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戌之众,非亢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履至尊而制六合 至尊:最尊贵的位置,此处指帝位 ..
B.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起:突然兴起 ..C.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兵: 作难:起事、首事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池:水池,池塘 .
1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御宇内为桂林、象郡?振长策而?以..
A.? B.?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请以战喻?.?.
渊,以为固?临不测之.C.?
民不加少?邻国之.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D.?
久?余闻之也.
1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这就意味着秦从此转入攻势。
C.“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写始皇余威,乘上文先扬一笔,为下文形势蓄势,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
D.这段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13.翻译下面的句子。(8分)
①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6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时令。
B.首联,诗人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君”分别,而今一听到秋蝉的鸣叫,诗人又故地重游与“君”共话别情。
C.颔联写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秋风回来了,一年不见,秋风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
D.颈联描画出“马思边草”“雕眄青云”的形象,正所谓“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时节,安能激壮心”。
15.本诗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分析其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14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4分)
(1)《劝学》中,作者用对比手法指出蟹居于蛇、鳝之所是因为它浮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2)杜甫在《登高》一诗中直接描述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诗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艰,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诗人运用禽、兽都不能越过蜀道中的高山来侧面烘托蜀道之难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琵琶行(并序)》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5)李商隐在《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了庄子和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典故。
(6)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人类的语言文字可以有两种极端的发展,一端是发展成为“诗”,另一端就是发展为法律条文。法律条文务求精密准确,以____________的条目来阻绝任何暧昧性。所以现在国际法、公约等通用的语文是法文,因为法文在辞类的界定上是全世界最严格的语言。( ),所以有很多人认同《诗经》很美,却不会有人说那本法律法规汇编《六法全书》很美。
当儒家成为正统的文化主流时,语言必然会走向诗,而不是走向法律条文。因此,嵇康四十岁被拖上刑场,理由是“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轻时傲世,无益于今,有败于俗”。其罪状读起来就像一首诗,像这样的罪状在中国历史上__________。
其实,在潜意识里我得到了颠覆准确语言的一种快乐,因为我发现到准确的语言本身是一种吊诡。我们____使语言愈来愈准确,当语言愈来愈准确,几乎是
7
没有第二种__________的含义时,语言就丧失了应有的弹性,就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再者,写小说等文学作品,本来就在颠覆语言的各种可能性,你觉得“应该是这个样子”,就偏不是“那个样子”。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一丝不紊 屡见不鲜 搜索枯肠 模棱两可 B.一丝不苟 屡见不鲜 挖空心思 似是而非 C.一丝不紊 司空见惯 挖空心思 模棱两可 D.一丝不苟 司空见惯 搜索枯肠 似是而非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因为中国语文是最不精确的、最模糊的,但它非常美,美常常是不准确的,准确往往不美
B.而中国语文则是最不精确的、最模糊的,但它非常美,因为美常常是不准确的,准确往往不美
C.因为美常常是不准确的,准确往往不美,所以中国语文是最不精确的、最模糊的,但它非常美
D.而中国语文则是最不精确的、最模糊的,但它非常美,因为准确往往不美,美常常是不准确的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我在潜意识里得到了一种颠覆准确语言的快乐,所以我发现到准确的语言本身是一种吊诡。
B.我在潜意识里得到了颠覆准确语言的一种快乐,所以我感觉到准确的语言本身是一种吊诡。
C.在潜意识里我得到了一种颠覆准确语言的快乐,因为我感觉到准确的语言本身是一种吊诡。
D.在潜意识里我得到了颠覆准确语言的一种快乐,因为我发现到准确的语言本身是一种吊诡。
20.用简略的文字表述下图中的过程。(5分)
桑蚕立体养殖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节目主持人在谈到时下人们的阅读状况时说道:“喜欢是和能力相关的,一个人能力有限,他能喜欢的东西也少。在我们还没有足够能力去喜欢之前,先要在不喜欢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很多人的现状是,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又放弃了自己不喜欢的,所以就失去了提升自己的机会。”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