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一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这就是斟酌使用的或权衡的财政政策。
3.年度平衡预算:就是要求每一个财政年度的政府财政收支平衡。
4.周期平衡预算:是指在一个经济周期内政府的财政收支平衡。在经济衰退时实行扩张政策,有意安排预算赤字,在繁荣时期实行紧缩政策,有意安排预算盈余,以繁荣时的盈余弥补衰退时的赤字,使整个经济周期的盈余和赤字相抵而实现预算平衡。
5.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6.功能财政:根据斟酌使用(权衡性)的财政政策,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为实现这一目标,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这样的财政为功能财政。
7.货币创造乘数:只货币供给量(M:同伙与活期存款总额)对基础货币(H: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加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变动的比率。公式:M/H=(rc+1)/(rc+rd+re)(rc:现金存款比率,rd:法定准备率,re:超额准备率)
8.贴现率(再贴现率):将未来支付改变为现值所使用的利率,或指持票人以尚未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要求兑现,银行将利息先行扣除使用的利率,这种贴现率也称再贴现率,即各成员银行将已贴现过的但未到期的票据作担保,作为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所支付的利息。
9.基础货币:指存款扩张的基础,是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也称为货币基础。
10.法定准备率:是指由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
11.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12.经济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设计和推行的各种措施与规则。
13.经济政策学:是以阐明经济主体为达到其经济目标,针对经济实践中的矛盾而采用的措施和准则为内容的一门学科,或定义为研究经济政策主体的行为、目标和规范的一门学科。
14.政策目标:指国家实施一定的政策所要实现的目标。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看,主要有四个:(1)充分就业;(2)物价稳定、(3)经济增长;(4)国际收支平衡。
15.政策手段:指政策主体为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所必须依赖的各种各样的手段和工具。包括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
16.中央银行:是代表政府以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和银行体系为其主要职能的公共机构。
17.商业银行:银行是办理活期存款和主要为大部分工商企业提供短期贷款的金融机构。由于过去向银行借款的人都经营商业,所以称为商业银行。
18.收入政策:是限制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增长率,使之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相适应,从而限制物价上涨的政策。又称工资与物价管制政策。
19.人力政策:也叫劳工市场政策,是针对“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性”,解决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矛盾,增加就业机会的政策。
20.相机选择:是指政府进行需求管理时,应根据宏观经济活动状态的客观要求和各项政策手段的特点,相机的决定和选择某项或某几项政策的手段。 第七章 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
1.总需求曲线:总需求曲线是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总需求函数被定义为产量(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它表示在某个特定的价格水平下,经济社会需要多高水平的收入。在价格水平为纵坐标的坐标系中,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被称为总需求曲线。
2.宏观生产函数:又称总量生产函数,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它表示总量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即一个经济社会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进行生产所使用的要素总量(一般指劳动和资本)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
3.劳动市场均衡:在劳动市场上,劳动需求等于劳动供给即实现了劳动市场的均衡,此时企业所选
41
择的劳动数量恰好等于公众所提供的劳动数量,此时的实际工资即为均衡工资。
4.潜在产量:又称充分就业的产量,是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
5.长期总供给曲线:又被称为古典的总供给曲线。按照西方学者的说法,在长期中,经济的就业水平并不随价格的变动而变动,而是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上,此时的总供给曲线惟一条垂直线。
6.总供给函数:总供给是指社会的总产出,即全社会在不同价格水平上所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产量和一般物价水平之问的关系,即全社会愿意并能生产的商品数量同价格之间的关系。以AS表示总供给,P表示价格水平,总供给函数可写成:AS=AS(P)。
7.反L型总供给曲线:又称凯恩斯萧条模型的总供给曲线,呈先水平后垂直的形状,像反过来的L字母,故称反L型总供给曲线。它的含义是:在到达充分就业国民收入以前,经济社会大致能以不变的几个水平提供任何数量的国民收入,而在到达充分就业国民收入以后,不论价格被提高到何种程度;该社会的国民收入不会增长,而有可能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
8.向上倾斜的总供绘曲线::是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曲线的向右上方倾斜的部分。在货币工资存在向下刚性和向上伸缩性,在到充分就业的产量以前,劳动的边际产量就已经逐渐减少的假设前提下,新古典综合经济学派认为,在达到充分就业得产量以前总供给曲线是逐渐向右上方倾斜的,即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9.总需求函数:总需求是全聿上会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需求函数是指在不通的价格水平上,全社会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与劳务总量。如果AD代表总需求, P代表价格水平,总需求函数可写成AD=AD(P)。
10.古典的AS—AD模型:是由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的总供给曲线和—条按照“古典”货币数量论的交易方程得出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构成的模型。此模型的基本含义是:在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下,货币数量的增加,只能引起价格水平的提高。
11.凯恩斯德AS—AD模型:是由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和一条由水平段和垂直段构成的总供给曲线。(即反L型总供给曲线)所构成的模型。此模型的含义是:在总供给曲线的水平阶段,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时,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提高,只是引起产量增加。而在总供给曲线的垂直阶段,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时,只能引起价格水平的提高,而不能引起实际产量的增加。
12.修正的凯恩斯的AS—AD模型:西方经济学界有人认为,在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情况下,价格水平就会随着总需求的提高而逐步提高。因此,根据这种看法,他们将反L型的总供给曲线的水平段改为向右上方倾斜的正斜率段,但总需求曲线仍为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由修正了的总供给曲线和向右下倾斜的总需求曲线构成的模型即为修正的凯恩斯的AS—AD模型。基本含义是:在到达充分就业前的产量水平上,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会引起价格和产量水平都增加,而在到达充分就业产量水平后,总需求的提高只会引起价格水平的提高,而不会引起实际产量的增加。
13.潜在产量线:新古典综合派又把长期总供给曲线叫潜在产量线,它表示社会经济已经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所能达到的最大产量。
14.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是理性预期学派将预期变量引进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而形成的。他们认为,决定劳动需求和决定劳动供给的实际工资’W/P是不一致的,厂商支付的实际工资必然参照劳动边际产品和实际价格水平来计算;而劳动者由于获取实际价格存在成本,实际工资的高低只能取决于预期价格。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就是在劳动者的预期价格等于实际价格条件下形成的总供给曲线。
15.理性预期下的ES—AD模型:理性预期学派将附加预期变量的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结合起来,说明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问题,就够构成了理性预期下的ES—AD模型。
16.政策无效论:理性预期学派将影响总需求的因素分为两种,意料内因素和意料外因素。意料内因素的改变引起的总需求的改变只能使价格发生变动,不能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动;而意料外因素的变化会对经济产生扩张作用,突然实施的经济政策可看成是意聊外因素表面化,会对经济有一定的干预作用,但如果长期使用这类政策会变成意料内因素,就不会有什么效果,而且,杂乱无章的变动政策会带来人们预期
42
的错乱,成为经济波动的根源。根据上述分析,理性预期学派的除了宏观政策都是无效的结论。 第八章 经济增长理论
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或劳务产出数量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快慢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衡量。
2.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个人身上的获取收入的潜在能力的价值,它包括天生的能力和才华以及通过后天教育训练获得的技能。
3.不稳定原理:哈罗德得出结论,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之间一旦发生了偏差,经济活动不仅不能自我纠正,而且还会产生更大的偏离。这个结论被称为哈罗德的“不稳定原理”。
4.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基本内容是:若使人均消费达到最大,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
5.经济周期:所谓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经济周期大致经历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
6.有保证的增长率:是指与企业家所需要的资本一产量比适合的收入增长率,是企业家感到满意的收入增长率。
7.短周期:又称短波(即基钦周期),是美国经济学家基钦提出的,他认为经济周期实际上就是一种平均长度为40个月的周期,称为短周期。
8.中周期:又称中波(即朱格拉周期),是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提出的,指出繁荣、危机和清算反复出现就形成了周期现象,平均每个周期为9一10年,称为中周期。
9.长周期:又称长波(即康德拉耶夫周期),是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康德拉耶夫提出来的。他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一个较长的循环,平均长度为50年左右,称为长周期。
10.库兹涅茨周期: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提出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长度从15~25年不等,而平均长度为20年的长波论,并提出这些国家的产量增长呈现递减的趋势。为了区别于康德拉季耶夫的长周期,称其为库兹涅茨周期。
11.外部因素论:是把经济周期原因归结为经济制度以外的各种因素的理论,也叫外生论,因素有科学发明、技术改良、资源新发现、气候变化、战争与革命化、政治事件等等。
12.内部因素论:是把经济周期原因归结为经济制度本身各种因素变动的理论,也叫内生论。 13.非线性储蓄函数:其曲线呈反s形,经济含义是:在低收入时储蓄少,但是边际储蓄倾向高,曲线较陡;正常收入时,储蓄多,但边际储蓄倾向低,曲线较平:收入水平高时,储蓄多,但边际储蓄倾向高,曲线也较陡。
14.非线性投资函数:其曲线呈s形,经济含义是:在低收入水平上,由于生产能力过剩,因而投资少,边际投资倾向高,曲线较平;在收入正常时,由于过剩生产能力得到利用,因而投资增多,边际投资倾向高,曲线较陡;在高收入水平时,由于成本提高和信贷困难,不易增加投资,曲线又较平。 15.乘数一加速数模型:用乘数原理和加速数原理结合起来说明经济波动的理论称作乘数一加速数模型。
16.名义粘性:是以不变加成经济周期模型来描述非均衡经济(非市场出清)的经济周期波动的。不变加成经济周期模型假设原材料成本价格固定不变,由平均成本加上平均利润决定的产品价格固定不变,进而实际工资也是固定不变的。
17.哈罗德模型:哈罗德的经济增长模型为:Gw=s/C或GwC=s。含义是:为保证资本主义经济均衡理想的增长,就要使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在Gw=s/C的水平。
18.多马模型: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为:AI/I=σs,多马认为:通过增加投资解决失业问题,就必须在下一时期增加更多的支出(即需求),才能保证新增加的资本存量及其他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这是此模型的含义。
19.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其主要内容为:在生产的规模效益不变和劳动与资本可相互替代两个前提下,推导出sf(k)=k+nk.这里,sf(k)为社会的人均储蓄,k为人均资本的增加即资本的深化,nk为新增人
43
口所配备的资本数量即资本的广化。这样社会的人均储蓄可被用于两部分:资本的深化及资本的广化。当人均资本不变即k=0时,产量(或收入)的增长率等于劳动力的增加率,经济数均衡增长,这时有sf(k)=nk。如果一个经济的目标是使人均消费最大化,那么在技术和劳动增加率固定不变时,经济中的资本一劳动比率应达到这样数量,即使得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即f’(k)=n,此即黄金分割率。
20.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其含义是: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率,由利润率高低和利润收入者、工资收入者的储蓄率大小决定。利润收入者和工资收入者的储蓄率既定条件下,能够通过变动利润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进而变动整个社会的储蓄率(在暗罗模型中是不变的)和利润率,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
21.罗默尔模型:表示为:Qi=F(KiKXi),Qi表示i厂商的数量;F表示所有厂商的连续微分生产函数;Ki表示i厂商生产的专业化知识;K表示所有厂商都可使用的一般知识;Xi表示i厂商的物质资本和劳动等追加生产要素投入的总和。这是一个收益递增模型,把知识积累看作是经济增长的一个独立因素,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源泉,他们自身不仅能形成递增的收益,还能使投入的劳动和资本也产生递增的收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是递增的。在模型中,罗默尔把知识分为一般知识和专业化知识,将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门;消费品生产部门和研究与开发部门。
22.卢卡斯模型:是卢卡斯于1988年提出的一个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增长模型,其特点是把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具体化,将其体现在生产中的一般知识上,表现为劳动者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本。该模型把资本划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把劳动划分为原始劳动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同时该模型进一步划分了人力资本的两种效应:内在效应和外在效应。
23.斯科特新经济增长论:英国经济学家斯科特提出的一个资本投资决定技术进步的模型。核心是修改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使用的生产函数,引入了人力资本和规模收益递增等,其理论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总量分析的框架上,称为“正统”学派。此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率主要决定于资本投资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第九章 通货膨胀理论
1.消费价格指数:反映对普通家庭的支出来说,购买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商品,在今天要比在过去某一时间多花费多少的指数。通常通过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比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的比值反映。
2.奔腾的通货膨胀:又称飞奔的通货膨胀,指在较长期所发生的一般物价水平以较大幅度的上涨,上涨幅度在10%~100%之间的通货膨胀。
3.需求拉动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把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4.结构性通货膨胀: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他们把这种价格水平的上涨叫做结构性通货膨胀。
5.动态总需求曲线:是指通货膨胀率与总需求变化之间的关系直勺,Ⅱ。何轰示, 6.动态总供给曲线:是指产出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
7.牺牲率:是指(作为反通货膨胀政策结果的)GDP损失的累计百分比与实际获得的通货膨胀的降低量之间的比率。
8.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9.爬行通货膨胀:又称潜在通货膨胀,一般指每年物价水平上涨率在1%~3%(有的认为1%~5%),不会导致通货膨胀预期出现。
10.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一般物价上涨3%~6%或3%~10%之间,有时同爬行的通货膨胀不能截然分开。
11.超级通货膨胀:又称恶性通货膨胀,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货币流通速度,货币迅速贬值,物价上涨率呈现加速度状态。年物价上涨超过100%。
12.平衡的通货膨胀:是指在市场上每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都按照统一比例上涨。
13.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影响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因素在不断变化,变化的程度与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