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
----江岸区汉铁小学
一、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生命力和个性植根与学校的文化,而文化来源于本土,来源于传统。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同时又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由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漠视,加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中国,各种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对我国社会特别是青少年的影响愈来愈大,直接导致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每况愈下。因此,迫切需要切实加强和改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民族复兴的需要,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被世界所瞩目和公认。如何在小学阶段提升学生的传统意识,增强学生的传统技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问题。作为一所有着近九十年历史的老校我们一直在探索从中华传统文化浩瀚的大海中汲取部分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能激发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感的内容,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和活动形式贯穿于学生一日活动之中,以期达到学生全面发展,也使传统文化教育得以渗透落实。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既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所以,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现代化教育中,应当加入传统文化教育,以增加青年教育的深度和力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时期在小学。小学生求知欲强,可塑性好,通过适合其兴趣和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立足国情,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小学实际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之路,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 策略研究。通过对学校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建设,营造一个学生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景。
2、开发校本课程,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在开发和利用本土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中,激发学生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情。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在教学活动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基。
4、开展主题系列活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在学校德育常规工作中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德。
5、开展校本研训,提高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策略研究。通过教师的学习研修,提高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以增强指导学生学习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二)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文献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学术价值(主要结论、创新观点、突破性进展) (一)优化环境,营造优秀传统文化氛围 校园环境是承载文化精神,展现其美的意境的客体,审美是学生心灵和校园环境沟通的中介。学校从创建人文环境,营造氛围入手,充分发挥校园环境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之功
能,让学生了解中国经典文化、民族精神,传统伦理道德,培养学生的文化品味、君子人格和儒雅风范。
学校在规划校园文化建设,选择各种教育教学设施时,采取有效措施,使每一堵墙壁,每一处景物都会“表情达意”,让学生走入校园就能鲜明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存在。走进校门映入眼帘的是中国成语故事“愚公移山”浮雕图,告诉学生做事有毅力,有恒心,不怕困难。古朴典雅的文化浮雕长廊里呈现三个主题,即“励志篇、励行篇、励学篇”,以十二个成语故事展现人生的四个重要发展阶段,激励同学们勤奋学习,奋发有为。学校的自然环境生态化,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能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蓬勃向上、健康和谐发展。教学楼一至四楼走廊用色彩和线条编织最美的语言,采用绘画、摄影、书法作品表现童言、童心、童趣。楼道文化我们按照“五纵四横”进行布置。五纵:从教学楼一至四楼的五侧楼梯,选择《弟子规》和指导学生行为习惯的温馨提示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教学楼梯张贴“仁义礼智信”,设置或圆或方的图片,加强学生伦理道德教育。四横:楼道安排学生作品展示,为学生才艺展示提供平台。楼精选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内容,按历史发展顺序,从先秦始至今,精选了多篇诗文,制成匾牌,引领同学们开展中华诗文诵读活动,让学生受到中华经典文化的熏陶。一楼突出《弟子规》图文注释,让孩子们了解到华夏文化源远流长,领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高尚文雅的校园环境形成一个强大的磁场,促使学生与其反复“对话”,让学生在优雅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优秀文化氛围中得到感悟和提升。
我们把“阅读”作为创建优雅校园的载体,提出“读书是最好的美容”。我们努力扩大校图书馆的藏书量,全面做好图书借阅工作,定时开放阅览室。开展图书漂移活动,廊道设有“漂流书栈”,班级建立图书漂流角,要求每个班设立图书角,配备图书管理员,鼓励学生进行生与生、班与班之间的图书交换借阅,要求学生爱护书籍,做好读书摘记或撰写读后感。鼓励学生向同学推荐与年龄适宜的好文章、好书籍,在教室里开辟“诵读园地”、“美文放送”、“本周推荐”等栏目。开展“红领巾跳蚤市场”活动,鼓励学生摆设摊位,交换阅读过的旧书,提高图书使用率,更好地实现它们的价值。开展“雅言传诵文明,经典润泽人生”
“读书节”
系列活动,进行演讲比赛,古诗文诵读比赛、手抄报比赛等,促进学生读书热情的高涨,掀起校园读书热潮。午间休息时间,利用红领巾广播站播放经典名曲、美德小故事,让学生沉浸于浓郁的文化气息中。如今走在汉铁小学的校园、办公室、班级等公共场所,你都会看到一本本图书的封面上贴有一张带有阳光标记的小纸条,纸条上印着这样一句温润的话语“我是一本‘漂流书’,我不属于任何人。欢迎您阅读我,也希望您帮助我继续漂流。”不用借书证,把书带回家看完后,再按书内说明将它放到校园或班级的指定地点,让它“漂流”到下一位读书人手里。“图书漂流”不仅扩大了自己的阅读空间,加强了书友之间的沟通和知识交流,同时也考验了校园诚信,传播了知识,传递了文明,让学生灵动的心灵畅游于学海书山之间,沐浴在古今中外圣贤的光芒之下,从书香中体味真善美,体验学校生活的快乐与健康,对阅读的依赖已成为了铁小人的烙印。而这些细节所传达出的与其说是教育的艺术,不如说是教育的灵魂——信任、尊重和欣赏——这或许是对“优雅校园”的最好解释。 (二)结合课程特点,融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积极探索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途径,要求全体教师根据学科特点,挖掘拓展学科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我们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课案例评比活动,制定了活动方案,并召开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课例研讨会, 校长亲自主持,研讨会由“课堂展示”、“年组交流”、“专家点评”、“课题组互动”四
大板块组成,课题组成员罗益华老师选定了四年级语文教材话题为“中华文化”的第六单元中的“综合性学习”(传统节日习俗)这一内容为缺口,执教《中国传统节日》并作汇报,全体教师参与听、评活动,体现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横向联系,展示学科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所形成的教育合力。
课题组在探索与实施的基础上,充分整合现行地方课程《走进中华传统文化》,结合本校实际,精选部分小学生能接受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加以提炼整合,形成小学“亲近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在学科设置上,体现纵向深化以及横向交叉,综合语文实践活动性;在内容编排上,注重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提炼精华,体现校本化与本土化;该教材分“红色民俗卷——民俗碰碰响”、“绿色雅诵卷——书香飘校园”、“紫色游戏卷——传统游戏进校园”、“金色故事卷——美德故事伴我行”,它以儒家文化为主线,从孔子的思想出发,扩展到整个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校本教材的使用中,把吟、听、绘有机结合,增强了教材的实效性。在学习要求上,有弹性、可变动,偏重自学能力、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节假日时间编写教材,教师们在编写和使用校本教材过程中,加强了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学习,进一步夯实了教师们的文化底蕴,提升了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学校以学习和培训为先导,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充分利用学生离校后的教师学习时间,教师们被迅速组织起来,投入搜集材料的工作中去。教师们在编写和使用校本教材《亲近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加强了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学习,进一步夯实了教师们的文化底蕴,提升了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学校确定了每周一课时的校本课程教学时间,诵读古典诗文,讲述经典故事,学习民族舞蹈,欣赏《阳春白雪》,舞动太极扇,编织中国结……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流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还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运用到校本教材的学习中,开辟了一个“以人为本,传承传统文化”的更加广阔的天地。
如校本教材:《中国传统民俗节日》
选择六个(春节、元宵等)中国传统民俗节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年级由浅入深地选择一个切入口进行教材编写,力求浅显易懂、图文并茂。
“中国传统民俗节日”课程共有六个单元组成,即一个传统节日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按年级的递增又可分成五个主题。每个主题分别设计了“知识园地”——“交流平台”——“实践体验”三大板块。在三大板块具体内容的设计中,努力做到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激活学生思维发展,符合时代特征,尽可能选用学生喜爱的、生动形象的词语。值得一提的是,在“互动平台”中设置的题目,既有直接能在“知识园地”上找到答案的,更有必须拓展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才能完成的。学习中,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索能力、宽容谦和、坚忍不拔等意志品质都能得到磨砺。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结合,课内外教学有机融合,拓展了课程资源,完善了素质教育的模式。学生通过学习校本课程,积累了中国传统文化,从中领会到做人、修身、行事的道理。健康有趣的传统游戏,也丰富孩子们的课余活动内容。 (三)开展系列教育,凸显优秀传统文化特色
学校把传统美德、荣辱观念、中华文化深厚积淀等,通过各种载体,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使各项活动凸显传统文化。学校以“让传统引领时尚,让经典铸就文化”为主题,开展了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引领学生牵手文化,感悟传统,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1、 实施“三雅”教育,培养文雅学生。
《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可见,明礼是立身之本。因此,我们把“礼”做为校园文化的主导文化,针对学校学生现状,学校为学生设计一份“文雅少年礼仪手册”。让学生自己定计划、自己找不足、自己去改正不良习惯。坚持以“诵读古诗文,学做文雅人”为
主题,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下午第一节课前15分钟,是全校学生诵读古文经典的时间。古文诵读,重在指导,重在得其精神。学校还开展绿色童谣创编活动,学生通过童谣创编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言行。我校大力开展感恩教育,坚持德育生活化、实践化,要求从感恩做起。通过系列“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知道“礼尚往来”的真谛,把感恩作为最完美的生活态度、最理想的处世哲学、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个人素养,逐步成长为懂得感动、常怀感激、学会感恩的人。我校实施的感恩教育,它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校社关系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促进了师生注重礼仪、尊重他人、知恩图报的道德修养长期坚持,使学生的雅不仅有学识的积累,更有能力的展现和情感的丰富。培养学生谦虚豁达的古朴品格,塑造学生卓尔不群的独特气质。
“雅言”教育,是对学生言语表达的要求。就是要在各种场合坚持讲普通话,字正腔圆,同时要注意讲正确的话,讲有道理的话。其次要把意思表达完整,不能说“半截话”,要简洁明了。三是说话要讲文明讲礼貌,文明用语不离口,对长辈对客人说话要热情。学校常年不间断地开展文明礼仪、尊师重教等方面教育,使学生外表优雅、谈吐文雅;学校鼓励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礼仪带回家,纠正父母不文明语言、行为,把学校的儒雅之气辐射到家庭和社会。
“雅行”教育,学校从“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性情。学校借助于传统文化中蕴藏着的“文雅,儒雅,典雅,高雅”等人文资讯,借鉴传统道德中做人做事的仁、义、礼、智、信等优良传统,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超文本德育活动,培养既具有科学精神又具有人文底蕴的文明新人。一是行为要安全。课余时间提倡玩安全文明游戏,出行要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另外还要注意饮食安全、游泳安全、消防安全、用电用气安全等。二是行为要谨慎,做一件事之前要动脑子想一想能不能做,该怎样做。三是行为端庄守规矩讲规范。如在教室走廊要轻声慢步,礼让右行;坚持佩戴领巾,穿着整洁注意仪表;做课间操动作要规范,参加升旗仪式时要庄重;按时上学按时回家,有事请假等。学校以“雅”教育为主题,针对学生不良行为,开展全校性主题活动。如“小手拉大手”、“团结协作,成功在握”、“我爱大自然”、“我是文明小卫士”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大、中队活动,让全体学生从活动中体会“规范”的意义,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长期开展爱国爱家、环境护卫活动,美好校园建设活动,使学生内涵博雅;开展吟诵经典、修身明理,使学生举止典雅、气质高雅;脱浮躁之气,修雅正之情……使孩子真正成为一名文雅少年!
“雅致”教育,是对学生行为规范高层次要求。倡导“心灵手巧,扮靓生活”,为学生今后创造高品位的生活打好基础。我们依托班级活动设计来进行。班级是学校的窗口,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班级文化贯穿于教室等各个场合学生的言语行动之中。班级文化是班级的一种风尚、一种文化传统,一种行为方式,它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一定的形式融会到班级同学的学习、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自觉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丰富班级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在传统中挖掘新意,使班级文化与学校办学理念融为一体。
学校在每班教室外墙设立宣传窗口,上面张贴本班任课教师照片和班级合影,张贴“文雅之星”事迹和照片,各班还针对教室实际张贴不同的励志标语和“班级文化园地”。这些看似细小的布置,反映了学校教育的一种人性化、个性化发展趋向。在无形之中推进了素质教育,于细微之处加强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的。
学校不断深化特长课程的建设以发展学生个性。我校大课间自编操为响板操;合唱队、
舞蹈队、美术小组、围棋队、手工小组、乒乓球等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营造一种浓郁厚实的学校特色文化。
2、开展年节活动,传承中华传统。 近几年来,西方的一些节日逐渐在中国兴起,而中国自己的一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却不断弱化。很多人不知道圣诞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但照样跟着别人过;情人节这一天,大街上的玫瑰花几乎全卖光了,并且价格不菲。热衷洋节的以青少年、儿童为多,这不能不引人深思。不是说洋节不好,问题是中国传统节日就没有任何价值,由此被抛弃了吗?
中秋、元宵、端午等传统节日,只剩下吃的外壳:吃饺子、吃月饼、吃汤元、吃粽子……对于这些节日的起源、民间习俗、文化内涵等,知者寥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维系中华民族血脉的东西
。当我们失去了维系历史记忆的传统节日,我们还是称为历史悠久、创造过许多人类文明的中华民族吗?我们还是地地道道、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吗?尤其像清明节发展到祭扫革命烈士墓、端午节怀念爱国诗人屈原等,就更有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因此,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的教育,就是肯定中华民族,就是热爱中华民族,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第一师生收集整理有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文献资料,研究其教育内容、价值等长期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系统安排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教育要求(了解、掌握、从事、建议、创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第二把学习静态知识和亲身参与实践结合起来。比如,春节、中秋节反映了人们热爱家庭、团结和睦、文明礼貌的品质;元宵节反映了人们热爱和平,追求美好生活,乐观向上的性格;清明节反映了人们追怀先辈的寻根意识;端午节反映了人们悼念爱国先人的情怀和防疫健身的卫生习惯;重阳节
反映了人们尊敬、孝敬老人的优良传统。在这些节日中让学生去体验、感受、付出。 第三采取互配合、渗透的原则。各学科之间要相互配合,教师之间要相互配合,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积极参与社会传统节日风俗有关活动。 3、开展传统游戏,体验民族情趣。 传统游戏也走进了校园。“编花绳”、“推铁环”、“跳房子”、“踢毽子”等,这些我们曾经很熟悉,而如今又感觉很陌生的传统游戏,现在成为汉铁小学孩子们的新宠。传统游戏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学生们都乐于参与,在与同伴游戏的过程中增强了协作精神,不少游戏又有竞赛性质,还能培养孩子的进取心,最主要的是学生们能强身健体。 “翻花绳”、“剪纸艺术”不仅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而且能从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出发,从简、从易,将翻花绳、剪纸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运用到孩子们的学习中。通过剪纸的意象、心象和吉祥艺术培养美感,锤炼情趣,丰富生活,使孩子们变得心灵手巧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吸取我国民间剪纸的传统方法。
4、开展美德教育,弘扬传统美德
以学校为主阵地,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1 )开设传统美德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2)利用各学科教学渗透。即要求语文、数学、品德、社会、体音美各科针对本学科特点,结合传统美德因素进行传统美德教育。(3)利用各种活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如班队可根据传美教育需要,以主题班队会、故事会、讲演会、知识竞赛会、讨论会等形式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还可结合有关重大节日、纪念日向学生进行相关美德教育。开展了以“弘扬传统美德”为主题的班会评比、观摩活动。在开展的班会评比活动中,各班能精心组织,辅导培养小干部,充分发挥他们的助手作用,达到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具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