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训练40篇|通用版(无答案) 下载本文

3、有一个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成语是 29.知恩图报

[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即以次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往时食马肉者相谓曰:“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

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以归。 .(选自《说苑·复恩》) 文学常识:

[来源:学*科*网Z*X*X*K]

《说苑》,西汉学者、文学家刘向编撰。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官至光禄大夫、中垒校尉。曾受诏整理五经秘书、诸子诗赋等,前后几近二十年,撰成《别录》,这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专著。他编撰的《新序》、《说苑》,是分类撰辑先秦至西汉史事。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尝: ② 亡: ③求: ④是: ⑤惧: ⑥去: ⑦居: ⑧卒: 2、翻译。

①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 ②可以出死报食马得酒之恩矣。

30.华佗治病

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车前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县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 (选自《三国志·华佗传》) 注释:

① 蛇:一种寄生虫。②酢:同“醋”。 文言知识:

名词作状语:古代汉语名词可直接限制或修饰动词,充当状语。这种作状语的名词,译成现代汉语时,常要在它的前面加上介词“像”、“以”、“按”、“于”之类,构成介词结构。如“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人”应译为“像人似的”。而上文“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中“车”应译为“用车”,“车”表示“载”的工具。

第 21 页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塞: ②欲: ③就: ④驻: ⑤县: ⑥造: 2、翻译:

①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

②疾者前入坐,见佗北壁县此蛇辈约以十数。

31.. 王羲之机智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风入,屏①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②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

乃见吐唾纵横,信其熟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 ...(选自《世说新语·假谲》) [注释]

○1屏bǐng:命人退避。○2逆:背叛,叛逆。 [文化常识]

右军。古人称谓有直称姓名、称字、称号、称谥号、称斋名、称籍贯、称官名等。上文中“王右军”即是以官名称呼。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故称其为王右军。又如,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1恒______________○2须臾__________ ○3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5信______________○6熟______________○7全______________ 2.翻译:

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年减十岁”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________

4○

第 22 页

○1十岁左右 ○2大于十岁 ○3不满十岁 ○4十岁

32. 物各有短长

甘戊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甘戊曰:.

①“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可事主,不施用兵;骐骥騄駬,足及千里,置....③④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②;干将为利,名闻天下,匠人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

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戊矣。” .(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

○1骐骥騄駬:四种骏马的名称。○2狸:猫。○3治木:劈削木头。○4斤:斧。刃横的叫“斤”,刃纵的称“斧”。 [启发与借鉴]

扬长避短。上文甘戊所说“物各有短长”,是用辩证的观点阐明了在人才的选用上要扬长避短。“物各有短长”的哲理对知人论事乃至自身发展方向的选择,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1间

jiàn__________

2○

愿_________________

3○

事_______

4○主

_________________ ○5施_______________ 2.翻译:

○1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 张仪报复楚相

张仪已学而游说①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②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

④此盗③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

6干将___________ ○7乘(shèng)___________ ○

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张仪.

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

第 23 页

(选自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

[注释]

○1说shuì:劝说,说服。○2已而:不久。○3盗:盗窃,偷东西。○4笞:用竹板、荆条打。

[文言知识]

释“相”。“相”是个多义词。一、解为“互相”、“彼此之间”。二、解为表示动作偏指一方,非互相关系,带有指代色彩。“稍出近之,憖憖然,莫相知。”(《黔之驴》)三、解为“仔细看,审察。”。“伯乐教其所憎者相千里之马,教其所爱者相驽马。”(《韩非子·说林下》)四、解为“容貌”、“状貌”。“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荀子·非相》)五、解为“辅助”、“帮助”、“佐助”。上文中“张仪既相秦”中的“相”,即解为“佐助”。六、解为“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吏”,后来称作“宰相”、“臣相”、“相国”。上文中“必此盗相君之璧”及“尝从楚相饮”中的“相”,即解为“宰相”。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1亡______________ ○2意_________________ ○3执______________ ○4掠_________________

○5不______________ ○6若_________________ ○7而______________ ○8顾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 ○1仪贫无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得此辱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 刘颇解囊破瓮

渑池道中,有车载瓦瓮,塞于隘路。属天寒,冰雪凌滑,进退不得。日向暮,官私客旅...群队,铃铎①数千,罗拥在后,无可奈何。

有客刘颇者,扬鞭而至,问曰:“车中瓮值几钱?”答日:“七八千。”颇遂开囊取缣②,立.

③偿之。命僮仆登车,断其结络,悉推瓮于崖下。须臾,车轻得进,群噪而前。 (选..

自李肇《唐国史补》)

第 24 页

[注释]

○1铎:大铃。○2缣jiān:细绢。○3络:网 [文化知识]

钱帛兼行。在我国货币史上,唐代可以称为一个“钱帛兼行时期”。在这个时期里,绢帛也“当作流通手段发生机能”,成了“货币商品”,它和铜钱同时流通。这种状况,唐时就叫做“钱帛兼行”。上文“颇遂开囊取缣立偿之”即表明绢帛在当时起着货币的作用。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1隘_______________ ○2属_______________ ○3向__________ ○

4立________________○5偿_______________ ○6噪_________________ ○ 2.翻译:

○1颇遂开囊取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悉推瓮于崖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与“日向暮”中“向”同义的一句是_______

1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

2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3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

4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

4.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 狼子野心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

①则二狼伺其未觉,信不诬哉!然...,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狼子野心...②③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

第 2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