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审定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表格式教案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教学内容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总 17 课时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通过观察和操作,体会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会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自学感悟: 学生活动 补充修订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巨人”的身高与普通人的身高的 比是4:1.六年级兴趣小组准备为“巨想一想,说一说。 人”设计一间教室,按相同的比放大, 该如何设计呢? 想一想,说一说。 自主尝试: 你能根据图中我们教师的大小,在方格 根据图中老师的大纸上画出巨人的教室的大小吗? 小,在方格纸上画合作交流: 出巨人教室的大在组内相互看看大家画的“巨人”教室小。 一样吗?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如果有人画的不同,要看看问题出在哪里。汇报点评: 1、按4:1放大是什么意思? 2、放大后的图形大小变化了,形状不 变。 巩固练习: 一、根据“巨人”用的三角尺按1:4缩小,在第24页方格纸上画出我们用的三角尺。 在第24页方格纸上画出我们用的三角尺。 小结:通过我们的探究,初步掌握 了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大家来总结 小结画的方法。 一下吧: 1、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 小,就是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达到 或缩小。 2、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 小后,图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 变。 3、只有长和宽按照相同的比来画, 或者所画的图形的各边与原图各边的比独立完成第25页相同,才能画的像。 练一练题目。 二、完成课本第25页第1,2,3题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板书设计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 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教学反思 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教学内容 练习二 练习二 1、对比例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清知识之间的结构,主动建构知识网络,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 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和区分,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地图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自主尝试: 我们在第二单元《比和比例》中学习了哪些知识?整理一下吧! 合作交流: 1、交流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使之系统化,便于以后复习时能一目了然。 2、举例说明比例的意义。 3、举例说明什么叫比?比和比例之间有什么区别? 4、举例说明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5、怎样解比例? 6、什么是比例尺?它有哪些分类? 7、怎样才能使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像? 整理本单元知识点。 交流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学生活动 补充修订 总 18 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汇报点评: 以组汇报以上问题 巩固练习: 一、选择: 红关小学新建一个长方形游泳池,长50米,宽30米,选用比例尺( )画出的平面图最大,选用比例尺( )画出的平面图最小。 A 1:1000 B 1:1500 C 1:500 二、解比例 25:7=X:35 17.5:35=4:X 三、一个零件的实际长度是8毫米,在设计图上用4厘米表示,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拓展延伸: 一根木料,锯成3段需要12分钟,如果锯成5段需要多少分钟? 比和比例 比例的意义 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比例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独立完成练习题。 独立完成拓展题。 。 教学反思 第 三 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教材内容 1、图形的旋转。 2、图形的运动。 3、欣赏与设计。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力轴对称和平移,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旋转现象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主要学习认识图形的旋转以及图形运动的综合。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引导学生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在方格纸上人图形的旋转,体会图形旋转的基本要素,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2、通过实例观察、操作、想象,体会图形的运动过程,并尝试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运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能从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的角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并运用他们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结合欣赏和设计魅力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四、单元教学重点 1、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2、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运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简单的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