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的思维 下载本文

第七章 学前儿童的思维

教学目标:

1. 掌握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2.把握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3. 初步学会运用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评价幼儿思维发展的能力及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策略。

教学重点: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1.学生的准备:观察小、中、大班幼儿在活动中的思维表现 2.教师的准备:案例若干;幼儿活动录像片段

教学方法:自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练习法;理论讲解法 教学课时: 9课时

第一节 思维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一) 定义

【自我分析】当你早晨醒来,推开窗门一看,发现地面上湿漉漉的,你就会得出昨天已经下过雨的结论。

思考并分析:这个认识活动与我们学习过的感知觉和想象有什么不同?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过程? 小结:间接和概括;思维活动。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特点:概括性和间接性

1.概括性:指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反映。 2.间接性:以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那些不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

人们不能直接感知猿人的形象和当时的生活情景,但是,可以根据发现的线索进行推断。 正是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能起越时空的限制,认识那些没有感知或不可能直接感知的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规律,从而了解过去,认识现在预见未来。

【自我分析】出示黑板刷或其它物体,请你从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的角度反映它,其反映的过程和内容分别有哪些?

二、思维的分类

(一)按个体思维发展的水平,可将思维分为: 1.直观行动思维

是在对客体的感知中、在自己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行动中进行的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

是依赖事物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而进行的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

是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

(二)根据指向性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 1.聚合式思维(求同)

2.发散式思维(求异):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三)根据思维创造性的不同 1.常规思维:用常规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2.创造思维:用创造性的方法来进行。如艺术家、作家、导演、设计师,均需要高水平的形象思维

三、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度

指思维的广阔性,指要善于全面地考察问题,从事物的多种处样的联系和关系中去认识事物。

2.思维的灵活性

随机应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指外在的条件发生变化,主体采取灵活的方式,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3.思维的深刻性

指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发现的本质,对事物是否剖析的彻底。 4.思维的独立性

指不借助于现成的答案和别人的帮助。独立地提出问题,独立地寻找答案,独立性并非的人易受他人暗示。

5.思维的敏捷性 6.思维的逻辑性

【自我分析】一个人第一天上山,第二天下山,走的速度不均匀,但时间(早上6点到晚上6点)、路程完全相同。试证明:在上山和下山的过程中,他必定有一个时间,正好经过同一个地方。

试在解决以上问题的过程中,反思你的思维能力的各个品质的发展状况。

四、思维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思维的发展是认识水平提高的标志

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是高级的认识过程,它的发展本身就是认识过程有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结果和证明。

具体说来,一方面,思维的出现和发展使得幼儿对事物的认识不再仅仅停留于表面,而是更多的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属性。这在幼儿对概念的掌握的发展过程中体现的最为明显。

另一方面,思维在幼儿解决问题中也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而解决问题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因此,思维的发展也是幼儿认识水平提高的标志。

(二)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幼儿情感、意志和社会性的发展。

思维作为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不仅对其他认识活动的发展有推动和促进作用,还对幼儿的情绪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思维的渗入使儿童的情感逐渐深刻化;对各种感知信息的分析综合,使儿童能够对自己的行为独立作出决断而逐渐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对自己的行为及产生的社会后果的认识,萌发了他们的责任感和自持力;对他人需要的理解使得儿童学会同情、关怀、谦让、互助;而对自己、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使得儿童获得了自我意识这一个性的核心。

第二节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性 (一)直观行动思维(0~3岁左右)

【案例分析】分析以下案例,归纳学前儿童直观行动思维的特点。

1.澡盆里婴儿的戏水动作,只有当置身于澡盆里面的时候,才会发生。当离开澡盆的时候,这种动作就停止了,而且也很难在没有澡盆的时候复现。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2.儿童作画常常事先没有目的,即先做后想,或者边做边想,只有画出来之后才知道画的是什么。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3.幼儿打人的动作,常常没有控制,即使是大人,不小心被一个幼儿打几下的时候也可能会觉得很痛,甚至难以忍受。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儿童在进行这种思维的时候,只能反映自己动作所能触及的具体事物,依靠动作思考,而不能离开动作在动作之外思考,更不能计划自己的动作,预见动作的效果。

1.直观行动思维依赖于一定的情境 2.直观行动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的行动 思维只在动作之中进行。

因为幼儿无法预见自己的动作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因而也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动作。这表明幼儿行动事先没有计划和预定的目的,也不会预见行动的结果。

(二) 具体形象思维(3~6、7岁左右)

【案例分析】分析以下案例,归纳学前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1.2+3=5的计算,幼儿虽然可以进行,但实际上他们在计算的时候并非对抽象数字进行分析综合,而是依靠头脑中再现的事物表象,如2个苹果加上3个苹果,或者2个手指加上3个手指,再数数结果是5个苹果或手指才算出结果的。

2.问幼儿电灯和蜡烛有什么共同点,回答往往是“都是白的,长的。”

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幼儿活动范围的扩大,感性经验的增加,语言的丰富,为思维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具体形象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演化的结果,具体形象正是儿童的直觉行动在思维中重复、浓缩而成的表象。具体形象思维是在直觉行动思维中孕育起来并逐渐分化,以致成为幼儿期儿童思维的主要方式。

具体形象思维有以下两个特点:具体性和形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