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公共管理学-第二版-完整笔记 下载本文

(考点)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市场经济在微观层次可有效地调节供求关系,但在国民经济总量上很不稳定,易导致周期型经济波动,需要公共部门,主要是政府出面进行调控。在经济呈现过热的征兆时,政府进行干预,以期减少总需求,让投资和消费不要过旺;当经济滑向衰退时,政府设法刺激总需求,让投资和消费恢复生机。

相机抉择政策措施主要为两类:①财政政策,调控政府开支规模和税收高低; ②货币政策,以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投资和消费。 三、公共管理职能的限度:

公共部门过度干预或无效干预,造成“政策失败”现象。

1.公共决策复杂性导致政策选择偏差:公共政策的决定方式有以下三种模式:投票决策、利益集团妥协决策、精英决策。 三种模式均存在弊端反映了政府决策的复杂性。

2政策实施复杂性导致政策结果扭曲:政策实施消耗资源、具有时滞性、效果不确定性

3寻租活动导致社会资源极大浪费:寻租活动实质是权钱交易、以权谋私,最终导致经济资源浪费。 4.公共部门系统存在低效率常态:原因:缺乏竞争、没有降低成本的激励因素、监督信息不完备。 现代市场经济生活,市场失败要求公共部门介入,公共部门作用是弥补或矫正市场缺陷,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市场。公共部门功能措施要奏效,必须建立在符合市场规律的基础上。

第六章 公共管理的运行

第一节 公共决策 一、公共决策与公共管理

公共决策是指公共组织在管理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所做出的决定,它是公共管理的首要环节,并贯穿于整个公共管理过程的始终。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为履行公共管理职能,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环节,实现公共管理目标的一种社会活动。 (一)公共决策是公共管理的首要环节

整个公共管理就是决策执行评估再决策再执行再评估的循环过程。 (二)公共决策是公共管理履行各项职能的基础

公共管理有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等基本职能,他们都以公共决策为基础。 (三)公共决策贯穿与管理活动的始终

公共管理的每个环节都包含决策的活动,各项职能的履行也都有各自的决策

二、公共决策系统及其运行(四部分)

(一)信息子系统:指掌握信息技术的专职人员、设备及有关工作程序组成的专门从事决策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存储等工作的机构。公共决策系统的正常、高效运转离不开信息活动,决策信息的基本要求

是准确、全面、及时、适用。

(二)参谋子系统:指掌握各门类知识的专家、学者组成的机构。它集中了参谋咨询人员的集体智慧,运用现代化的决策技术和方法,为决断子系统提供决策方案和其他咨询服务,保证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特点为集体性、科学性、相对独立性。

(三)决断子系统:指由拥有决策权力的领导者集体所组成的中枢机构,是决策活动的组织者,领导着决策制定的全过程,具有权威性和主导性特点。

(四)监控子系统:指决断子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决策行为以及决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依法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公共决策监控上一种政治行为,监控主体必须在法律赋予的权力范围内实行。此外,决策系统内部各部门也处于相互监督、制约之中,外部监控体系由人民群众、社会团体、新闻舆论等组成。

三、公共决策程序:一般划分为公共问题的界定、决策目标的确立、决策方案的设计、决策效果的预测、

决策方案的选择等五个步骤。

(一)公共问题的界定。1.公共问题的概念与特性

(1)公共问题的概念:指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到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那些公共性社会问题。公共性是公共问题与社会问题相区别的最本质、最内在特性。

社会问题是指由社会的现实状态与社会公众期望之间的差距而引起的矛盾和冲突,具有广泛性和持续性特征。社会问题包含私人问题和公共问题。

(2)公共问题的特性:①影响的广泛性②影响的不可分性和公共性 2.公共问题的分类

(1)按地域和行政区划分:全球性公共问题、全国性公共问题、地区性公共问题和社区性公共问题。 (2)按公共问题点的性质划分:

①管制性公共问题:指宪法和法律框架的完善问题,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治安、社区治安等问题。共同特性为:以和谐的社会秩序为目标、权威性的强制规则为后盾,需要有强制性公共权利的管理主体解决。 ②基础性公共问题:包括宏观经济稳定、地区经济的发展、全球性或地方性公共设施的发展、社区性公共福利增进等方面的问题。需要适当的高绩效的制度安排和公共权威机构加以解决。

③服务型公共问题:包括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等问题,都以公众为直接服务对象,以公众现实的利益要求是否得到保障和满足为目标;公众是直接的受益者。

④保障性公共服务:生态和环境、人口和人口结构、能源等方面的问题,其严重程度及解决与否,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

(二)决策目标的确立。决策者通过采取某项行动方案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合理的决策目标应满足: ①目标必须具体明确,有的放矢。②目标必须切实可行③目标必须系统化④决策目标必须灵活可调 (三)决策方案的设计:是针对公共问题,依据决策目标,设计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能性方案 (四)决策效果的预测。预测包括两方面:

①分析、判断决策对象在决策作用下可能发生的种种变化,提示其发展中的各种趋势,充分估计可能发生

的不利因素和潜在问题,有助于实现制定出补救、应变措施。②分析、判断实施过程中决策环境的变化。 (五)决策方案的选择。对设计出来的各种备选方案进行评价、比较和权衡利弊,从中选出比较满意的方案。选择标准:①决策方案要有利于决策目标的实现,体现出尽可能大的效益。②实现目标所承担的风险尽可能小。③方案要有可行性(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政治与行政可行性)。④方式实施后的副作用(即负面效应)尽量可能少。

四、我国公共决策系统的优化

(一)公共决策科学化:指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遵循决策原则和程序,应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各种方案的选择,达到方案最优化。

实现要求:①建立健全公共决策系统;②遵循科学的决策原则;③提高决策参与人员的素质。

(二)公共决策民主化:是指在决策过程中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充分行使参与决策的民主权利,广泛听取各行各业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使决策目标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1.把民主机制引入决策系统:①发扬民主作风,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②依靠集体决策 2.重视发挥参谋咨询人员在决策中的作用

①保障参谋机构的相对独立性;②在咨询机构内提倡民主气氛,鼓励不同观点的自由讨论。 3.提高政治生活透明度,实现决策目标的民主化

①建立重大问题通报制度;②强化对决策的新闻舆论监督;③增强社会公众参与决策的意识和水平。 (三)公共决策法制化:指以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为依据,本着体现人民意志,反应决策过程规律的原则进行决策,并使决策者的权力和行为受到法律的约束和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 1.理顺公共决策主体关系,完善决策规则2.充分发挥决策监控子系统的作用

3.决策程序法治化:加以防范的程序有:①调查程序;②方案设计程序;③可行性论证程序 第二节 公共政策管理

一、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

(一)公共政策概念:

公共政策是公共行为主体(主要公共权威当局),在职能范围内为某一特定目的(如解决处理某项公共问题或满足某项公众需要,达成公共利益或公共目标),经过政治活动(或协调)所选择的行动方案,并通过公共管理过程实现这一特定目标的过程。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发展出的各项方针、原则、策略、措施、计划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公共政策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关系:公共政策的品质水平与公共管理的绩效有关。 1.公共管理贯穿于公共政策过程始终 2.公共管理是公共政策实施的重要手段

二、公共政策的性质

1. 公共政策的利益倾向性:公共政策是在满足具有统治地位利益集团要求的前提下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带有明显的利益倾向性。

2.公共政策的目标导向性:①公共政策主要体现优势利益集团的价值取向②阶段性政策构成的一组政策目标都是指向总目标。③实质是问题导向,及公共政策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社会问题。 3.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与强制性:主要指内容的形式上合法;实施以强制权为保障。

公共权威机构:指对公民个人的行动或私营部门及其他社会组织的行为具有治制权和合法权的机构。 4.公共政策的稳定性与时效性:①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稳定的,稳定性性表现在政策的连续性和价值导向的一致性。②政策的时效性和可变性:时效性是指公共政策是在一定时期内起作用;可变性指随着外界因素的变化,政策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或终止。

5.公共政策的多样性和多效性:公共问题的多样性、综合性、政策效果不可预测性。

三、公共政策的设计:

(一)公共政策问题:1.公共政策问题及特点。特点:(1)相互关联性(2)主观性(3)可变性 2.公共政策问题的发现、提出与确认

(1)公共政策问题的发现、提出与确认的途径:

①公共组织公共管理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存在加以注意;②各利益集团通过政治途径反映问题。 ③部分公民、民间组织或媒体,通过呼吁或请愿方式提出问题,引起公共决策机构关注。 ④专家、学者以发表学术研究论文方式提出社会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2)判别和确定公共政策问题的准则:

①具有公共性的公共问题。②公共政策问题应是影响程度大的问题。

③应是社会公众普遍关心、强烈要求解决的问题。④政府及其公共组织职权范围内的问题。 3.公共政策问题分析

⑴公共政策问题分析准则:①客观、清晰地描述政策问题 ②减少政策问题的传递层级

③明确政策问题的目标 ④坚持全面分析和重点分析相结合。 ⑵公共政策问题分析一般程序:思考问题→划定问题边界的轮廓→收集整理有关数据资料→列出目标→界定政策适用范围→概算成本与收益→检查并确认问题。

⑶政策问题分析方法:类比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原因分析法,系统分析。

4.公共政策议程:政策问题列入公共部门议事日程,公共部门讨论纳入公共决策阶段的过程。 公共问题进入公共政策议程的基本条件:

①具备问题觉察机制②社会政治系统必须建立有利于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③民主的国家政治体制④社会各政治团体和利益集团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⑤有完善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 (二)公共政策制定 1.公共政策制定的原则

①公正无偏原则:公共政策首要目标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②资源集中配置原则:将稀少的资源集中于策略性项目上。 ③个人受益原则:政策最终受益者落实到一般人民

④延续性原则:从发展变化的角度考虑方案的延续性、可行性,以切合实际。

⑤有预见力的挑战性原则:政策目标制定需要稍高于政府现有能力资源以维持组织活力。

⑥信息完备原则:系统整体观点出发,实现政策目标间的政策手段形成信息网路,而形成相互协调的系统。 ⑦一致性:目标与目的,目的与行动一致性;目标内在一致性;政策外在一致性 ⑧弹性政策原则:政策必须具有弹性或缓冲以保证政策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调整。 2.公共政策制定基本步骤

①确立公共政策目标:个人、社会、组织间多目标协调,体现公众利益道德规范法律法规; ②估计需要:指对于特定群体(指目标群体)的状况,决策者所希望予以补救的范围和程度。 ③确定要达到的具体目的:需要的数量、针对的特定人口、所需时间

④设计公共政策方案:轮廓设计(提出一种或多种方案;制定行动原则、指导方针基本措施策略等) 细节设计(形成适用、可行、具有操作性的具体方案)

⑤评估公共政策方案:对设计出的备选方案的科学性、科学性、预期效果等内容的综合评定。 内容包括:价值评估、效益评估、可行性评估、平等分析、协调性评估、风险性评估。 ⑥选定公共政策方案:五步骤:报告准备、外界评论、内部审核、方案修正、回馈。 ⑦设计执行:叙述说明作业程序;明确执行责任;明确管制程序:方案、经费、时间监测。

3.公共政策的合法化:经过一系列法定程序使公共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具有权威性约束力的过程。

包括两层含义:政治统治的正当性、政策的合法性。

四、公共政策的执行

(一)政策执行在政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①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根本途径;②政策执行可检验 与修正政策;③政策执行是政策过程不可缺少中间环节 (二)政策执行研究的途径 1.自上而下途径:政策制定者为出发点2.自下而上途径:政策执行者为出发点 (三)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

1. 公共政策问题的性质:涉及问题的复杂程度、范围大小、与其他问题的关联性。 2. 公共政策本身的因素:任何政策有效执行的依赖因素: ①政策的正确性是有效执行政策的根本前提;

②政策的明确性明确,具体政策执行过程简单、容易,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