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惊梦》赏析-最新年文档 下载本文

牡丹亭《惊梦》赏析

《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史上一部浪漫主义杰作,作为我国古代戏曲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人们历来将汤显祖的《牡丹亭》与王实甫的《西厢记》并举。《牡丹亭》与《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共同构成了汤显祖享誉中华的 “临川四梦”。 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牡丹四人,得意处唯在丽娘。”全剧五十五出,通过描写少女杜丽娘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死而复生的离奇动人的情节,揭露了封建礼教压抑人性的罪恶,表现了青年男女冲破礼教罗网的决心,歌颂了他们为追求自由爱情而舍生忘死的斗争精神。感春成梦,由病而死,死而复生,结成良缘,寥寥数词就勾勒出一段唯美魔幻的美丽人生。

《牡丹亭》故事,明托南宋,实写明代。在那个“情”与“理”激烈冲突的年岁,汤显祖满腔热情地歌颂“情”并赋予其异乎寻常的神奇力量,在《牡丹亭》题词里面,他写到“天下子女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种强调超越生死的真挚感情,贬斥封建的道德规范的思想无疑同明代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斗争紧密相连,表达了当时广大被压迫妇女的强烈愿望,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作品中充斥着离奇的幻想和浓厚的浪漫

主义色彩。在形象塑造上则通过人物的心情与客观的景物结合,彼此相得益彰,使行文熠熠生辉。这个特点在《惊梦》一折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明人王骥德《曲律一》说:“《还魂.》妙处种种,奇丽动人”。“临川川汤若士婉丽妖冶,语动刺骨”。 李渔说:“即汤若士《还魂》一剧,世以配飨元人,宜也。问其精华所在,则以《惊梦》、《寻梦》二折对。”《牡丹亭》令人陶醉,而《惊梦》则是其中最精采的一出。《惊梦》是《牡丹亭》中的第十出戏,主要描写杜丽娘青春的觉醒,这是杜丽娘性格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即她从名门闺秀走向封建叛逆道路的第一步。从结构上看,《惊梦》这出戏分为“游园”和“惊梦”两部分;就内容而言,主要写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反抗和追求的叛逆之路的开始,文采飞扬,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杜丽娘终日在闺中刺绣,难耐寂寞。迂腐可笑的老学究陈最良是丽娘的教书先生,他讲的《诗经》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触动了丽娘的情思。适逢父亲杜宝下乡劝农,她便由丫鬟春香带路去后花园消遣,这便是游园的由来。

《游园》由六支曲子组成。前三支曲子杜丽娘游园前的心理活动,后三支通过描写游园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其感春伤春的情怀。

第一曲?【绕地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莺儿婉转的鸣叫把人从梦中催梦,处处春光撩人。“人立小庭深院,炷

尽沉烟,抛残绣线。”孤零零伫立在重宅深院,沉水香业已燃尽,未做完的针线活也抛在一边。于是丽娘自问“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为什么今年思春的情怀胜过去年?面对大好春光,自己却被禁锢在深深的庭院当中心情怎能不烦恼忧郁?而这鸟鸣莺飞又怎能不触动少女的情怀呢?值得一提的是“乱煞”一词一语双关,不仅形容春色也暗指丽娘心绪骚乱,而连用“小”“深”两字则精准的刻画出丽娘生长的环境,那是一种人性极尽束缚,青春几乎窒息,充斥着阴冷和冰凉的世界。而一个“抛”、“残”则传达出生活的单调无常,索然无味。这些隐约流露出丽娘对现实的不满也为其后游园排遣心中淤积的苦闷埋下伏笔。 第二曲【步步娇】写丽娘对镜试妆。“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春天里一条蜘蛛的丝被风吹下来袅袅地飘着,摇曳飘忽的游丝吹进这冷落的庭院。自然界中的一缕游丝也被丽娘发觉了,丽娘对春的关切之情跃然纸上。她关注着自然界的哪怕是一丝一毫的变化,她渴望春天的到来,似乎也渴望着摆脱禁锢她的小庭深院。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再次巧妙的使用一语双关,其匠心独具可见一斑。 “晴丝”谐音“情思”,这既是飘忽在空中的游丝,更是游弋在丽娘心里的情丝。“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得彩云偏。”镜子故意把我半边脸偷偷照进去了,惹得我急忙躲闪,把美丽的发卷也弄歪了。“没揣”,是故意的,“菱花”,借代镜子,“迤逗”即引惹,都是当时的口语。一个“偷”字,精妙的将镜子拟人化,明明是人照镜子却说镜子把人偷照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