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作业集答案樊秀峰(高起专)(专本科函授) 下载本文

1)个体水平:主要研究个体特征、知觉、价值观和态度以及能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2)群体水平:主要研究沟通模式、领导模式、权力和政治、群体间关系和

冲突水平如何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

3)组织水平:主要从正式组织的设计、技术和工作过程、组织文化、工作

压力水平等对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的影响。

3、答案略。

四、论述题(要点)

1、答:1)组织变革已成为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首要问题。这方面研究主要探索组织变革的分析框架、理想的组织模式、干预理论以及变革代理人的角色。与组织变革密切相关的是领导行为研究。在个体层面上,组织行为学比较注重决策和判断中所采用的认知策略和判断决策问题;在组织层面上,组织行为学主要分析不同背景下的决策模式、权力结构和参与体制,并特别重视决策技能的开发和利用。

2)组织行为学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目前有关胜任特征评价、个体对组织的适应性和干预问题的研究等人力资源问题正向纵深发展。

3)组织行为学研究更加关注国家目标。在跨国公司和国际合资公司的比较研究、科技投入的行为研究、失业指导研究

习题与模拟考试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绪 论

一、填空题 1、心理学

2、经验总结法 实验法 现场研究法 案例比较法

3、泰勒 霍桑实验 权变态度 4、社会学 心理学 5、结构 有效性 6、持续创新 7、激励 二、判断题

1、错 2、错 3、对 4、对 三、单项选择题 1、C;

四、双向选择题 1、A、B、C 三、简答题

1

1、答:根据美国学者罗宾斯的定义: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其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

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

2)激励问题这是微观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3)组织变革问题在这是宏观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

2、答:组织行为学在三个层面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

1)个体水平:主要研究个体特征、知觉、价值观和态度以及能力对个体行

为的影响;

2)群体水平:主要研究沟通模式、领导模式、权力和政治、群体间关系和

冲突水平如何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 3)组织水平:主要从正式组织的设计、技术和工作过程、组织文化、工作

压力水平等对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的影响。

3、答案略。

四、论述题(要点)

1、答:1)组织变革已成为全球化经济竞争中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首要问题。这方面研究主要探索组织变革的分析框架、理想的组织模式、干预理论以及变革代理人的角色。与组织变革密切相关的是领导行为研究。在个体层面上,组织行为学比较注重决策和判断中所采用的认知策略和判断决策问题;在组织层面上,组织行为学主要分析不同背景下的决策模式、权力结构和参与体制,并特别重视决策技能的开发和利用。

2)组织行为学强调对人力资源的系统开发。目前有关胜任特征评价、个体对组织的适应性和干预问题的研究等人力资源问题正向纵深发展。

3)组织行为学研究更加关注国家目标。在跨国公司和国际合资公司的比较研究、科技投入的行为研究、失业指导研究、劳动力多元化、国家金融安全等方面,均取得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组织行为学研究除秉承强调生产率的传统之外,更加关注工作生活质量。越来越重视有关工作满意度、雇员安全与健康、组织文化、组织承诺、心理契约、压力管理等方面内容的研究。

2、答:联系:

从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来看,组织行为学可以看作是管理心理学的新发展。二者在研究目的、对象、内容和理论来源方面是一致的。

1)研究目的相同:都是通过对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揭示其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个体、群体或组织的行为,达到组织的预期目标。

2

2)研究对象一致:都是把行为与心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3)研究内容大同小异; 4)很多理论来源相同。 区别: 研究对象 理论基础 学科性质 形成背景 组织行为学 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 自然科学、范围比较宽广 行为科学 管理心理学 管理过程中各层次人员的心理 育学、管理学、生理学等 心理科学 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1949年“行为科学”一词出现,19531914年《管理心理学》出版,年正式命名 首次用到“管理心理学”一词 20世纪60年代开始形成组织行为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工业学 观组织行为学和微观组织行为学 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学说的发展 科 20世纪80年代组织行为学分为宏1958年管理心理学成为独立学

第二章 知觉理论与管理

一、填空题 1、部分 2、相似 3、封闭 4、彼此接近 5、连续性 6、保持不变 7、不顾其余 8、全面 9、固定 10、相同 11、一致性 二、判断题

1、对 2、错 3、对 4、错 5、错 6、对 7、错 8、对 9、错 10、对 11、错 12、对 13、错 14、错 15、对 三、单项选择题 1、C 2、A

四、多项选择题

3

1、B、C、D 2. A、B、C、D 五、简答题

1、答: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四个基本特征:相对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2、答:影响知觉的因素包括知觉者因素、知觉对象因素和情景因素。

1)知觉者因素包括知觉者态度、价值观、动机、需要、兴趣、经验、期望、

个性特点; 2)知觉对象因素包括运动、新奇、对比、声音、背景、临近、大小、 重复等;

3)情景因素包括时间、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

3、答:1)首因效应:指最先的印象或第一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强烈的影响。一

般发生于陌生人之间;

2)晕轮效应:指对一个人某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倾向于据

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即“抓住一点,不顾其余”,如“一俊遮百

丑”;

3)近因效应: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一般产生于熟悉者之间;近因效应掩盖甚至否定对一个人的一贯了解,从而影响对人的

全面认识;

4)定型效应:指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又称刻板印

象; 5)投射:指由于自己具有某种特性,因而判断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

第三章 个性理论与管理

一、填空题 1、胆汁质 2、多血质 3、粘液质 4、抑郁质 5、胆汁质 6、粘液质 7、抑郁质 8、多血质 9、动力

4

10、性格 11、情景

12、密切相关

13、智力 性向 成就 14、个性倾向性 二、判断题

1、对 2、对 3、错 4、错 5、对 6、对 7、错 8、对 9、 对 10、对 11、错 12、错 13、对 三、单项选择题: 1.(A)

四、简答题

1、答:个性是指个体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环境和情景。 2、答:根据希波克拉克的划分方法,可将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基本类型。他们的具体特点如下:

1)多血质:感受性低而耐受性较高,不随意的反应性强;具有可塑性和外倾性;情绪兴奋性高,外部表露明显,反应速度快而灵活;

2)胆汁质:感受性低而耐受性较高,不随意的反应性高,反应的不随意性

占优势,外倾性明显,情绪兴奋性高,抑制能力差;反应速度快,但不灵活;

3)粘液质: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不随意的反应性和情绪兴奋性均低;内倾性明显,外部表现少;反映速度慢,具有稳定性;

4)抑郁质: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不随意的反应性低;严重内倾;情绪兴

奋性高而体验深,反应速度慢;具有刻板性,不灵活。 气质与神经类型 内外向 胆汁质(兴奋型) 外向 情绪稳定性 不稳定 行为特点 暴躁、好动、攻击、兴奋、善于社交、冲动、乐观、积极 有领导能力、无忧无虑、灵活、活泼、消遥自在、敏感、健谈、开朗、社交型的 被动、谨慎、有思想、温和、能控制、可信赖、脾气好、安静 寂静、不善社交、保守、悲观、严肃、刻板、焦虑、忧虑 多血质(活泼型) 外向 稳定 粘液质(安静型) 内向 稳定 抑郁质(抑制型) 内向 不稳定

3、答:有许多调查和研究说明工作效率与人的个性特点是密切相关的。据研究,成就最大和成就最小的人相比,在智力方面没有什么差距,而他们的个性特点却有很大的差异。美国学者的另一项研究的结论则是,个人工作效率与其毕业学校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