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导学案 下载本文

《登高》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歌描绘的意象,体味本诗的意境; 2、背诵这首诗; 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赏析借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

1、熟读背诵这首诗; 2、借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教学设想】

高考古典诗歌的鉴赏要求: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而杜甫的这首《登高》通过动人图景的勾勒,融入作者人生、国事的深沉感慨。不论在艺术特色上,还是在思想内容上,都有鲜明的特征。

因此,本堂课的教学,从这两个方面入手,着重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词,品味语言,把握形象,理解诗歌;并从这首诗的赏析中,总结一点古代诗歌鉴赏中情景交融的分析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设计】

1、加强诵读训练,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讨论法,通过讨论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一天二九相重,俗称“重九”。《易经》云“以阳爻为九”,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古时重阳节的活动内容丰富,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登高等风俗。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佩戴茱萸的习俗。 我们都知道杜甫一直穷困潦倒,好不容易在成都有了一处安身立命之地,好友严武病死,杜甫不得不离开成都,再次开始颠沛流离的漂泊之旅,而这一次的漂泊其实是一条不归路。《登高》就作于离开成都的途中。 二、《登高》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年)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趁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式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描绘的意象,体味本诗的意境; 2、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3、背诵这首诗;

四、讲授新课:

1、听录音,注意字音、停顿、节奏; 2、自由读,注意

①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轻重、读出感情; ②理解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感情、走进作者内心。 3、引导讨论:

第一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设疑: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意象)?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从这些景物中,你读出了作者饱含的什么情感? 【分析引领】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在到处盘旋。

总起来看,这两句景物描写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寒,孤独,渺茫。 第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设疑:这两句是景物具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如何? 【分析引领】

这两句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 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 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 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第三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设疑:这一联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呢? 【分析引领】“悲”字,体现了作者浓郁的愁苦。“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的愁苦是多么浓郁。

第四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设疑: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艰难”的含义是什么? 【分析引领】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苦,是极度的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 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设疑:讨论分析,前后四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分析引领】:前四句重在写景,后四句重在抒情。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是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颔联着重渲染秋天气氛;颈联抒发感情,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整首诗寓情于景,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五、总结拓展: 从全诗看,前两联写的是 、 的秋景,后两联抒发的是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悲伤之情,这种写法是 。这种方法又分为三类: 以哀景写哀情:如《登高》、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 以乐景写哀情:如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以乐景写乐情:如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①“江涵秋影雁初飞”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2分)

①秋色映入澄清的江水中,大雁开始南飞的秋天景色。(2分。点出“秋天”1分,“江水”、“大雁”1分)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②一方面诗人在美好的秋日与朋友登高,尽情喜悦,表达无须为人生迟暮而感慨的旷达之情;另

一方面诗人心中依然蕴含着苦闷(或抑郁)的复杂(或矛盾)情感。(4分。答一方面且分析合

理得2分。

《登高》导学案(学生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描绘的意象,体味本诗的意境; 2、赏析借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

1、熟读背诵这首诗; 2、借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课前预习】

1、文学常识填空: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 ,世称 。 (朝代)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杜甫有“ ”之誉,与李白并称“李杜”。 2、重要字音填空:

潦倒( ) 潦水( ) 渚清沙白( ) 落木萧萧( ) 【课文研习】

第一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设疑: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意象)?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从这些景物中,你读出了作者饱含的什么情感?

第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设疑:这两句是景物具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如何?

第三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设疑:这一联中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感呢?

第四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设疑: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艰难”的含义是什么?

★设疑:讨论分析,前后四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总结拓展】 从全诗看,前两联写的是 、 的秋景,后两联抒发的是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悲伤之情,这种写法是 。这种方法又分为三类: ①以哀景写哀情:如《登高》、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 ②以乐景写哀情:如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③以乐景写乐情:如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课后作业】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①“江涵秋影雁初飞”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2分)

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