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1 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结构
1. 中央处理器
? ?
中央处理器是PLC的大脑。起着指挥的作用,其主要功能是:
(1) 编程时接受并存储从编程器输入的用户程序和数据,并能进行修改或更新。
(2) 以扫描方式接受现场输入的用户程序和数据,并存入输入状态表(即输入继电器)和数据寄存器所谓输入影像寄存器。
(3) 从存储器中逐条读出用户程序,经解读用户逻辑,完成用户程序中规定的各种任务,更新输出映像寄存器的内容。 (4) 根据输出所存电路的有关内容实现输出控制。 (5) 执行各种诊断程序
目前,PLC中的CPU主要采用单片机,如Z80A 8051 8039 AMD2900等,小型PLC大多数采用8为单片机,中型PLC大多数采用16位甚至32位单片机。
2. 存储器
?
PLC内部存储器用来存放PLC的系统程序,用户程序和逻辑变量及数据信息。存储器分为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储器(RAM)两大类。ROM的内容杂使用时只能读出不能写入,它的写入需要使用特殊的方法和设备,一旦写入即使掉电也不会消失,称为固化。ROM主要存放监控程序及已调试好的用户程序。RAM的内容可以随时由CPU对它进行读取,写入,任意修改,但掉电后,信息丢失。用户程序是使用者为PLC完成某一具体控制任务编写的应用程序,用户程序在设计和调试过程中要经常进行读写操作,为了便于调试、修改、扩充、完成,用户程序一般使用RAM存储。
RAM中的内容在掉电后要消失,所以PLC对RAM提供备用锂电池,一般锂电池使用期为3-5年左右。如果调试通过的用户程序要长期使用,可用专用EPROM写入器把程序固化在EPROM芯片中,再把芯片插入PLC的EPROM插座上。
3. 输入、输出模块
?
这是PLC与被控设备的连接部件,输入模块通过输入端子接受现场设备的控制信号(包括开关量和模拟量),如控制按钮、限位开关、传感器信号等,并把这些信号转换成被控设备能接收的电压或电流信号,以驱动被控装置(包括开关量和模拟量),如电磁阀、接触器、信号灯等。
4. 扩展接口
?
当PLC主机(基本单元)的点数不够用时,可以通过扩展I/O接口连接扩展机(扩展单元),以增加输入和输出点数。
5. 电源部件
?
电源部件将外部提供的交流电转换成PLC内部正常工作所需的直流电,它是主机的重要组成部分。
6. 编程器和其他外设
?
PLC需要通过编程器输入、检查、修改、完善和调试程序,也需要它在线监控PLC的工作情况,编程器是PLC最主要的外围设备。
PLC也可以配置其他设备,如打印机、显示器、EPROM写入器和盒式磁带机等。
7.2.2 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
与普通微机类似,PLC也是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的。在软件的控制下,PLC才能正常工作。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部分。
PLC的基本工作过程:
?
1.输入现场信息:在系统软件的控制下,顺次扫描各输入点,读入各输入点的状态。
2.执行程序:顺次扫描用户程序中的各条指令,根据输入状态和指令内容进行逻辑运算。
3.输出控制信号:根据逻辑运算的结果,输出状态寄存器(锁存器)向各输出点并行发出相应的控制信号,实现所要求的逻辑控制功能。
PLC扫描过程:
? 每次扫描开始,先执行一次自诊断程序,对各输入输出点、存储器和CPU等进行诊断,诊断的方法通常是测试出各部分的当前状态,并与正常的标准状态进行比较,若两者一致,说明各部分工作正常,若不一致则认为有故障。此时,PLC立即启动关机程序,保留现行工作状态,并关断所有输出点,然后停机。
诊断结束后,如没发现故障,PLC将继续往下扫描,检查是否有编程器等的通信请求。如果有则进行相应的处理,比如,接受编程器发来的命令,把要显示的状态数据、出错信息送给编程器显示等。
处理完通信后,PLC继续往下扫描,输入现场信息,顺序执行用户程序,输出控制信号,完成一个扫描周期。然后又从自诊断开始,进行第二轮扫描。
PLC的I/O响应时间
? 为了增强PLC的抗干扰能力,提高其可靠性,PLC的每个开关量输入端都采用光电隔离等技术。
为了能实现继电器控制线路的硬逻辑并行控制,PLC采用了不同于一般微型计算机的运行方式(扫描技术)。 以上两个主要原因,使得PLC的I/O响应比一般微型计算机构成的工业控制系统慢的多,其响应时间至少等于一个扫描周期,一般均大于一个扫描周期甚至更长。
I/O响应时间:指从PLC的某一输入信号变化开始到系统有关输出端信号的改变所需的时间。 最短I/O响应时间:
最长I/O响应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