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新教案) 下载本文

[教学设计]《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

一、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所设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应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化学综合素养的构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从三个维度的角度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本节课在教学内容上,让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性质,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酸雨的防治,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在教学设计上,要着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根据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特色:将的性质和作用的学习过程设计成实验探究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之间通过彼此对话、相互交流,以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共同解决问题。将在教学过程中把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教学和引导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巧妙的结合,营造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并且将三维目标溶合于探究的过程中,以期达到有机的统一。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的性质和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防治,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认识的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节在教材中被安排在《化学》的最后一个专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氯、溴、碘、硅、钠、镁、铝、铁、铜及其化合物等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硫及其化合物。这是对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无机化合物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将为本专题后续章节“硫酸的制备”、“硫和含硫化合物的相互转化”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打下伏笔,为《化学》及后续选修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因此它在教材中具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一个重点,也是知识过渡的一座桥梁。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以“酸雨”为背景,它是当今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此内容之前学生已完成了氧化还原反应、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等知识的学习,这些内容对知识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支持的作用。

()高一年的学生年龄一般在岁左右,思维敏捷、活跃,但不够严谨。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但缺乏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因此,必须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加以培养

()在前面的教学中,已完成了许多的探究或验证实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胜任本节课的实验探究活动。

四、教学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学条件和学生认知能力等实际情况,本人确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了解硫酸型酸雨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其防治的原理 ②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③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① 使学生学会通过阅读资料等途径,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

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② 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团队协作能

力和思维的逻辑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使学生了解引起酸雨等环境污染的社会问题,树立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健

康意识。

② 使学生了解在食品加工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

系,体验学科价值。

③ 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的氧化性、还原性和漂白性 难点:通过探究实验,归纳的化学性质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对二氧化硫的认识从物质的通性、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及物质特性这三个角度去认识、理解。

()采用实验探究法。本课安排了较多的实验来帮助学生认识二氧化硫的性质,让学生学会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去认识物质的性质,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对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进行了修改。。

()关注化学与社会的关系。将的思想引入课堂,通过对酸雨等环境污染产生原因的探究和如何保护环境等问题的探讨,让学生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科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关心社会的积极态度,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根据时间安排和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对教材中的各目栏进行详略不同的处理,并合理利用这些栏目来设计教学思路。

七、课前准备:

()多媒体素材准:酸雨的危害, 二氧化硫漂白食品,

城市空气质量报表,二氧化硫中毒示意图。

()学生实验用品(组)

提供的试剂有:

①探究 酸性氧化物的性质:

饱和水溶液 溶液( ) ()溶液( ) 溶液( ) 溶液( ) 大理石

溶液( ) 酚酞试液 石蕊试液 试纸

②探究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酚酞试液 石蕊试液 品红溶液 试纸 月季花

③探究二氧化硫的还原性: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溴水( )、双氧水()

④烟花 、爆竹引爆后的气体产物中二氧化硫进行检测实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 、塑料瓶(带导管单孔橡皮塞、内装沙)、小爆竹

八、教学过程:

(一)、提供素材、确定研究对象,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和播放与酸雨有关的图片和短片,以及二氧化硫漂白食品,让学生在观看图片和短片中思考以下问题: ①、本节课研究对象是什么?

②、从材料中你能大体了解到此物质的可能有哪些性质和作用?

通过观看素材:①,学生将了解到社会生产,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之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②通过观看素材,使学生知道“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二)、回顾旧知识,归纳性质:

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参照前面的教师播放的材料引导学生归纳的物理性质,回顾以前学过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学习方法,由此培养学生构建比较完整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框架。

(三)提出问题,实验探究:

问题一:溶于水的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 ,那么溶于水是否也会发生化学反应呢?其

产物又是什么?能否设计实验证实你的猜测?

教师提供:水溶液 溶液 溶液 大理石 溶液 酚酞

试液 石蕊试液 试纸

、通过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将会作出自己认为合理的猜想,并解释其猜想的依据,且用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品,开放性地设计实验(可以用试纸,也可用石蕊试液,还可以用大理石,溶液等)。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努力探索解决新的问题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个性的发展。

、由此让学生认识溶于水所形成的水溶液显酸性,让学生认识到这是 作为酸性氧化物所具有的一般性质。

问题二:作为酸性氧化物还具有哪些性质?

请学生根据原有知识,以及教师提供的实验用品,进行验证。提供的用品为:溶液 ()

溶液 溶液 溶液 大理石 溶液

通过回忆以及实验,学生构建与原有知识—酸性氧化物的联系,从而可以总结归纳出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①与水反应、②与碱反应、 ③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④与盐反应等 。

这将有利于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网络化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