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疑难课例研究:《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疑难课例研究:《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3月29日教研活动

“宋明理学”一课理论性强,教学难度大,教师在教学中普遍感到吃力。这篇林小静老师设计的教学,可以说是一篇释疑解惑的妙文,特推荐给大家,供大家在教学中借鉴。

--------王景林 教学思路设计: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作为哲学化的儒学思想,理学是抽象的、艰深晦涩的;作为明清专制统治的思想工具,理学是压抑人性的、杀人不见血的工具。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理学是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如果说作为一种思想,孔孟儒学的缺憾是缺少哲学思辨的话,那么理学的出现弥补了这一不足,使其变得更精致、更完善。理学家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关心国计民生,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理学家希望他们的道理明白晓畅,广为人知。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达到生动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让学生知道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了解宋明时期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笔者根据学生情况,结合自己的阅读与理解,理出以下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一:学习《史记》的写作特点,发挥历史叙述的优长。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叙述典型的历史人物与事件,深入浅出地表达历史观点,让学生觉得理学是生动通俗而不是佶屈聱牙,理学家是可亲可敬而不是道貌岸然。即以感性的知识为铺垫,以达到理性的思考——通过叙述程门立雪、鹅湖之辩、亭前格竹、龙场悟道、徽州牌坊、南康之会等史实,让学生分析、认识理学的南传、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人性的束缚。

设计思路二:启发学生的理性思维,在问题的提出和探究互动中增长认识。选择恰当的材料,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索,在互动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寻找答案。

设计思路三:用几个思维发散的问题,将思想史教学上升到洞察思想真谛的高度。通过“闽学为什么胜于洛学”的讨论,让学生在了解历史脉络的同时,将政治史、经济史与文化史有机联系起来,拓宽视野;通过“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谁是谁非”的争辩,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历史、理性思考问题;通过“宋代书院在教育史和思想史上地位”的思考,让学生明白思想的独立性对思想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设计

关于“宋明理学”这一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理学的发展。”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人主张的了解,理解理学的两大派别及其基本主张;通过对材料的解读,促进学生理解理学是三教合流的产物,是儒学的哲学化,并且学会辨证地评价理学;通过对理学家的经历的了解,感受理学家伟大的人格精神,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点评:对教学目标的理解非常到位】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教师:[用PPT展示如下图与文]温家宝总理2006年9月出访欧洲前夕接受外国记者采

第1页 共8页

访时,曾引用张载(横渠先生)的这四句话来表达心声。谁能给大家解读一下这首诗。[学生可能解释不到位,教师要根据情况及时补充说明] 。

“为天地立心”:天地本来没有心,但是在人为的仁爱影响下,天地便有了一颗仁爱之心了。即人可以努力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

“为生民立命”:生民指普通民众,这句的含义是为百姓的安身立命服务。 “为往圣继绝学”:这里的“往圣”是指历史上的圣人孔、孟等,因为董仲舒把儒学神学化,久而久之,谶纬迷信盛行,导致儒学的危机,张载等人希望恢复中断了的孔、孟学术传统。

“为万世开太平”:指的是要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这是儒家学者一贯坚持的远大抱负。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理学家张载所倡导的人生目标,事实上他也是这样践行的。张载讲学于横渠镇,故人称他横渠先生,这四句诗,便是有名的横渠四句,代表了理学家的追求。

[教学过程]

一、理学的出现:儒、佛、道相互渗透的结果

教师:出示教材,请同学们根据这一材料设计问题。【点评:选择恰当的材料,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索,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历史、理性思考问题,符合高考的要求,值得借鉴】

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凡所以修身正心,养生送死,举无其柄。天下之人若饥渴之于饮食,苟得而已。当是时也,释之徒以其道鼓行之,焉往而不利云云。

——摘自《李觏集》卷二八《答黄著作书》

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可能会设计这样的问题]儒佛对比,儒学的不足是什么?佛教为什么能让许多人追随?为什么宋代理学会兴起?宋代理学是什么样的时代精神的反映?

教师:[在学生相互问答的基础上补充与引导,进而分析理学产生的背景]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陈义甚高,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与安慰,缺乏治心的手段。[儒学危机]

佛教却有大量追随者,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以来国家分裂、战乱不休,流离失守的人们需要寻求精神慰藉,佛教满足了广大民众的愿望,如同饥饿之人遇到食物一般。其实,不仅佛教,道教也有类似的作用与意义,宗教深得苦难人民的心。[社会危机]

面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一些士大夫痛心疾首,希望重振儒学。李觏,宋初一名儒家学者,

第2页 共8页

开始强烈反佛,后来对儒衰佛兴有了新的认识。[学者探索]

相比儒学而言,佛、道的优势是:有哲学的系统,能够给苦难中的民众以精神慰藉。用引导的方法比用强制的方法更有效,改造儒学才是出路。中国人在宗教态度上的包容性推动了一些儒家学者为重振儒学,从佛、道中吸取养分,儒学有了重大突破,一种新的思想理学在宋代出现了。[儒、佛、道相互渗透]

⊙社会危机:魏晋南北朝以来,王朝更迭频繁,统治腐败,战争频仍,社会动荡,引起思想变化。

⊙儒学危机:汉代儒学体系的不足,加上佛、道的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三教”合一:儒、道、佛互相渗透,儒学从佛、道中吸取了长处。 ⊙学者探索:富有责任感的儒家学者不断思考、探索,试图改造儒学。

二、程朱理学:从洛学到闽学

教师:构成理学的三部分,一是严肃的儒学,一是深奥的佛教,一是道教思想。理学是不是高深抽象的学问呢?其实,据史书记载,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两兄弟在洛阳讲学十余年,弟子有“如坐春风”之喻。这说明二程讲学是很成功的,理学也不讨厌。因二程一生主要活动在洛阳,所以,后人就把他们创立的思想体系称为洛学。

洛学后来经杨时、游酢传到福建,是为闽学。

历史叙述:程门立雪【点评: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叙述典型的历史人物与事件,深入浅出地表达历史观点,让学生觉得理学是生动通俗而不是佶屈聱牙,理学家是可亲可敬而不是道貌岸然。以感性的知识为铺垫,达到理性的思考,如何使历史课变得生动有趣?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方法。】

据《宋史·杨时传》记载:杨时,福建将乐人。游酢,福建建阳人。当时,河南人程颢、程颐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洛阳许多学者前去拜他们为师。

杨时被朝廷委任做官,但他辞而不就,在颍昌以学生之礼拜程颢为师。杨时学成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道南矣。”后来程颢去世,杨时得知后,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程颢死后,杨时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见到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打瞌睡,杨时与同学游酢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等到程颐察觉时,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后来,杨时游酢均位列程门四大弟子。

教师:今天我们还会用“程门立雪”这个成语表达某种意思,“程门立雪”的寓意是什么?[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表达对“程门立雪”的理解——指对学问的追求和对老师的尊敬]

若能程门立雪,何愁学而不成。就像杨时、游酢,学业大成,跻身于程门四大弟子之列。杨时的哲学思想后来经罗从彦传给李侗,再由李侗传给朱熹,而朱熹后来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算起来朱熹是二程的四传弟子了。至此,闽学大兴而超过洛学,这是否是历史的必然呢?我认为,这正折射出宋代,尤其是南宋,南方政治、经济的发展。靖康之乱后,宋室南迁至杭州,政治中心南移;而且,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南宋时南强于北的格局确立,政治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南方文化的繁荣。历史发展的各个方面不会是孤立的,所以我们在学历史时要善于联想与联系,可以“大胆假设”,但必须“小心求证”,课后

第3页 共8页

同学们可以查找资料论证这一历史问题。【点评:学必修三时,能联系必修一、必修二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教师:出示教材,请同学们根据这一材料设计问题。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摘自《朱文公文集》卷十七

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可能会设计这样的问题]理学家苦心地探寻“理”,“理”指的是什么?

教师:[在学生相互问答的基础上补充与引导]

“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是三纲五常,儒家伦理道德,是人们必须遵循的道理。朱熹与孔、孟都重视伦理道德,但是他们分别用什么方法说服人们接受呢?【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补充、引导】孔孟主要靠说教引起人们对伦理道德的重视;朱熹理直气壮地声称,伦理道德是宇宙间最重要的东西,是万物的本性,人们应当感知它、领会它。

“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个体(个人)离不开“天理”(社会)的观点渗透了哲学的精神,是佛、道哲学思想影响的结果。有人说,儒学缺乏哲学思想,这种观点在理学诞生后就不再成立了。那么,程朱理学属于什么哲学范畴呢?

学生: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它理会过。

——摘自《朱子语类》卷十五 教师:如何才能获取“理”?[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补充、引导]“理”存在于世间万物中,可以通过不断地读书、不断地观察事物、格物致知获知“理”。

“格”指的是“深刻地探究”,而“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深入细致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那么,这个探究是不是搞科学研究啊?不是的,细致探究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朱熹的这首诗大家一定很熟悉,现在让我们站在理学的角度再欣赏一次。

教师:宋代理学学习研究者甚多,那么,官方对理学是否重视呢?其实,南宋朝廷把理学斥为“伪学”,朱熹被斥为“伪师”,学生被斥为“伪徒”。直到元明清科举考试尊奉朱熹的《四书集注》,并以此为标准,程朱理学才由民间学问上升为官方哲学。

⊙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理”的含义:世界本源,伦理道德,人性 ⊙把握“理”的途径:格物致知

第4页 共8页

⊙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

⊙历史地位:从民间学问上升到官方哲学,影响深远

三、陆王心学:寻找内心的理

教师:心学,顾名思义,强调“理”源于人的内心而非外物。

历史叙述:鹅湖之辩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江西鹅湖书院发生过一场著名的争辩。与朱熹同一时期的陆九渊兄弟的观点与朱熹有很大分歧,学者吕祖谦发起约会,邀请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兄弟集会于江西鹅湖寺,开展学术讨论。群山环绕,林木葱茏,这里确实是读书、交流、讨论的好地方。如今,书院的墙壁已经斑驳,但当年却是最辉煌的建筑;如今,房舍已显寂静,但当年的辩论却是盛况空前。先后辩论十日,到会者有三、四十人,双方各持己见,十分激烈。由这一场争论可以看出,南宋理学与心学的争议。“穷理居敬”,康熙皇帝的这一题词表明,后代君王对理学的认同与推崇。所谓“穷理”,就是穷究事物之理。

教师:辩论会上,陆九渊诗云:“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这句诗说明了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补充、引导]一个人在孩提时候就知道爱父母,长大晓得钦师尊长说明爱心生而有之。陆九渊认为,伦理道德原本在人的心中。“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陆九渊诗云:“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这是什么意思?[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补充、引导]学问越是简单越容易广为人知,而繁琐支离的学问不易传播。言外之意,他们的学说比朱熹的简单易懂。

据《陆九渊年谱》载:“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朱熹)之意,欲命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辩论双方各持己见,没有统一看法。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怎样的求学启示?[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补充、引导]从朱熹那里,我们知道了博学广识的意义,从二陆那里我们可以领悟到多思考、用内心感知的启迪。那么,朱熹与陆九渊兄弟的思想分别属于什么哲学呢?

学生:属于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补充、引导]既然理学和心学都属于唯心主义,是否应该被否定呢?我们常接受这样的教育:认可唯物主义,而把唯心主义扫进了黑名单。但是,中国当代学者、思想家顾准曾说:“事实上,所有的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唯理主义、经验主义,所有一切宗教,所有一切人类思想,都曾经标志着人类或一部分人类所曾处过的阶段,都对人类进到目前的状况作出过积极的贡献。”因为,每一种思想都会推动人们去思索,它使思想文化如同一个有多种水源的大海,充满活力,而不是一潭寂寂的死水。理学与心学,就是

第5页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