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狱中题壁》鉴赏 下载本文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狱中题壁》

鉴赏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谭嗣同《狱中题壁》鉴赏 璧南客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官江苏候补知府、军机章京。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少时师从欧阳中鹄,后加入维新派参与新政。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主张,并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

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他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日本友人也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请自嗣同始。”9月21日,他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捕,后为清廷所杀,史称“戊戌六君子”,谭时年仅三十三岁。代表作有《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后人编为《谭嗣同全集》。

这首七言绝句即是他在狱中所作。情辞激越,笔力遒劲,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前两句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避祸出亡的褒扬和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后两句抒发作者大义凛然,愿为理想而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

“望门投止思张俭止”一句,是身处囹圄的谭嗣同记挂、牵念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怀。私心祈告:他们大概也会像张俭一样,得到拥护变法的人们的接纳和保护。 “忍死须臾待杜根”,用东汉诤臣义士的故事,微言大义。通过运用张俭的典故,以邓太后影射慈禧,事体如出一辙,既有对镇压变法志士残暴行径的痛斥,也有对变法者东山再起

的深情希冀。这一句主要是说,戊戌维新运动虽然眼下遭到重创,但作为锐意除旧布新的志士仁人,应该志存高远,忍死求生。等待时机,以期再展宏图。

“我自横刀向天笑”承接上两句而来:如若康、梁诸君能安然脱险,枕戈待旦,那么,我谭某区区一命岂足惜哉,自当从容地面对带血的屠刀,冲天大笑。“让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对于死,诗人谭嗣同早有准备。当政变发生时,同志们曾再三苦劝他避居日本使馆,他断然拒绝,正是由于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所以才能处变不惊,视死如归。

“去留肝胆两昆仑”,对于去留问题,谭嗣同有自己的定见。在政变的第二天,谭氏待捕不至,遂往日本使馆见梁启超,劝其东游日本。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他出于“道”(变法大业、国家利益),也出于“义”(君臣之义、同志之义),甘愿效法《赵氏孤儿》中的公孙杵臼和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月照和尚的好友西乡的行节,以个人的牺牲来成全心目中的神圣事业,以自己的挺身赴难来酬报光绪皇帝的知遇之恩。同时,他也期望自己的一腔热血能够惊觉苟且偷安的芸芸众生,激发起变法图强的革命狂澜。在他看来,这伟大的身后事业,就全靠出奔在逃的康、梁们的推动和领导。基于这种认知,他对分任去留两职的同仁同志,给予了崇高的肯定性评价:去者,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