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0-2030年) - 图文 下载本文

农村新型社区。

以中央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为指导,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本着“自愿、渐进、合理”的原则,结合实际积极推进村庄整合及迁村进镇。通过对分散农村居民点的拆迁、合并、改造,扩大社区规模,具体拆并原则如下:

(1)撤并人口规模在300人以下的村庄,合并在空间地域上相近或相连的自然村(现状联村或距离在耕作半径以内)。

(2)撤并现状交通条件较差,资源配置成本过高,改善潜力较小的村庄。 (3)撤并灾害威胁严重,生活、生产条件差,不利于经济发展的村庄。 (4)撤并处于特殊控制核心区域的村庄,如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区等。 (5)撤并因城市功能区建设或重大项目实施需要迁移的村庄。 (6)保留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古村落,如历史文化名村等。 (7)原则上结合管区设置,就近合并,保留的村庄空间分布上基本均衡。

集约利用土地,规划社区人均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50平方米以内,社区确定原则如下: (1)区位交通条件较好,人口规模较大。 (2)经济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 (3)现状设施条件较好。 (4)居民心里认同度高。

(5)空间分布均衡,服务半径不宜超过3公里,服务人口为0.5-0.8万人。 除中心城区外,规划最终在规划区范围内确定6个城镇社区,14个农村社区。

表7-1 规划区各乡镇城镇社区与农村社区一览表 城镇名称 城镇社区 农村社区 城镇名称 城镇社区 农村社区 梁山镇 前码头社区 杨营镇 高楼社区 碌珠庙社区 姜庄社区 耿楼社区 梁庄社区 蔡庄社区 拳铺镇 拳谱社区 东杨集社区 张庄社区 蔡林社区 方庙社区 馆里社区 徐集社区 潘庄社区 信楼社区 马营乡 马营社区 薛屯社区 兴屯社区 开发区 开发区社区 合计 6个 14个

梁山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0-2030年)·纲要说明书

7.5.3 社区建设引导

1. 规划为先

把规划摆在社区整治工程的首要位置,强化规划意识,不断提高规划水平,改变当前规划建设中档次不高、亮点不多的落后局面。

要抓住社区建设的地域特征,考虑到农村的产业特色和老百姓生活习惯,分类规划。 在规划中要充分融合丰富的地方文化内涵。梁山县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古村落和特色社区较多,规划时须把现代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高度结合起来,既要保护古迹文物,又要体现现代化新农村风貌。

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社区规划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有关,因此既要做到高水平、高起点,又要做到实用、实惠,社区建设要进行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一次规划分步实施。

2. 生态为本

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放在社区整治的中心位置来抓,整治与保护并举,不破坏生态原貌。 加强社区绿化工作,大力提高社区绿化覆盖率,做到住宅铺绿、田头增绿、道路添绿、处处见绿。

社区整治须把生态保护与环境生态化建设作为一项根本内容来加以重视,加强以河道、池塘生态整治为重点的水环境治理,充分发挥河道、池塘的综合功能。

加大对农村污染的治理力度,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控制生活垃圾、畜禽粪便的污染,大力推广生态处理办法;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实行标准化和无公害化生产,切实控制农村的面源污染。

3. 特色为魂

改变过去社区建设中千篇一律的状况,真正把社区的个性体现出来,展现梁山农村各具风采的灵魂之美。

抓好整治村连点成线和连线成片工作,选择条件成熟的区域或中心城区周边地区形成“点成线、村成片”的社区整治规模效应,把一批规模不同、特色各异的整治村连片推出,为梁山新农村整治工作最终蔚为大观奠定基础。

4. 分期建设

近期、中期完成城镇社区综合治理改造,把城镇社区以及城市近郊建成为基础设施完善、

34

人居环境优良的地区。

远期基本完成农村社区改造,实现中心城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第八章 城市性质、职能与规模

8.1 城市性质

8.1.1 历次总规城市性质及济宁市总规对梁山的定位

1. 1995年梁山城市总体规划

以县改市为起点,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以纺织、机械、食品工业为主,具水浒文化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

2. 2005年梁山城市总体规划

以机械、纺织和食品工业为主的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水浒文化为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

从历版总体规划关于城市性质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梁山县工业化进程从轻型向重工业、先进制造业逐渐升级。此外,历史文化在城市特色中应该具有突出作用。

3. 2008年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对梁山的定位

城市性质:以机械、纺织、食品工业为主,具有水浒文化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 此外,梁山县应立足水浒文化特色,开发梁山旅游资源,加快景区建设;加强与郓城、阳谷、东平等地的联合,合作打造水浒文化名片。推动机车制造产业发展,同时加快梁山对外加工贸易区建设,重点发展食品、蔬菜、棉纺、畜禽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业。

8.1.2 本次规划城市性质

机械制造和印刷业是目前梁山县的龙头产业,县域南部的拳铺工业园形成了以专用汽车及配件产业为主导,以医药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物流商贸等产业为辅助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城西的杨营开发区正在逐步形成以出版印刷业为龙头,辅以畜牧加工、高新科技、机械制造和纺织物业等产业的工业园区;城北菱花生物科技园规模较大,可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形成城北高新科技产业园。

本次总规进一步明确水浒文化在梁山县城市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培育和发展旅游服

梁山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0-2030年)·纲要说明书

务业及文化产业,为培育城市综合竞争力提供文化产业支撑;全面改善梁山城区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园林城市,与水浒历史文化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本次规划确定梁山县城市性质为:以汽车改装及汽配产业、出版印刷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以水浒文化为特色的风景旅游和生态园林城市。

8.2 城市职能

8.2.1 现状职能分析

梁山县城区相对于县域的其他乡镇,产业职能并不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从农业来看,小路口镇、拳铺镇地位要超过城区;就工业发展而言,拳铺镇位居第一。

从文化职能来看,梁山风景区坐落于县城区,在吸引水浒文化投资和聚集文化资源方面较有优势,旅游产业的发展较其他乡镇先占头筹;此外,梁济运河穿越城区,带来古老的运河文化,加强了梁山城区的文化地位。

从对外交通设施来看,济广高速从拳铺镇东南部穿过并设有和337省道相交的互通立交;京九铁路从杨营镇西侧穿越并在杨营镇设有站台;梁山城区范围内目前有220国道、250省道、337省道和333省道过境,梁济运河虽然斜穿城区东侧,但运河梁山段现状和未来规划暂不具备通航能力,相比较而言,城区在交通职能上并无太大优势。

因此梁山城区欲寻求职能上的突破,必须转变现有的发展思路,一是错位发展第二产业,为梁山县城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基础;二是依托文化资源优势,提高环境品质,积极培育有利于促进城市竞争力提升的新兴职能。

8.2.2 城市职能定位

综合分析梁山县面临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建议梁山城区宜在未来发展中着力提升文化、旅游、服务等职能,打造水浒文化之城、旅游休闲之城、现代服务之城和生态宜居之城。

1. 水浒文化之城

在历史上,梁山县即是因水浒文化而兴的城市,城市遗留有丰富水浒文化遗产和故事传说,梁山作为水浒文化的核心地位不可动摇。梁山风景区现已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梁山城区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引导梁山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构建以水浒文化为特色的文化中心。

35

梁山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0-2030年)·纲要说明书

表8-1 人口预测对照表 (单位:人口-万人,城镇化率-%) 年份 类别 现状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梁山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本次规划 2010 74.3 - 75 - 23.3 - 26 - - 31.4 - 34 - - 14.5 - 14 - - 2015 - 66.1 - 76 78.5 - 22 - 25 30 - 33.3 - 33 38 - - 12 18.5 - 64.1 78 78 81 - 23 35 35 35 2020 - 35.9 45 45 43 - 22 16 21.5 - 60 - 80 86.3 - 30 - 45 43 2030 - 50 - 57 50 - 20 - 20 27 总人口 城镇人口 城镇化率 中心城区 总人口 城镇人口 城镇化率 中心城区 总人口 城镇人口 城镇化率 中心城区 总人口 城镇人口 城镇化率 中心城区 《梁山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2008-2030)》 - 2. 旅游休闲之城

梁山是水浒文化最具代表的历史物质遗存,水浒文化因《水浒传》的流传而影响深远、深入人心;梁济运河既是单纯的历史物质遗存,也可以作为“文化线路”“文化遗产廊道”和广义的“工业遗产”,不管运河申遗是否成功,都将使其成为一条重要的跨省旅游线路。拥有这两大文化资源,梁山城区应积极提升自身的旅游服务功能,强化梁山县旅游服务中心。

3. 现代服务之城

梁山现有中心城区人口和经济规模都偏小,服务产业的分布零散且不具规模,限制了服务业等级的提升,发展相对滞后。为提升梁山城区的整体竞争力,实现城区产业转型,借助本次省运会落址梁山的良好机遇,可举力加快城区内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其中应着力发展旅游配套、商业金融、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

4. 生态宜居之城

中心城区山水资源丰富,应充分利用城市内外的山水环境建设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城区景观绿地系统,形成“山在城中,山城一体,山水相依”的景观环境,同时整合城市功能,搬迁污染企业,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质量,建设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市。

口)、享用城市基础设施的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

根据梁山县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中心城区范围内常住人口129084人(包括非农业人口和基础设施覆盖地区的农业人口),暂住人口6089人,流动人口10091人,总计145264人。

2. 中心城区人口规模预测

依据梁山的人口规模现状、城市发展水平和发展条件,本次规划综合运用综合增长率法、增加数法、指数增长模型等多种方法对梁山的人口规模进行了预测,确定近期2015年,梁山中心城区人口为18.5万人,人口年均增长率5.5%,中期至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为21.5万人,人口年均增长率3.2%;远期至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为27万人,人口年均增长率2.5%;(详见人口规模专题)。

各相关规划人口预测比较见下表8-1.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和《梁山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2008-2030年)》预测的梁山县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均为20万,这两个规划都只预测了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基本符合发展趋势,但对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考虑不足,因此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偏小。

8.3 城市规模

8.3.1 城市人口规模

1. 现状人口规模

城市建成区是指城市行政区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区域,因此,建成区人口应为在城区范围内,享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该部分人口。本次规划中心城区(建成区)人口包括该范围内常住人口(包括非农业人口和基础设施覆盖地区的农业人

8.3.2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根据城市人口规模测算指标,结合《梁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对中心城区的规划控制指标,以及国家规定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因素,最终确定近期(至2015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为24.0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30m2人;中期(至202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为26.87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25m2人;远期(至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为32.2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19m2人。

36

表8-2 梁山县中心人口用地规模预测 年份 人口规模(万人) 用地规模(km2) 人均用地指标(m2/人) 2010年(现状) 14.53 20.95 144 2015年(近期) 18.5 24.05 130 2020年(中期) 21.5 26.87 125 2030年(远期) 27 32.28 119

第九章 城市总体用地规划

9.1 建设用地现状分析

9.1.1 现状建设用地指标

梁山县中心城区总人口14.5万,现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城市建设用地20.85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达143.54 m2/人,高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上限(120 m2/人)。

表9-1 2010年梁山县中心城区现状用地平衡表 用地性质 用地代号 面积(公顷) 比例 人均(㎡) 居住用地 R 1296.26 62.17% 89.23 住宅用地 1243.51 59.64% 85.60 其二类居住用地 R2 240.16 11.52% 16.53 中 其中 三类居住用地 R3 65.35 3.13% 4.50 四类居住用地 R4 938 44.98% 64.57 中小学用地 52.75 2.53% 3.63 公共设施用地 C 145.28 6.97% 10.00 行政办公用地 C1 19.37 0.93% 1.33 商业金融业用地 C2 86.69 4.16% 5.97 文化娱乐用地 C3 13.69 0.66% 0.00 其体育用地 C4 3.83 0.18% 0.26 中 医疗卫生用地 C5 7.81 0.37% 0.54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C6 11 0.53% 0.76 文物古迹用地 C7 2.02 0.10% 0.14 其它公共设施用地 C9 0.87 0.04% 0.06 工业用地 M 370.88 17.79% 25.53 其一类工业用地 M1 2.84 0.14% 0.00 中 二类工业用地 M2 224.87 10.78% 15.48 三类工业用地 M3 143.17 6.87% 9.86 仓储用地 W 47.18 2.26% 3.25 其中 普通仓库用地 W1 47.18 2.26% 3.25

梁山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0-2030年)·纲要说明书

对外交通用地 T 41.39 1.98% 2.85 其公路用地 T2 41.39 1.98% 2.85 中 其中 一二三级公路用地 T22 40.2 1.93% 2.77 长途客运站用地 T23 1.19 0.06% 0.08 道路广场用地 S 60.79 2.92% 4.18 其道路用地 S1 54.59 2.62% 3.76 中 广场用地 S2 3.6 0.17% 0.25 社会停车场库用地 S3 2.6 0.12% 0.18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U 39.09 1.87% 2.69 供应设施用地 U1 6.47 0.31% 0.45 交通设施用地 U2 26.68 1.28% 1.84 其邮电设施用地 U3 0.3 0.01% 0.02 中 环境卫生设施用地 U4 3.67 0.18% 0.25 施工与维修设施用地 U5 1.41 0.07% 0.10 其它市政公用设施用地 U9 0.56 0.03% 0.04 绿地 G 83.46 4.00% 5.75 其公共绿地 G1 46.57 2.23% 3.21 中 生产防护绿地 G2 36.89 1.77% 2.54 特殊用地 D 0.83 0.04% 0.06 其中 保安用地 D3 0.83 0.04% 0.06 小计 城市建设用地 2085.16 100.00% 143.54 水域和其它用地 E 3554.96 水域 E1 91.04 其弃置地 E7 81.12 中 露天矿用地 E8 76.18 风景区 235.98 生态用地 3070.64 总计 5640.12

从表中可以看出,现状居住用地1296.2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62.17%,人均居住用地面积达89.23m2,大大高于国家建设用地标准,主要原因是城区内城中村用地(四类住宅用地)比例较大,占44.98 %。

公共设施用地145.2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6.97%,人均10m2/人,依据《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要求(见下表),现状公共设施用地比例低于规范要求,其中文化

37

娱乐用地、体育设施用地、医疗卫生用地、教育科研用地比例较规范要求相差较远,在规划中需大量增加以上公共设施用地。

表9-2 中心城区公共设施用地现状与规范要求对比一览表 面积(ha) 比例(%) 人均(m2) 现状 规范要求 现状 规范要求 公共设施用地 145.28 6.97 8.6-11.4 10.00 8.8-12.0 行政办公用地 19.37 0.93 0.8-1.2 1.33 0.8-1.3 商业金融业用地 86.69 4.16 3.1-4.2 5.97 3.3-4.4 文化娱乐用地 13.69 0.66 0.8-1.0 0.94 0.8-1.1 其中 体育用地 3.83 0.18 0.6-0.9 0.26 0.6-1.0 医疗卫生用地 7.81 0.37 0.7-0.8 0.54 0.6-0.7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 11.00 0.53 2.4-3.0 0.76 2.5-3.2 文物古迹用地 2.02 0.10 0.14 其他公共设施用地 0.87 0.04 0.2-0.3 0.06 0.2-0.3 工业用地370.8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7.79 %,符合国家标准15-25%;现状人均工业用地面积25.53 m2/人,高于规范要求10.0-25.0 m2/人。

道路广场用地60.7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92 %,远远低于规范要求的8.0-15.0%,人均道路广场用地为4.18 m2/人,低于规范要求的7.0-15.0 m2/人。

绿地83.4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4.00 %,人均绿地5.75 m2/人,公共绿地仅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23 %(梁山风景区计入风景区用地,未计入城市建设用地),人均公共绿地3.21 m2/人。规范要求绿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8-15%,人均绿地大于9.0 m2/人,其中公共绿地大于7.0 m2/人,现状绿地指标距规划要求仍有相当差距。

9.1.2 现状用地布局主要问题

1. 城市中心区不明显,公共服务设施不足 2. 道路比例过小且缺乏停车设施,交通压力大 3. 绿地比例过小且不成系统,缺少开敞空间 4. 功能混杂,生活环境品质较差

9.2 中心城区用地条件分析

9.2.1 城市用地发展的限制条件

梁山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10-2030年)·纲要说明书

1. 基本农田的限制

我国人口多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如何更好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维持社会稳定,始终是我国的一个重大问题。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以满足我国未来人口和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根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要求,城市建设应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对基本农田实行保护。根据《梁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心城区范围内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在西北和西南角。

2. 生态因素的限制

基于当今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本次规划的城市性质定位,保护和优化梁山城区生态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生态因素是城市建设用地重要限制因素之一。

依据本次规划城市风貌专题研究的相关论证,将梁山、凤山和龟山3大山体及其四周50-500米范围内,大运河、流畅河、龟山河、西环城河及其两侧30-150米范围作为生态屏障区,并打造以梁山为中心的5条放射状生态绿楔,以较好的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屏障区内的用地均为城市建设的限制发展用地,同时,自然河道是城市发展的天然屏障,在有发展用地的前提下,应尽量避免跨河发展新城,增加城市的交通压力和建设成本。

9.2.2 城市用地发展的有利条件

1. 地质条件较好

除了梁山、凤山和龟山3大山体外,中心城区其余用地地面坡度为1/3000—1/8000,地势平坦,拥有大面积的平原腹地,且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为城市空间拓展提供了良好的基底。

2. 道路交通便利

中心城区内有G220、S337 、S250、S333等多条对外交通路线,其中G220改线后从城区西侧穿越,南接郓城、北至济南;S337南接济广高速和济宁市,西至京九铁路杨营站;S250、S333南接济宁,北至聊城;县城至济宁机场仅40公里。较为发达的区域交通网络为梁山的发展带来强大动力。

9.2.3 城市用地发展的引导条件

1. 区域发展的辐射和带动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