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世博会十大经典建筑
世博会是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高度浓缩的展会,无论是展品还是展馆都代表着人类当时最先进的技术与理念。世博会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世界建筑博览会,几乎所有世博会的国家馆都是由当时该国最著名的设计师与建筑师建造,因此,这些建筑极大的影响了后来的建筑样式,可以说我们今天城市里所有建筑都能在过去历届世博会的展馆中找到影子。1851年伦敦世博会水晶宫。尽管大多数展馆都会在展览结束后拆除,但这一点都不影响这些建筑的影响力。事实上,一些展馆后来都曾重建,如密斯•凡•德•罗设计的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馆(1986年重建),西班牙建筑师何塞普•路易•塞特和路易斯•拉卡萨设计的1937年巴黎世博会西班牙共和国馆(1992年重建)。
而从1851年第一届伦敦世博会开始,似乎就形成了东道国要建筑最好的建筑以流传后世的传统。这些建筑不仅成为了此届世博会留给人类的文化遗产,更有许多成为了举办城市的代表性建筑,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这个庞然大物正是诞生于1889年巴黎世博会。除了埃菲尔铁塔还有哪些著名的建筑与世博会有着渊源呢?本文将为您解开这个谜团。
水晶宫
1851年的伦敦世博会开创了世界性博览会的先河,在伦敦世博会上展出的开槽机、钻孔机、拉线机、纺纱机、造币机、抽水机、割草机、播种机和缝纫机等等新式高科技产品极大地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尽管有如此多“惊世骇俗”的展品,但能做为本届世博会代表的却是伦敦为世博会建设的展厅本身——位于海德公园的“水晶宫”。
水晶宫由英国著名的查丝华斯庄园首席园艺师约瑟夫•帕克斯顿(Joseph Paxton)爵士设计。这座占地19英亩,长606米,宽150米,高20米,穹窿顶甬道高35米的巨大建筑通体由钢铁、玻璃和木头打造,整座恢弘的建筑便是现代化大规模工业生产技术的结晶与代表。 不仅如此,水晶宫也是19世纪后半期“功能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它意味着“功能主义”建筑开始取代西方传统神殿、教堂、宫殿等古典主义建筑,以满足当时高速发展的科技和商业需求。
世博会之后,水晶宫移居伦敦南部的西得汉姆,并以更大的规模重新建造后于1854年6月10日向公众开放,此后她作为伦敦展览会、庆祝会和表演胜地一直到 1936年被一场大火毁掉为止。
水晶宫的另一大贡献便是开创了历届世博会追求“建
筑学”上贡献的先河。此后,历届世博会都争相建造自己的代表建筑,而1967年蒙特利尔世界博览会上,“综合主义”的代表作--蒙特利尔世界博会美国馆便是对水晶宫的一次致敬。
中央圆顶大厅
就在“水晶宫”被烧毁后一年,1937年维也纳中央工业宫罗托纳达圆形大厅也在一场意外中葬生火海,这座当时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建筑由英国科学家斯各特•罗素(J. Scott Russell)为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设计。中央工业宫罗托纳达圆形大厅
维也纳工业宫长907米,宽206米,面积超过7万平方米,是当时世博会的举办场地。罗托纳达圆顶大厅顶高83米,直径约110米,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圆顶大厅建筑,比罗马的圣•皮耶尔大教堂的48米圆顶和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37米圆顶大了许多。大厅圆顶以金属制造,重达4000吨,锥形屋顶由 32根粗大的柱子支撑,圆顶之上有一个直径为28米的穹隆塔顶,再上面是一个直径为7米的小型穹隆灯塔,而最为引人瞩目的是灯塔之上的奥地利皇冠的巨大复制品。 这个巨大的园顶建筑引起了轰动效应,也倾倒了到场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