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2017年人教版(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二单元 夏周商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四课 早起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知识点一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措施:禹在位时,征服南方三苗之乱,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了各种制度,社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
3.政治制度: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4.国家机构:
(1)夏朝建立了军队。 (2)制定了刑法, (3)设置了监狱,
(4)还制定了历法,称为“夏历”。
5.统治中心: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带,考古学家发现二里头遗址。 6.亡国之君:夏朝经历400多年,到夏王桀,在位期间,国力衰微。他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反抗。 知识点二 商汤灭夏
1.建立:公元前1600,汤灭夏,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bo) 2.迁都:由于战乱和环境变化等因素,盘庚迁都到了殷。
3.发展:商朝长期对外征战,控制范围不断拓展,为了巩固统治,设置监狱,制定酷刑,加强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4.亡国之君:商纣王对外征讨,耗费国力,同时修筑豪华宫殿,对百姓征收繁重的赋税,还施用酷刑,残害人民。 知识点三 武王伐纣
1.灭商:公元前1046,在牧野决战中商朝被周武王组织的政治联盟所灭。 2.建周:公元前1046年得到吕尚,周公等人辅助的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知识点四 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依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3.内容:
(1)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利,建立诸侯国。 (2)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服从周王调兵。 (3)受封者可以接着在自己的封地再分封。
4.西周的社会等级: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5.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历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 到周幽王时,朝政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公元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所灭。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6.历史导图(只背诵黑体下划线的内容,其他内容理解性记忆即可) 朝代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亡国之君 word
夏 商 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阳城 亳 公元前1300年 盘庚迁都到殷 镐京 禹 汤 桀 纣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周武王 周幽王 东周 公元770年 公元前221 洛邑 周平王
第五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知识点一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发现地点: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的甘肃,青海等地出现了铜器,在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2.种类:商朝以后,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 3.作用:功能有食器发展到礼器。
4.工艺:商周时期的工匠已准确地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用来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
5.代表: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的青铜器。 知识点二 甲骨文记事
1.含义: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3.考古学家在安阳殷墟,陕西,山东等地出土大量商代和西周的文字,至今为止已有十万余片,已经识别的字越有1500多字。
4.地位: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知识点三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2.特点: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知识点一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春秋后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2.手工业:手工业的规模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都有所发展。 3.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的使用。 知识点二 王室衰微
1.分封制的瓦解:春秋时期,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郡,县,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渐瓦解。 2.周王室衰微: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在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word
3.诸侯崛起: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诸侯势力崛起。他们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知识点三 诸侯争霸 1.原因: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互相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2.状况:
(1)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有所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项征战,争夺霸主地位。
(2)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先后北上争霸。 3.结果
(1)在春秋争霸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第七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知识点一 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诸侯国中,秦,赵,魏,韩,楚,燕,齐
2.兼并战争: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扩展疆域。当时战争规模很大,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都是发上在这一时期。 知识点二 商鞅变法
1.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具体内容: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政治上:
① 确定县制,由国君直接排官吏治理,从而奠定了现在县级的划分。(重点必背) ②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③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上:
⑤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私有。 ⑥ 鼓励耕织(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可免除徭役。 ⑦ 统一度量衡。
军事上:奖励军功,对有军功授予爵位并奖励土地。(重点必背,商鞅因此得罪了贵族) 商鞅变法的意义(影响):经过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加,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的基础。
知识点三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
① 时间:公元前256年
② 修建者:秦国蜀郡太守:李冰
③ 地点: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④ 组成:都江堰渠首和灌溉网,渠首由: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 2.影响:建成之后,成都平原称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word
第八课 百家争鸣
知识点一 老子
1.学派: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万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3.学说:《道德经》,道家经典。 知识点二 孔子和儒家学说
1.孔子是春秋晚期鲁国人,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制度,主张以德治国。 2.政治思想: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3.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在教学中注意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突出了一些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4.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5.作用:孔子的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知识点三 百家争鸣
1.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在学术思想领域非诚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史称“诸子百家”,其中,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 思想家 地位 思想主张 墨子 墨家创始人 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互相攻伐兼并,残害生命;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思想,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贵等级。 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孟子 儒家代表人(创始人是孔子) 荀子 儒家另外一个代表人 庄子 道家代表(创始人是老子)
word
韩非子 法家代表 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梳理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2.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渐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诚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百家争鸣”
3.作用: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