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佛法读书笔记(10)讲解 下载本文

个人读书笔记(十)

智平

以下532-537为学习《实证佛教通讯》第六期《法华探微(三)》(释能会法师讲述 / 实证佛教研究中心撰稿) 重点摘录;

532、活着的阿罗汉平时的情况

像他们这样的大阿罗汉,虽然还在世、没有取证无余涅槃,但已经证了有余涅槃,只剩下一点点维持生活的觉知心,死后就顺入无余涅槃。维持生活的基本觉知心,比如托钵,一定要走到有人家的地方才能乞到食,所以走路的时候起码要看路上有没有人家等等。这些阿罗汉吃完饭后,稍微休息一下,就什么都不想了知了。漂亮的花,他不想看;美妙的音乐声、鸟叫声,他也不想听;夏日吹来一阵凉爽的风,他也不想去感觉。总之已经对六尘没有欲望了。没有欲望的话,那他们想干什么呢?有的人在网络上攻击佛教,说阿罗汉是“除了等死以外,一无所求”,这个人还真说对了!声闻法就是这样,阿罗汉就是活着等死,到时候取证无余涅槃。他们不想利乐众生,也成不了佛。

.

533、小乘佛法“空、无相、无作”的三解脱门

小乘法和大乘法都有三解脱门,意思不太一样。“空”这个字,在佛经里有不同的意思。这里小乘法的“空”,是指没有用处。声闻法说“无常

故苦,苦故空,空故非我”,这个空是“到头来一场空”,也就是没有用处。三解脱门的“空”也是指没有用处,世间的这些无常法都归于空,到最后都没有用,执着于这些是没有意义的。空是有为法的共通性,了解这种共通性,也是一种智慧,由这种智慧发起的定境,称为“空三昧”。住在这个空三昧里,可以解脱烦恼,所以这个空三昧也叫“空解脱门”。

“无相”,六尘相都是起起灭灭、无法常存,不可说为任何一相。“无作”,不想再去追求、作为,包括刚才讲的看都不想看、听都不想听、想都不想想。为什么说连想都不想想?比如他过去可能是一个王子,有优越的生活、和睦的亲眷,但他不会去回味。而阿罗汉是修“无作”,无作就是不想去干、对许多事没心念去做,包括对众生有利的事,他也不太想做。这里的“空、无相、无作”也是声闻法修证的一个核心,属于声闻法中较深的法。大乘法也讲“空、无相、无作”三三昧,但那是证解第八识而发起的,比声闻法的三三昧胜妙多了。

534、三苦是苦苦、坏苦和行苦。

苦苦是贫穷、病痛这些一般人都能察觉的苦。坏苦是原来很好、现在比较糟,这种今不如昔的失落感。比如你以前是全球排得上号的巨富,后来投资失败,只剩下一百多万。虽然比起一般的升斗小民,你算有钱的,但以前那么风光的日子已经不再,你会觉得很难过。行苦,是指觉

知心了别六尘的那种忙烦,这个一般要见道位以上的人才能察觉,一般人反而觉得能了别、享受六尘是很快乐的事。这就是三苦。

.

535、也许别的行星上,有的高等智慧生物长着两对

眼睛,或是昆虫一样的复眼,只是基于有高等智能这一点,佛经称他们为人类。所以我们不能拘泥于地球上的形态,以为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都长得跟地球上的一样。

. .

536、修行要循序渐进,不要太强求

“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刚开始修行时,很多事情是做不到的。应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做得到的开始做,做不到的先搁置,遵守不了的戒律先舍掉。不然,你会一天到晚都在忏悔:“人家可以日夜精进修行,而我刚才看书又睡着了!真不象话!”这样就成了“掉悔”。掉悔是五盖之一,意思是常常对以前的事追悔愁恼,心境不能安住,也是障道因缘。

所以在戒律的受持上,你应该优先遵守那些做得到的戒条,以及你虽然不能完全做到,但大多数时候都做得到的,这样慢慢守得越来越好,到后来都能做到,这样的受戒才有意义。也只有这样,你的修行

才会快乐,得到增上的利益。如果你根本做不到,就不要强迫自己遵守,受这种戒没有益处,反而有害处。我们都知道,佛菩提道非常长远,你不能一天到晚都沉浸在懊恼和罪恶感当中,这样的话,你可能没修多久就不想修了。

. 537、

“佛知是已,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切种智。”佛陀知道各个众生的情况,很多人还没到堪受大法的程度,为了保护他们,就暂时不为他们说一切种智的深法。大乘见道所悟的内容,是修习一切种智的根本,称为根本智。为了将护众生,根本智也是不许明说的。

以下538-600为学习吕真观 讲述《佛陀的最后遗教─《大般涅槃经》略解(五) 重点摘录:

538、胜义谛跟世俗谛的差别在哪里?

世俗谛离不开相、名、分别,所以言说和观行都是世俗谛。比方说你要观察色法无常、苦、空、非我,这是属于世俗谛的观行,也就是这里讲的了了通达,属于声闻法世俗谛的观行;观察第八识如何出生三界万法,则是大乘法世俗谛的观行。那胜义谛是什么呢?当你完成大乘见道的观行之后,你就会知道,三界诸法原来都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显示的功能差别。观察到这个地步的时候,便能印证《心经》的“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整个法界全体都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显示的功能差别,没有我(能取),也没有我所(所取),远离一切的相、名、分别,种种法相的对待差别,那这个时候就是住在“一切诸法,本性空寂”的一真法界的境界里面。

这个部分很重要,请你一定要弄清楚,要是你认为自己开悟了,却一直不知道什么是胜义谛,也没有办法安住在胜义谛中,你的见道功德便不完整,没有真正的解脱功德,碰到恶缘,随时可能退转。

539、

“汝等比丘,莫谓如来唯修诸法本性空寂”,你们不要以为如来就只是在修这个诸法本性空寂,若只是修这个的话,就是胜义谛,全部都是胜义谛,而没有世俗谛,是有过失的。这是在警示大家,别以为佛法只有胜义谛。例如有人看到《中论》“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便一直在离言离相上面用心,以为这样便可以开悟,这是知见与方法的重大错误。事实上,若不在世俗谛上面闻法、观行而得到成就,不可能住于胜义谛,所以《中论》前面一句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540、“第八识是有为法跟无为法的和合运作”。我常以硬盘比喻第八

识。硬盘的外壳象征无为法,里面含藏的资料,和这些资料可以输出到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