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论文格式规范 下载本文

学期论文写作要求与规范

1总体要求

一、学期论文用汉语撰写,应当格式正确,文字通顺、结构清晰、内容充实、论证严密,在结

论部分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主体部分长度达到3000汉字左右。

2 论文打印

一、页面要求:封面与论文主体一起打印,模式为A3纸中缝装订。

二、页码设置:从论文引言到论文末尾须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页码应位于页脚的右下角。 三、字体与间距:小四号,汉语为宋体,英语为Times New Roman,字间距设置为标准字间距,

行间距设置为1.5倍。引用的例子必须连续标号,字号为五号。 四、对齐方式:论文正文采用“两端对齐”方式。

3 论文主体

一、论文主体内容包括:题目、引言、理论概述、实例分析、总结和引申以及参考文献六部分

(具体标题可以自拟)。

二、论文主体行文格式设置参见第二节“论文打印”。

三、主体部分起首应写有论文题目,居中,三号,宋体,加黑。其它章节标题均应左对齐。一

级标题采用小三加黑,二级标题采用四号加黑,三级标题采用小四加黑字体。 四、各章节序号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 五、主体部分起始页为第1页。

4 参考文献

一、引用的参考文献统一列示于正文之后,与论文主体中引用的文字、数据、表格等形成对应

关系,正文没有引用的文献不应列入。 二、中外文献分别排列,外文在前,中文在后。

三、文献条目按作者姓氏(中文姓氏按其汉语拼音)的字母顺序排列。

四、常用文献标识码:论文集中的文章—A;论文集— C;学位论文— D;期刊文章—J;普通

图书— M;报纸— N;网络文献— OL;工具书— Z

五、中文作者的姓名全都按姓+名的顺序给出全名。英文仅第一作者的姓名(或汉语拼音姓名)

按照姓+名的顺序给出,姓与名之间加英文逗号,其他作者的姓名按其本来顺序给出。如果英文文献上的作者署名是全名,参考文献条目中一般应给出其全名,否则可仅给出作者名的首字母和姓。

六、同一作者不同出版年的文献按出版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同一年的出版物按照文献标题首词的顺序排列,在出版年后按顺序加a、b、c等字母以示区别。

七、外文论文(包括学位论文)的篇名以正体书写,外文书名以斜体书写。篇名和书名的首词

以及其他实词的首字母大写,除非原文或原书的标题仅其首词的首字母大写。 八、每条顶左页边起头,回行时悬挂缩进2汉字符或4个英文字符。 九、各类文献书写规范

1)引用期刊中的论文: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J]. 刊名,年,卷(期): 起止页码.

Brownell, Hiram H., and Heather H. P. Inference Deficits in Right-Brain Damaged Patients. Brain

and Language,1986(27): 310-21.

Ohmann, Richard. Speech Acts and the Definition of Literature[J]. Philosophy and Rhetoric,

1971(4): 1—19.

曾剑平,樊萍. 试论中国英语的理据性[J]. 江西社会科学,2008(10):247—250. 杨汝福. 互文性模式的功能语言学建构[J]. 外语教学,2008a(6):43—60.

杨汝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评《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b(11):63—65.

2)引用专著: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Bloomfield, Leonard. Language[M]. New York: Holt, 1933.

Celce-Murcia, Marianne & Diane Larsen-Freeman. The Grammar Book: An ESL/EFL Teacher’s

Course (2nd edition)[M]. Boston: Heinle & Heinle, 1999.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Lond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Ltd., 1988a. 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London: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Ltd., 1988b. 戴炜栋,何兆熊. 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辛斌. 语篇互文性的批评性分析[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3)引用论文集[C]中的论文[A]:主要责任者. 论文题名[A]. 载论文集编者,论文集题名.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Bybee, Joan. The Grammaticization of Zero: Asymmetries in Tense and Aspect Systems[A]. In

2

William Pagliuca (ed.). Perspectives on Grammaticalization[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4: 235-54.

张伯江. 深化汉语语法事实的认识[A]. 载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C].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35-42

4)引用译著:原责任者.文献题名[M].译者名.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Lacan, Jacques. Ecrits: A Selection[M]. Trans. Alan Sheridan. New York: Norton, 1977.

夸克,伦道夫,西德尼·戈林鲍姆,杰弗里·利奇,简·斯瓦特威克. 英语语法大全[M],王

国富,贺哈定,朱叶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5)引用学位论文: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Tabor, Whitney. Syntactic Innovation: A Connectionist Model[D].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1994

祖生利. 元代白话碑文研究[D].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0.

6)引用网络文献: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OL].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

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OL].

http://www./cajcd.edu.cn/pub/wml.txt/980810-2.html,1998-08-16/1998-10-04.

7)引用词典: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Hornby, A. S. and Sally Wehmeier (eds.).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6th edition)[Z].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