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总复习(人教版)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2-2-3 下载本文

2-2-3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对点练

1.(2017·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 ①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②插:通“锸”。铁锹。 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答: 【解析】 (1)叙述手法。

首先从叙述角度来看,本诗是从采地黄者的角度,以采地黄者的口吻讲述了采地黄和卖地黄的事。诗人在客观的叙述中寄予了对以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那些豪门贵族的痛恨之情。

(2)对比手法。

诗人将采地黄以求度过饥荒的贫苦农民与朱门家的白面郎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一是把农家与朱门的不同身份进行对比,二是将采地黄者与白面郎的形象进行对比,三是把采地黄者饥饿无食与白面郎的马吃地黄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在反复的对比中揭露了两个阶级的贫富差距。尤其是结尾贫苦农民采集地黄以换取马饲料这一细节,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人不如马这一现象,使人在深深同情采地黄谋生的贫苦农民的同时,激起了对那些豪门贵族的切齿痛恨。

【答案】 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

2.(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饥锄荒寺菜,贫著陷蕃衣。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 ①东都:指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这一题要求赏析诗歌在叙事上的特色,因此答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和叙事的顺序。既要指出所用的表达技巧,也要运用诗歌中的诗句加以阐释,还要根据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

【答案】 (示例)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做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况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3.(2014·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后面的题目。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 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答: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是说卷帘把春愁放出屋外;本来“愁”是无形无色的,但用“放”“去”等动词,使用了比拟的手法,把“愁”化无形为有形,使得诗句更加形象化。

【答案】 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4.(2017·河南省百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岳阳楼望君山

[明]杨基

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练净。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梳头对明镜。

镜里芙蓉夜不收,水光山色两悠悠。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

【注】 ①君山:又名湘山,实则是屹立于洞庭湖口的小岛。相传舜的妃子湘君(即湘妃、湘女)游此,故名。

本诗运用了比喻修辞和奇特的想象,试对这两种表达技巧各举两例加以赏析。 答: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运用比喻的句子有“春水平铺如练净”、“镜里芙蓉”;运用想象手法的诗句是“湘女梳头对明镜”、“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

【答案】 (1)比喻。①将暮色中的洞庭湖水比喻为白练和“明镜”,体现了湖水的平静、明净。②将君山比喻成芙蓉,突出了君山的美丽。(2)奇特的想象。①将君山倒映在水中的景象,想象成湘妃对镜梳头,突出了君山的动人可爱。②想象顺流而下的春江水,能够把巴陵之地的万古愁荡涤一清,突出了洞庭水的清亮和荡涤心灵的效果。

二、综合练

(一)(2018·河南中原名校第二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燕 袁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