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威宁赵氏家谱 下载本文

七十一代祖赵行枢,事隋,官封五官中郎将。生子赵冕、赵昱。

七十二代祖昱,事隋,为嘉州太守,平蛟后,有人见昱跨马提刀,从云中而过,人称为仙去也。生子郡。

七十三代祖赵郡,事唐,卒谥忠贞,图像于凌烟阁受祀。生子赵环。

七十四代祖赵环,为尚太公女长乐公主附马,封寿州。生子彦昭。长乐公主乃唐高祖李渊之女。

七十五代祖赵彦昭,事唐,封昭同平章事。生二子赵冬元、赵诲。

七十六代祖赵冬元,十八孝士之一,图像于含相亭。生子继绳。

冬元公之弟赵诲,官为吏部有声。妣李氏。

七十七代祖赵继绳,学术高迁,志向超群,诸子百家一览便记,后天台山仙去。生子赵琰。

七十八代祖赵琰,颇明春秋,善通经史,品行好,有父志,隐居白水村新痞。生子赵计。

七十九代祖赵计,公卿大夫,官封御史。生子光奇。

八十代祖赵光奇,为人敦厚且贤。不愿为官,事母至孝。生子赵惠宗。

八十一代祖赵惠宗,新痞人,得九天仙箓,积柴自焚,化鹤腾空仙去。生子赵鸾。

八十二代祖赵鸾,孝廉入朝,唐时授随军参谋之职,以兵讨李怀光,不克而死。生子赵憬。

八十三代祖赵憬,自父赵鸾死后,憬于乱军之中逃回,唐时为尚书佐臣,后为宪宗相事。生子玲、脁。

八十四代祖赵脁,官任唐幽都令,民歌善政。生子赵挺。

八十五代祖赵挺,官任唐御史中丞。父死后哀恸过度,亦死去。生一子赵霸。挺公之墓葬于濮阳河石牛口内。

八十六代祖赵霸,少孤家贫,事母至孝,唐时为涿州刺史,后改名赵敬。宋朝三百余年之始祖。生子赵弘毅。

八十七祖赵弘殷,原名赵弘毅,又名赵弘启。五代时事后唐庄宗及唐明宗有功,为洛阳待卫校尉。累官检校司徒,岳州防御史封天水县男,与匡胤分典禁军,卒赠太尉,任唐、汉、周三朝司空官。娶杜氏生五子,二女。长子匡济即匡光(早殁)。次子匡胤开基大宋,即是宋太祖。三子匡义即宋太宗。四子匡美。五子匡赞(早殁)。长女夭逝,追封陈国长公主。次女名唤美蓉,先适朱德福。朱不幸夭逝,封美蓉为燕国长公主,许配与高行周的儿子高怀德。葬河南巩县永安陵。

八十八代祖赵匡胤,大宋王朝开国皇帝,大宋太祖皇帝。

胤公于公元九二七年出生于洛阳涿州夹马营。传说出生之时,异香满室,人谓之香孩儿。天红赤烛。从师辛文悦学书。长大后,事周朝柴世宗(即柴荣),掌殿前待卫军政。士卒服其恩威,数出征伐,累建大功。继任检点,及恭帝(即训宗)时,加检点太尉,领归德节度使。

时训宗年方七岁。契丹、北汉联兵入侵,胤公领兵出战,至陈桥驿,见日下复有一日,黑光相荡。苗训指谓楚昭甫曰:此天命也,且先立检点作天子,然后出征,次晨黎明,为众所迫,黄袍加身,呼万岁拜。胤公拒之不得,

乃以诸将誓曰:“汝等欲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则不能为汝主也。太后少主,我已北面事之,公卿大夫,与我比肩,勿得侵凌;都市府库,勿得侵掳。用命在旦夕有赏,违令族诛。”众皆曰:诺!遂肃队而行。自仁和门入,秋毫无犯。太祖令甲士归营,退居公署。时早朝未罢,后周柴太后周太祖郭威之妻,世宗之姑母传诏,陶榖草诏:恭帝禅位与太祖。以火德王,国号宋。匡胤即位,是为宋太祖。(史称“陈桥兵变”)

帝稔知民间疾苦,大赦天下,发粟账饥,号令分明,宽厚抚士,轻徭薄敛,不较小过,四方闻风降服。高丽入贡,回鹘来朝,女贞贡马,小国皆降。惟南唐李昱,自晋时僭号南唐,建都应天府,自恃地利兵强,不肯降服,帝遣曹彬伐之。亲执剑付彬,戒之曰:勿轻用兵,勿扰生民,宜立威信。使自归顺。彬围金陵,授意投降。南唐使臣徐弦入贡求缓攻,曰:“唐欲以臣事君,以子事父也”。帝曰:“父子分为两家可乎?”,弦不能对。又言南唐无罪,帝怒曰:卧棍(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自春至冬,唐主不降,彬下令:城破,不许妄杀一人。至期城破,执李昱以归。由是天下不征,自来朝顺。四夷遣使入贺,安居乐业,咸相谓曰:我等经离乱,从卧未尝安席,不意今日复睹太平天子也。太祖既定天下,四海太平,欲裁减诸镇兵权,设筵以晏功臣,曰:“我非汝曹之力不至此,然终夕未尝安枕也。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守信(石守信)等拜曰:“陛下何出此言,天命既定,谁敢异心”。帝曰:“汝曹虽无异心,如麾下之人欲富贵何?,一旦黄袍加身,汝虽不欲,其可得乎!”。众皆顿首泣曰:“愿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路,臣等愚不及此”。帝曰:“人生如白驹过隙,不过欲富贵耳。汝等何不谢去兵权,出守大藩,择好田宅,以为子孙长久之计,勿使贫乏,且与汝等结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众皆顿首谢曰:“陛下念臣等至此,可谓生死骨肉也”。宴罢,明日石守信等,上表辞朝者十余人,各受制命而归,帝亲送之。(史称“杯酒释兵权”)

曹彬素性忠耿,加待卫枢密使,专征伐,号令严明人莫敢犯,自从太祖定天下,量敌进退,未尝有失,兵卒皆受其恩,后迄归田,以天年终。

帝受周禅位,褒赠韩通,奖其忠也。乃封恭帝为郑王于房州,柴太后为先皇太后,辛文悦为长者。及恭帝卒,太祖亲为发丧,罢朝十日,以帝王之礼葬之。仍封其后。凡大臣有亡殁者皆荣其后。待诸降王,皆以宾礼。立太庙,追封高祖朓为僖祖文献皇帝;曾祖挺为顺祖混元皇帝;祖敬为冀祖简恭皇帝;父弘殷为宣祖昭武皇帝。妣皆

为皇后。尊母杜氏为太后。后定州安善人。帝拜于庶上,群臣称贺,后愀然不乐,左右进曰:“臣闻母以子贵,今子贵为为天子,胡为不乐?”后曰:“吾闻为君难,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道,由此可尊,荀或失驭,求为匹夫之妇不可得也!是吾所以忧矣。”帝再拜曰:“谨受命”。余续家书,有诗赞杜太后,有先见之明,诗曰:

为君本是万人尊,失势不堪为庶民。

试看宋亡悲惨状,莫若百姓乐天伦。

帝有弟光义(即匡义)封晋王,光美封秦王。太祖待弟友善甚笃,光义得疾灼艾,太祖也自灼艾分其痛。太祖事母至孝,建隆三年太后疾笃,太祖亲待汤药,太后谓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这由乎”?太祖答曰:“皆祖考与太后之余庆也”。太后曰:“不然,由柴氏幼儿主天下耳。汝万岁后,当传位晋王光义,光义传光美,再传德昭,次第相承,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也”。太祖拜曰:“谨受命”。太后谓赵普曰“赵书记共记吾言”,不可有违。及太祖将终,引斧砍地,谓太宗曰:“汝好为之”。太祖在位十七年而崩。

按:太祖九六0年庚申开国,京都建在汴梁,即今河南开封府,至九七六年丙子逝世。改元者三,建隆三年,乾德五年,开宝九年,寿五十岁。生二子。元配贺氏,再配王后生德昭。三娶徐氏。续娶宋后,即开宝皇后生德芳,太祖葬河南巩县永昌陵。王后、贺后、宋后葬永安陵。太祖忠孝仁慈,有诗曰:

太祖为人性大公,恰似红日照晴空。

事亲至孝对弟友,爱民如子训臣忠。

待诸降王以宾礼,封周恭帝岂篡同。

谨尊母后临崩语,致使昭芳不善终。

胤公之三弟赵匡义,又名光义,继胤公之皇位为太宗皇帝。

匡义公生于公元九三九年,九七六年即皇帝位,即位后改名赵灵。时以张齐贤、薛居正、吕蒙正为相,大兴科场,召贤纳士,灭了吴、越、北汉刘继元,既平复征契丹,不利而还,帝即归朝,以为幽州失利,不行平北汉之赏。德昭言于帝前,帝大怒曰:“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德昭被辱,退而自刎。其弟德芳哀惧成疾亦卒,太祖二子俱亡。秦王廷美怜之不自安。太宗以传国之意问赵普,普曰:“太祖既误,陛下岂容再误耶!”降迁美为涪陵县公,

仇人李符告廷美怨恨朝廷,徙于房州,未久,遣人杀之。嗟乎!太祖创立天下,令二子恐惧而亡,太宗继承旧业子孙独享富贵,虽曰:太祖误之,而太宗亦残忍也。太宗在位二十一年。起自公元九七七年,丁丑。至九九七年,丁酉终。改元者五:太平兴国八年;雍熙三年;端拱二年;淳化五年;至道三年,寿五十九岁崩。原配尹氏;继配符氏;三配李氏生二子,长元佐,次元侃。四配李处耘之二女,册立为皇后,李氏生五子,三元汾、四元杰、五元渥、六元偁、七元俨。太宗葬河南巩县永熙陵,二李后同葬。史有诗讥太宗背恩忘义,后代为奸臣所害,以至灭亡。诗曰:

太宗继立亦狠心,既误再误背君亲。

兄冀相传永富贵,孰知遗害及后人。

又有后人作诗曰:

烛影斧声疑于史,治世雄才还堪纪。

一因好胜败契丹,宋室边患自此始。

胤公之四弟赵匡美,太祖胤公在位时封为晋王,后被太宗匡义降迁美为涪陵县公,仇人李符告廷美怨恨朝廷,徙于房州,未久,遣人杀之。生二子,长德恭、次德隆。

胤公之四弟赵匡赞,早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