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壮医针灸 下载本文

壮医针刺与中医针刺的异同

【内容摘要】 通过对壮医针刺与中医针刺从起源,指导理论,治疗方法,治

病原则,取穴方法,行针手法,行针后的针感的异同的比较。认为壮医针刺有其疗法上的特色,壮医针刺较中医针刺简单易学,疗效方面各有所长 【关键词】壮医针刺,中医针刺,异同

壮医针刺疗法是壮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和总结出的宝贵的医疗经验,作为壮医临床治疗疾病的特色疗法之一,是我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壮族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之一,与中医针灸疗法既有联系又有差异。壮医针刺与中医针刺都是以针刺作为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针刺人体体表的特定穴位,起到促进或调节人体某些功能恢复而达到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手段。自从秦朝以来,由于汉族文化向岭南地区渗透及中医传入壮族地区,壮医的针刺疗法也受到中医针刺疗法的很大影响,以至两者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但是由于两种疗法根植两种不同医学体系,各自产生形成的环境气候、文化背景、人文理念等的不同,两者在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别。本文试将两种疗法的起源时间,指导理论、治病原则、选穴处方、针刺手法针具、行针时的针感的异同等进行比较。 一、起源时间不同

壮医针刺与中医针刺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针刺,据考证,它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时期。我国从400万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大约从4万年前进入氏族公社制度时期,一直延续到距今4千年前。

壮医针刺从考古实物来看,壮医针灸疗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起源于原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已较盛行,并传到中原地区,取得过较高的成就,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壮医最具特色、最实用的治疗方法。

从文献记载来看,壮族人民使用针刺治病有着悠久的历史。《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就载有:“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明确指出了针刺起源于南方。而从广西武鸣县马头乡西周古墓葬群二枚青铜针以及广西贵港罗伯湾汉墓出土的可认为是现阶段发现的最早的医用针刺。从实物说明壮族的先民用针刺治病要早于其他的民族。 二理论依据的异同

壮医与中医针刺都是传统医术中的治疗方法。但是他们的指导理论确不相同。三道两路系统是壮医针灸应用的理论基础。壮医针灸治病,不是以中医的经络理论为指导的,而是以壮医传统的三道两路理论为指导思想。壮医认为,三道两路在体表均有穴位分布,刺激这些穴位就可以作用于相应的道路及脏腑。壮医针灸治病,就是通过外治的方法,在人体体表三道两路的某些穴位施以针刺、叩刺或点灸等治疗,通过龙路、火路的传导,畅通三道两路系统,一方面调节、激发或通畅人体之气血,损其偏胜,补其偏衰,使之正常运行,趋于均衡,与天地之气保持三同步;另一方面增强正气,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加速邪毒化解或通过三道来排出体外,使天、地、人三气复归同步,从而治愈疾病壮,而中医针刺的理论核心则是经络学说、腧穴、气血运行理论[2]。

壮医认为,人体周身充满穴位,可通过刺、可挑;针刺(或针挑)穴位的刺

激通过“龙路” “火路”的传导和气血运行传至脏腑以及身体的各部位,再传至“巧坞”,经中枢“巧坞”的处理后迅速做出相应的反应,实现天、地、人“三气同步”的生理平衡以达到治疗的疾病的目的。壮医认为,火路在人体内为是传感之道,可以简单的称为“信息通道”,其中枢在“巧坞”。火路同龙路一样,有遍布全身干线及网络,使正常人体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感受外界的各种刺激,以此来适应外界的各种变化[3]。

而中医学认为,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肢体关节官窍沟通人体上下内外的通络。经络系统通过其有规律的循环和错综复杂的联络交会,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连结成一个整体[4]。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5],是经络系统通达的外属部分,是经络线上的反应点,是人体和外界沟通的转输站;经络学说是中医针刺的核心[6]。通过针刺腧穴,能疏通经络,畅通气血,调整阴阳平衡,从而增强机体的各种功能而达到祛除病邪的目的。《灵枢·根结》说:“用针之要,在于和调阴与阳。”这是壮医针刺与中医针刺理论基础的本质区别 三、壮医针刺与中医针刺的治疗方法的异同

壮医针刺与中医针刺都是针刺疗法,主要是通过用针刺刺激人体体表特定的穴位,起到调节或促进人体某些功能恢复从而达到预防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手段。但是壮医针刺和与中医针刺在行针治病是还是有诸多的不同。(一)、治病原则与取穴原则不同

壮医针刺是以“以痛为腧”和“以灶为穴”为治疗原则和选穴方法。以痛为腧,即将痛点作为治疗的穴位、部位。这里的痛,主要是患者的感觉,是患者的一种临床表现症状。 “以痛为腧”,明确了壮医针刺将疼痛点作为施治穴位的原则;“以灶为穴”,即以患者所患疾病的受累部位选取若干穴位作为施治穴位的治疗原则。

而中医针刺依据以下4个基本原则:①补虚泻实,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不虚不实则平补平泻;②清热温寒,即热则疾之,寒则留之;③标本缓急,即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④三因治宜,即因时间、因地域、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其临床选穴方法可依据辨证辨经,随证取穴,循经取穴,近部取穴,远部取穴[7]等方法取穴。从治病原则和选穴方法上,两者存在有质的区别。

(二)治疗手法上和针具上的不同

壮医针刺与中医针刺治疗手法上最大的区别在于最原先的壮医针刺疗法行针后几乎不留针针,但是中医会根据病情的需要选择是否留针。在手法上壮医主要有斜刺、直刺、雀啄刺、挑刺、穿刺为主,或快速出针,没有其他补泻手法或辅助手法。这大概与壮族地区多用较为粗大的金针银针。以及中医上所说的砭石有关。且壮医针刺施针后忌劳累和风吹雨淋,针后往往外涂药酒或生姜汁。

而中医的针刺方法可以斜刺、直刺、横刺,手法甚多,最基本的手法是提插法和捻转法。其辅助手法有循、弹、刮、摇、飞和震颤法等;还有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辅助手法和各种补泻手法[8]。由此可见壮医针刺和中医针刺在手法上还是有诸多的差异的。

(三)、壮医针刺与中医针刺的针感以及辅助疗法的差异

壮医针灸强调的是疗效,进针后并不强求产生“酸、麻、胀”等针感,甚至不强调运针,而强调无痛苦,病人感觉舒适,把治疗当做一种享受,在享受中治愈疾病。而中医针刺在行针后必须有一定针感,也就是毫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

经气感应。针感因人而异,一般会有酸、麻、胀、重感,或沿着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扩散传导开来。临床上如果针刺没有产生针感,就要分析原因,或取穴不准,或手法运用不当,或为针刺角度有误。[9]

壮医针刺强调应用综合疗法治疗各科疾病,重视将针刺和药线点灸的有机结合,注重各种疗法间的互补,即是在中医理论和壮医理论的指导下,综合运用壮医普通针刺术、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和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法等方法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每个病人均可针灸并用,或先灸后针,或先针后灸,推崇综合治疗, 切实提高治疗效果,用最快速度治愈疾病。中医针刺由于其手法上有诸多的辅助手法所以中医针刺并没有所谓应用综合疗法。在这点上壮医针刺有其独特之处。

[1]林辰.论壮医的诊治用药特色[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6,12(6):1-3.

[2]刘炜宏,王凡,王玲玲,等.论针灸医学的特色与优势[J]. 中国针灸,2011,31(8):673-676.

[3]黄汉儒.壮医理论体系概述[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6,2(6):3-4.

[4]何银川.中医如此神奇之经络穴位[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09年: 2.

[5]沈雪勇.经络腧穴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3-15.

[6]. [7]孙国杰.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16.

[8]马铁明,于红.浅议针刺手法[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3,5(2):145-146.

[9]黄瑾明.中国壮医针灸[M].广西民族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