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及体系建设的思考 下载本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及体系建设的思考

作者:刘紫婷

来源:《河南教育·中旬刊》2009年第12期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涉及面广:涉及政府、企业、社会、家庭,涉及专业设置、教育教学、社会服务,涉及校内外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学生职业素质等的培养,涉及实验、实习、实训硬件建设等,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因此,要设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制度,形成合理的运行机制,这样才能促进高职院校办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双提升。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近几年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高职院校的标志性特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涉及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学生,涉及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社会服务等,还涉及学校以外的大市场,是多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要建立起顺畅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才能获得系统效益,才能取得最佳效果。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几年来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及体系建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及体系建设的内涵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及体系建设,是为校企双方加强相互了解、提供相互支持、实现共同发展所搭建的一个平台。

校企合作是办学层面上的概念,是一种办学模式,是学校与生产单位的全面合作,是高职院校标志性内涵的体现。目前,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高职院校是主动方,专业教师是主体。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层面上的概念,是一种育人模式,是学生学习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其基本内涵强调学生学习与就业的结合,在这个结合中学生是主体,结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现学生稳定就业和可持续发展。

在设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与体系建设时,高职院校要向企业学习,把学校比做工厂,把产品比做人才,人才培养就像企业的生产流程一样,从设计、生产、销售到市场跟踪与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馈是一个闭合环路。因此,学校第一步是设计专业,也就是开设什么专业,这就要进行广泛的调查、研讨、分析、论证。第二步是培养(生产)。培养(生产)是产品生产链的重要环节,学校要利用本校和合作企业的软件及硬件等来完成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职业能力的提升等。第三步是销售与跟踪服务,这是学校服务学生、服务企业、服务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应该紧紧围绕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和功能定位,打破条块分割,形成理念统一,功能定位互补,招生(设计)、培养(生产)、就业(销售)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及体系建设,学校领导挂帅,各职能部门全员参与,建立一个开放的校级管理平台,利用学校、社会、企业等方面的人、财、物培养受社会欢迎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使这些人才毕业即能就业,就业即能给社会创造价值,从而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及体系建设的特点 1.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有关各方为实现合作目标而建立的组织制度的有机整体,它包括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学生相互联系的要素,各要素有其特定的功能,政府为主导方,学校为主动方,企业为应对方,教师、学生为主体方。主导方(政府)主要出政策,如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激励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主动方(学校)要策划、设计、协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并解决出现的问题;应对方(企业)要本着对国家、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予以支持与配合;主体方(学生)是主动的成长者和发展者,他们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学校与各专业系部之间是一种新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学校与各专业系部遵循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系统发展的规律,围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总工作目标而运转,在目的、任务、结构、功能和规律等方面表现出整体统一性、整体稳定性、整体发展性,以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整体功能,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优化的最大工作目标。 2.开放性

开放性是指高职院校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环境是事物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每一个工作过程都应具有开放性,同周围环境及其他系统处于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在学校内部,与学校其他工作体系(如教学工作、学生工作、实验实训、学生就业工作等)的关系上也要开放,从人才培养大局的高度与学校教学系统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践教学、招生就业等工作沟通和协调,致力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个性的培养和提高;从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能发展的高度与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党团工作、行政工作、服务工作沟通和协调,绝不能关起门来开展工作。另外,在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紧密相关的外部环境(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国家和地方的政策等)的关系上也要开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市场性

市场性是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等社会组织站在企业人才需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高度,共同进行的全面合作,合作的结果是互惠互利、实现多赢。没有政府政策支持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或需求不足,合作就会出现难以开展的局面;有需求或需求强劲,就会带来合作机遇。所以,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须有市场观念,应随时关注、了解国家的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有意识地适应市场变化,随时调整教育教学内容,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这种需求密切相关、良性互动。此外,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还要以学生为本,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市场的关注度与了解度,使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适应市场的需要,走上市场后能够满足企业的要求。

三、如何进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及体系建设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及体系建设,一靠体制,二靠制度。这里的体制,主要指的是组织职能和岗位责权的调整与配置。高职院校的专业设计要瞄准市场需求,教育教学要满足岗位要求,销售要跟踪服务企业和学生,要反馈、改进、提高培养质量。为此,高职院校应成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副校长担任办公室主任,各职能部门与系部主要领导参与,他们利用各自分管工作内容开展人才培养、职工培训、社会服务等工作,并协调处理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度方面,高职院校校长主持在学校层面制定学校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原则,分管副校长指导各职能部门与系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学校宏观指导,出台激励政策,调动全员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的积极性;各职能部门与系部全力以赴、开拓创新,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计划、有目标、有落实、有检查、有考评、有结果。

根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涵、特点及内容而建立的运行机制及体系建设,既要考虑行业、企业的利益,又要落实学校人才培养计划;既要考虑学校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又要考虑人才就业(销售);既要考虑学校的整体工作,又要考虑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分工;既要从学校层面统筹考虑,又要从系部操作上提供方便;既要考虑教师的教学组织,又要考虑学生的技能培养;既要有统一的制度,又要有系部发挥的空间和指导思想、管理系统、保障系统、考核评价系统等。在实际操作中,要把握好合作参与者的利益平衡点,积极引进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提高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认识。要建立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进行整体规划、决策等,委员会对有关职能部门及各系部的工作予以指导、协调和督办。要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发展目标管理上进行目标任务分类,形成相对独立的责任系统,分领域推进工作。要明确责任部门的任务,明确工作过程与工作结果,形成“委员会为项目工作小组提供平台,小组对委员会负责”的运行机制及体系,减少交叉,加强沟通,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生最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