中国法官第一人,在一般人眼中,是神圣而光荣的使命,而对于1946年参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梅汝璈来说,则更多地意味着艰难和挑战。当时国民党政府正忙于内战,对这场国际审判并不重视,在庭审准备、证据提供、国际沟通等很多方面表现并不积极;国际方面,由于美苏冷战的对峙局面已经形成,东京审判中国际力量的对抗形势异常复杂,使审判受到了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以,国内当时许多有名望、资历深的法学名家都不愿接这个“烫手的山芋”,生怕审判不顺利,不能让日本战犯受到应有的惩罚而成为民族“罪人”。

重任落在梅汝璈的肩头,他没有退缩。临行前,他慷慨陈词:“审判日本战犯是人道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