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 下载本文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如:《鸿门宴》中“(项)伯亦起舞,常以身翼沛公。”“翼”是鸟的翅膀,是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像鸟儿张开翅膀庇护沛公。有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如;《诗·甘棠序》:“《甘棠》,美召伯也。”“美”是形容词,美丽的意思,这里活用为动词,是“称赞、颂扬”的意思。还有动词活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形容词等等。

(3)词类活用:

A:名词用做动词:一鼓作气、衣锦还乡、不羁之材、不胫而走、不毛之地、布衣蔬食、草菅人命、饭糗茹草、瓮牖绳枢、行百里者半九十、幕天席地、礼贤下士。

B:名词用做状语:云谲波诡、日理万机、日新月异、粉妆玉琢、风驰电掣、高屋建瓴、蜗行牛步、凫趋雀跃、瓜剖豆分、管窥蠡测。

C:形容词用做名词:抱残守缺、礼贤下士、扶危济困、拈轻怕重、避实就虚、防微杜渐、扶弱抑强。 D:形容词用做动词:不耻下问、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贵耳贱目、厚此薄彼、竭泽而渔、完璧归赵。

上面这些成语中加点的词,在用法上都属于词类活用。

4、词类活用:今天你E-mail了么?有手机就有VIP收费信箱,你V了么?前一例中的E-mail是指收发E-mail的意思。后例中的V则是指购买和使用VIP收费信箱的意思。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这种活用本身也是一种缩略。词类活用中国自古有之,在网络中只是变换成了字母词的形式。这也反映了中国传统语言习惯在网络时代仍有其影响力。

古今语法上的差异

周祖谟

要说明古今语法的差异,可以从语词上的差异和句法结构上的差异两方面来看。在语词上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文言中自有一套虚词,即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几类,总数有有几百个。这几类词中,只有少数现在还在使用,如“为”“与”“而”“之”等,其他大都不用了。“而”这个连词很有意思,一篇文章中不用“而”,简直办不到,还不易找到代替它的词。还有“之”,如果写文章不用这个“之”,就得完全改变句式,才能说得顺口。或把单句换成复句,或把短句延展为长句,反而冗赘。古汉语虚词虽然数量很多,但是由于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的位置,古今是基本一致的,所以也不难以领会这些虚词用在句子里的作用,从上下文的意思也可以转译为现代语。在语词上的差异的另一方面,是词类的活用。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等。古代词类活用,是古人书面语表达的一种方法。一方面,文章要写得简明,主要用的是单音词,双音词不多;另一方面,书面语还不能适应口语的发展,所以有词类活用。所谓活用的词,只是一种词义内涵的扩展,一种表达意念的手段,不是词类不分的混用。以今天对不同性质的词有一定用法的规律来看,古文里有不那么严格的地方,所以说是“活用”。

例如:

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阳。 “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亲贤臣,远小人。 “远”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量入为出。 “入”“出”是动词,用作名词。

1

将士披坚执锐。 “坚”“锐”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另外,名词、动词或形容词有表示使动的用法。名词、形容词又有作为动词,表示以为如何的用法,称为意动。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尔欲吴王我乎?”“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类都是其例。

下面谈谈句法结构上的差异。

在句法结构上,有几种文言特有的形式,在现代汉语里是不那么用的。 (1)“之”字结构,“之”字加在主谓之间。如: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2)“所”字结构。如: 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3)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介词前。如: 吾谁欺,欺天乎? 何由知吾可也? (4)代词在否定句中置于动词前。 于不我思,岂无他人?

(5)强调宾语,宾语提在动词前,中间加“之”字。 何罪之有? (6)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前置。 夜以继日。

以上所说的都是最普通的情形。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书面语的表现形式似乎很难懂,其实难在古语词的意义上和一些虚词的用法上,而不是在语法上,因为古今语法相去不甚远。文言中有些造句的形式,如句中有表停顿的虚词“者”“也”,或句中有些成分省略,只要多读些,注意定语、状语、补语的习惯用法,并多与现代汉语做一些比较,也就不难理解了。

词类活用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能使用所学知识进行词类活用的判断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被使用语言的人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了原有的语法特点和意义,而获得了他类词的语法特点,临时充当了别的词类

一、使动用法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它表示在主语的支使下,宾语发出该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 (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它表示在主语的影响下,使宾语出现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状。 (三)名词的使动用法。表示在主语的指使下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 (四)数词和方位词的使动用法。

(五)使动用法中的宾语承上或蒙下省略。

二、意动用法

(一)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谓语动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2)动词的意动用法

(二)意动用法还有一类是主语把宾语代表的事物当作作动词用的名词指示的事物来对待

三、名词用作动词。

1.ADV + N

2.N+N(PRON)如果名词有名词或代词作宾语,自然也是用做动词 3.能(欲、可、足)+N 名词在“能”、“欲”、“可”、“足”等助动词之后,活用为动词。 4.N+介宾短语 名词后有介宾短语作补语时,活用作动词补语

2

5.所+N 名词位于“所”字后,活用作动词

6.N+ 而+ N 名词用“而”与动词(动词词组)连接,共同作谓语时,往往活用为动词, 谓语 因为“而”作为连词常用来连接动词(或形容词),但一般不连接名词

7. 主语 + N 名词单独位于主语之后,用作叙述句或命令句谓语时,活用为动词。如:谓语有时候,名词作动词,用改变声调来区别。

8.在古代汉语中,不仅普通名词可以用作动词,而且方位名词和专有名词也可用作动词。

四、名词作状语。

1. 以有关的对象名称比拟动作的状态特征,或形似或神似或声似 (1)“像(若,似)??一样”之义。

(2)近代汉语里的变化, N(V)+ 似(也似、般、一般)

如(如同、似、一似)+ N(V) 似(如)+ N(V)+ 般(一般、一般也似)

2.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1)“用(以)??”之意。

(2)近代汉语把(将、用、拿)+ N

3.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据,有“依照(按照)??”之义,有时以表示职务或身份的名词作状语来比喻施事者对宾语(代表的对象)所持的态度,有“像对待??般地”一类意思

4。状语是处所名词或方位名词。

(1)方位名词单独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何处或朝向何方。 (2)非方位名词单独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某类词具有某种词性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一般都是固定的,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却可以灵活运用,从而使某类词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的现象,叫做词类活用。活用与兼类不同,前者是临时的,后者是固定的。 ▼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用作一般的动词时,具有跟原名词意义有密切联系的动词的一般意义。例如:“尸”是名词,意思是“尸体”,但是在“曹人尸诸城上。”一句中“尸”就活用为动词,意思是“陈列尸体”。 ▼形容词用作动词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时,同样具有和形容词密切联系的动词的一般意义。例如:“雄”是形容词,意思是“强有力的、杰出的”,但是在“倾夺邻国,而雄诸侯。”中“雄”就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称雄”。 ▼数词用作动词

数词用作动词,同样也具有与原数词意义有密切联系的动词的一般意义。例如,“一”是典型的数词,但是在“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中“一”就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统一”。 ★如何判断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了呢?一般来说,“名(形或数)+代”的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名+名”如果不是并列结构也不是偏正结构或同位结构,那么就是动宾结构、主谓结构或动补结构。属于动宾和动补结构的,则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属于主谓结构的,则后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形(数)+名”不是偏正结构就是动宾结构,形容词或数词就活用为动词;“名(数)+介词结构”,如果不是主状等关系,那就是动补结构,名词或数词就活用为动词;“所+名(形)”的名词或数词活用作动词;“助动词+名(形或数)”,名词、形容词和数词活用作动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