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竹楼的文化内涵 下载本文

浸泡数个月,溶去一些可溶性物质如木糖,使淀粉经发酵后变质,而不招惹蛀虫和减少微生物的寄生。那些需直接埋进土壤的木材则用火烧,使其入土部分变硬、改性和有一层炭保护。此外在竹楼上设有不封闭的火塘,烧火时烟雾弥漫,起着防虫、抗腐的烟雾化学作用。当然,竹楼最怕的是火灾。对此每个村社均有\用火\的乡规民约,在干季的白天均不准在家用火,如要用火则要到村外指定的地方。所以,村社的竹楼极少发生火灾。 二、 傣族竹楼形成形成的原因

傣族竹楼的形成原因与因素是很多的,归纳起来,可分为自然气候原因和社会人文原因两大类: (一) 气候、地理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傣族竹楼的建造,完全是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 云南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地区,这里的地形高差变化较大,北部为山地,东部为高原,西部却为平原。全区气候差别也大,山地海拔达1700米,属温带气候;平原海拔750-900米,属亚热带气候;有的河谷平原,海拔只有500米,已属于热带气候了。傣族人民大多数居住在平坝地区,常年无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达21℃,年平均降雨量达1700毫米以上,有明显的干季之分,而每年5月至10月的雨季期间降雨量占全个的85%以上,没有四季的区分,在平坝区附近山峦起伏,森林茂密,坝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为了适应这炎热潮湿多雨的自然环境,傣族的先民们利用这里极其丰富的竹木自然资源,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的建筑——干栏

5

式民居,也即是有名的“竹楼”。而这种干栏式建筑形成也是附近的景颇、德昂、基诺、佤等少数民族的基本建筑形式。

在“竹楼”这种干栏式建筑中,竹篾编的墙和竹子制作的楼板有利于通风散热,而下层透风的柱子便于通风防潮和防御洪水、野兽的袭扰。竹楼具有冬暖夏凉、防潮防水防震的特点。楼室高出地面若干米,潮气不易上升到室内,水也淹不到楼室上。竹楼为四方形,楼内四面通风,夏天凉爽,冬天暖和。 (二) 物质材料因素的制约

西双版纳是竹的世界。进入西双版纳,就可以看到山上山下,溪流岸畔,村前村后,都是碧绿的翠竹。而且,竹的种类繁多,既有挺拔的龙竹,又有诱人的凤尾竹;既有笋甜的甜竹,又有笋苦的苦竹;既有可供观赏的佛肚竹,又有绮丽的黄金碧玉竹;既有可用来煮香竹饭的香竹,又有毛竹、白竹、绿竹、云竹、缅竹、孔雀竹等等。这些竹的大小不一,大的粗如小水桶,小的细如小手指。这些竹子都是建造竹楼的材料。

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傣家的竹楼,几乎全是竹的结构。生活在这里的傣族人民,世世代代以竹为材建造住屋。无论是楼柱、楼楞、椽子,还是楼板、楼梯等等,用的都是竹。 傣族竹楼是一种全用竹子建造的二层楼房。柱、梁和屋架结构用粗竹,围墙用竹片编织,剖开的竹子压平做楼板,门、窗也用竹子制作,屋顶盖茅草或葵叶编的草排。 (三) 文化传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6

傣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一般由幼子继承,因此子女成家后,即与父母分居,建新房另立门户。所以一般家庭最多三代。傣族的竹楼正是和这种小家庭的要求相适应的。 三、 傣族竹楼的建筑特征

傣家竹楼除了外形优美独特外,寓意也是十分深刻的。具体来说,傣族竹楼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 典型的干栏式建筑结构

“干栏式”这种建筑形式历史非常久远,在祥云县大波那出土的青铜中就有战国时期的干栏式建筑模型。在晋宁县石寨山和江川县李家山出土的公元前100年至西汉时期的青铜器中,也发现许多“干栏”式建筑模型。在泰国的侬却诏班告文化遗址和越南此部的富永等地,也发现过“干栏”式建筑遗迹。这都说明,此种建筑形式源远流长。

干栏式民居是居住于滇西、滇西南和滇南等气候湿热地区的傣、壮、哈尼、傈僳、拉祜、布朗、景颇、德昂、佤、怒、基诺、瑶、独龙等十余个少数民族民居的主要建筑形式。它最早是南方的百越族群和百濮族群的先民,为适应南方潮湿多雨的气候所创造的。

干栏式建筑,俗称高脚房屋,又称“干栏”、“干阑”、“高栏”、“阁阑”、“栅居”等,其主要特征是分上下两层。底部用木柱、竹柱架空,木桩间形成的空间用竹篱笆分成若干小间;上层与地面距离约5公尺左右,室内铺设竹板,极富弹性。房前有走廊和晒台,房内用竹篱笆隔出堂房和卧室,墙壁也用竹篱笆或竹席编织,便于通风散热。楼室门外有一走廊,一侧搭着登楼木梯供人上下,一侧搭着露天阳台。

7

(二) 合理的功能划分

首先,在整个建筑空间的立体功能分区上,傣族竹楼的区域划分十分科学合理。由于地处湿热多雨的亚热带地区,每座傣族竹楼都设计为一楼一底,上层住人,下层是悬空,八面来风从脚下吹过。使住房最大限度地保持干爽透气,不仅可以防潮,还可免除野兽侵扰,即使到雨季洪泛期也能安居如常。下层空间的功能也很实用,分割成若干的小间,即可用作畜圈、米房,也可堆放杂物。

其次,是楼室内部的布局,一般中间设有一道隔墙,将楼室分为内外两间(也有三至四间者)。外间称为“那晃”(堂屋,一侧设有火塘,是生火做饭、取暖和接待来客之地,有如现代住房的客厅;内间称为“黄暖”,是全家大小的卧室。卧室仅铺厚垫,不用床架,床与床之间大略有距离,以黑布帐子相隔。“黄隔”一般不允许外人进入。外室有窗不大,风能从竹壁隙中透入,即使在夏天也十分凉爽惬意。 再者,傣家竹楼均独立成院,并以整齐美观的竹栅作为院墙。庭院以内载花种果,绿树成荫,一幢竹楼如同一座园林。竹楼周围种植瓜果林木或开挖鱼塘,既可蔽阳遮荫,又是一道天然“围墙”,起到阻止牲畜闯入的作用,并使庭院与建筑、庭院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 (三)竹楼也有差异性

西双版纳傣族竹楼的平面一般皆为方形,但在此基础上有的也有所变化,如曲尺形,凸形等等。竹楼的上层由堂屋、卧室、前廊、晒台、楼梯和铺助建筑(谷仓)等组成。这几部份(除谷仓外),只有晒台不在屋顶遮盖之下。楼下一般每家都置有一个脚臼,作为每天清晨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