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体格检查 下载本文

骨科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的注意事项】

1.系统全面:在详细询问病史的基础上,应按次序检查全身及局部体征。

2.充分显露:检查室的温度应适宜,小儿尽量脱去衣服,成人可仅穿短裤。充分显露是骨科对比检查的先决条件。

3.仔细对比:先进行患侧与健侧对比,如果两侧均有问题,可与年龄、性别、体型相似的健康人相对比。对比在骨科检查中很重要。

4.正确测量:应以正确的手法,准确测量肢体长度、周径、关节活动度、肌力强弱、皮肤温度等数值,避免假阳性或假阴性体征,使结果具有可比性。

5.反复检查:某些病损早期仅有功能性变化,X线片无异常,随着疾病的发展,才出现器质性改变。因此,反复耐心的和定期检查可以避免诊断疾病能力及检查方法的局限性。 6.检查工具:卷尺,关节量角器,指关节量角器,旋前、旋后量角器,叩诊锤,大头针,音叉,棉花,盛有冷、热水的试管,半导体皮肤点温计,握力计,有刻度木板等。 【骨科病历的书写】 骨科病历的书写记录与普通外科病历的要求基本相同,但对于特有的 症状(疼痛、跛行、畸形、关节僵硬、无力、功能障碍等)、专科检查和X线片要求详细描绘 。例如疼痛应了解:

(1)疼痛发生的情况、日期、起病方式?外伤或其它诱因?伴有其它症状? (2)疼痛的部位:初起时在何处?蔓延何方?游走性?

(3)疼痛的性质:胀痛、酸痛、刺痛、烧灼样痛、麻痛、放射性痛、跳痛? (4)疼痛发生的时间、频率?持续性痛或间歇性痛?

(5)影响因素:季节、气候?活动、动作、运动量?休息、晨起后疼痛? (6)接受何种治疗?时间、地点、方法、效果? 一、骨科体格检查 【视诊】

1.一般情况:神志、面色、营养、发育、体型、肤色、皮温、出汗程度、色素斑、静脉怒张。创面的肉芽、分泌物及周围组织情况。肌肉萎缩或肥大、松弛或挛缩、痉挛或震颤等。 肿块的部位、形状、大小。

2.静态观察:从前面、侧面、后面、站位、坐位、卧位,观察躯干及肢体的轴线、夹角、生理弯曲有无异常和畸形,两侧是否对称?

3.动态观察:观察上肢梳头、打结、解扣等动作。躯干及下肢在站立、行走、伸屈、旋转、下蹲、跑跳时的姿势及步态。 【触诊】

1.压痛:从正常区向病变区触诊。手法上应先轻后重,以判断压痛的深浅。确定压痛部位对诊断十分重要,宜附简图说明。

2.肿块:肿块的形状、大小、质地、压痛、深度、硬度、移动性(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表面有无分叶、波动及震颤。区域淋巴结是否肿大。

3.皮肤温度、湿度、张力、弹性、毛细血管充盈情况,有无凹陷性水肿?瘢痕组织与深部组织有无粘连。

4.异常感觉:如骨擦感、皮下捻发音、肌腱的弹跳、关节囊厚韧。 【叩诊】

1.轴向叩击痛:远离伤处,沿肢体纵轴叩击,能诱发出伤处疼痛者,表示伤处骨折。 2.局部叩击:能引起疼痛者,常表示病变部位深在。 【听诊】

1.直接听诊:在肢体活动中发出异常的响声,若伴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则有诊断意义。响声可来自:

骨骼:骨擦音。

关节:在伸屈膝关节时,盘状半月板可发出低沉的弹响。 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在手指伸屈时发出清脆的弹响。 2.听诊器听诊:借骨传导音的听诊,判断有无骨折。 【动诊】

1.关节活动度: 1)目测法:方法简便、迅速。可嘱被检查者做几项简单动作,如能完成,视为关节活动正常。如某项动作不能完成,再详细检查。

(1)上肢:被检查者站立位,双手下垂——表示肘关节伸直正常;双上肢上举,两手合拢,放在颈后——双肩外展、外旋及肘屈曲正常;双手置于背后,手指触及对侧肩胛骨~肩关节内旋、后伸正常;两肘屈曲贴靠胸壁,掌心朝上能翻转朝下~桡尺关节正常。

(2)下肢:双足跟提起,脚尖着地,慢慢蹲下,至足跟能触及臀部,再站起~髋关节屈曲、外展,膝关节屈曲、伸直,踝关节背伸、跖屈正常。

(3)颈部:屈颈时颏部可触及胸骨柄~前屈正常;后伸鼻尖与额部在同一水平~后伸正常;耳垂能触及同侧肩部~侧屈正常;下颌能触及同侧肩部~旋转正常。

(4)腰部:膝伸直位,腰前屈手指可触及足或地面~前屈正常;后伸手指尖达腘窝上方~后伸正常;侧屈手指尖达同侧膝之侧方~侧屈正常;旋转时,双肩连线与骨盆横径交叉角约30°~正常。

2)量角规测量法:是临床常用的方法,既简便又准确。

(1)量角规:①双臂式量角规,测量大关节的伸屈、内收外展活动度。②罗盘式量角规,测量前臂旋前和旋后活动度。③指关节量角规,测量指关节活动度。

(2)用法:①双臂角规,两臂平行夹角相邻的肢体的测量轴线。②罗盘角规,让盘面与运动轴垂直。③指关节规,放在手背测掌屈,放在手掌测背伸。 (3)关节角度记录方法:中立位0°法。

(4)测量中应除去周围关节的附加动作:如测量盂肱关节活动时,应固定肩胛骨;测量髋关节活动时,应固定骨盆。

(5)先测主动活动度,后测被动活动度。记录:伸~屈(主动)/伸~屈(被动)。 2.肌力:

(1)肌力分级:测定标准如下:

0级:肌肉完全麻痹,无任何收缩。

Ⅰ级:肌肉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带动关节活动。

Ⅱ级:肌肉能在水平面带动关节活动,即不能对抗地心吸力。 Ⅲ级:肌肉能对抗地心引力主动活动关节,但不能对抗阻力。 Ⅳ级:能抗较大的阻力,但比正常弱。 Ⅴ级:正常肌力。

(2)肌力测定的记录格式:①脊髓及周围神经损伤可采用肌肉的神经支配及相应的节段表, 详见表6—11。②小儿麻痹后遗症可采用小儿麻痹症肌力测定记录表。可按相同功能的肌肉 群检查。注意双侧对比列表。 【量诊】 1.肢体长度:

1)目测法:适用于不合作的患儿。 (1)大腿和小腿:仰卧,髋膝半屈曲位,双腿并拢,足掌平放在检查台上,分别比较两侧髌 骨

和胫骨结节的高低。

(2)上臂:两侧肩胛冈在同一水平,上臂紧贴胸壁,肘关节屈曲,比较两侧鹰嘴的高低。 (3)前臂:两手合掌,两前臂合拢,比较尺骨茎突及手指尖的高低。

2)尺测法:简便,较准确。适用于门诊及住院的大多数病人。测量的两侧肢体应置于对称位 置,用笔划出骨性标志,避免皮肤滑动。

(1)上臂的相对长度:肩峰~尺骨鹰嘴或肱骨外上髁。

(2)前臂的相对长度:肱骨内上髁~尺骨茎突,或肱骨外上髁~桡骨茎突。 绝对长度:尺骨鹰嘴~尺骨茎突,或桡骨小头~桡骨茎突。 (3)下肢的相对长度:髂前上棘~内踝。 绝对长度:股骨大转子~外踝。

(4)股骨的相对长度:髂前上棘~膝关节内侧隙。 绝对长度:股骨大转子~膝关节外侧隙。 (5)胫骨的绝对长度:膝关节内侧隙~内踝。 (6)腓骨的绝对长度:腓骨头~外踝。

3)X线片测量法:精确,但需摄片。如为判断股骨干骨折有无过度牵引,应以X线检查为准。 2.肢体周径:肢体周径的测量,以肌腹最丰满处为宜,测量平面应两侧对称,以皮尺测量 。 3.下肢力线:由髂前上棘,通过髌骨中点,止于第一趾蹼。 【神经功能检查】 1.感觉: (1)触觉:病人闭目,以棉签絮轻触皮肤,病人答“知道”、“不知道”,如有触觉异常, 在感觉记录图上表明其部位和范围。 (2)痛觉:以针尖均匀轻刺皮肤,从无感觉区向正常区,自上而下,两侧对比。病人答“痛 ”、“不痛”。

(3)温度觉:以盛45℃温水和4~5℃冰水的试管(直径1cm),分别贴在病人皮肤上。病人答“ 热”、“冷”。

(4)位置觉:病人闭目,将患者末节指(趾)关节被动背伸或掌(跖)屈,询问其所处位置。 (5)震动觉:先让病人体会检查时可得到的感觉,然后震动音叉,将音叉脚放在远端骨突上 ,检查有无震动感。

(6)实体感觉:闭目用手触摸并分辨物体的大小、形状、硬度。6次中有5次正确为及格。 (7)两点分辨觉(2-PD):以圆规的两个钝性尖端,测定患者分辨两点最小距离的能力。注意 :①由远到近检查。②两点连线与手指纵轴平行。③3次中有2次正确为及格。两点分辨觉正常值:手指掌面1.1mm,手背31.5mm,手掌6.7mm,前臂和小腿40.5mm,面颊11.2mm,上臂和大腿67.7mm。 感觉障碍记录方法:①周围神经根性或干性损伤,要在病历的肢体图精细绘出神经分布区感觉障碍的性质与范围。②对脊髓横贯性损伤或半侧损伤,可按感觉记录图,绘出感觉异常的性质及分布区。 2.运动:

(1)肌容积:注意肌肉的外形,有无萎缩及肥大,并应测其周径。 (2)肌力检查:见前述。

(3)肌张力:张力增强的肌肉,静止时肌肉紧张,被动活动关节有阻力,见于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肌张力减低,肌肉松弛,肌力减退或消失,见于下运动神经元损害。 (4)肌肉检查法。

3.反射:检查时,病人体位舒适,肌肉放松,避免精神紧张。叩击位置要准,用力均匀,两侧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