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而作为一个旁观者时,我们要强调对陌生人的善意,并提高换位思考的能力。在这个“最好,但也是最坏”的时代,冷漠屡见不鲜,这也的确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但正如余秋雨说,一个巨大的身躯,脚下也是一个巨大的影子。事物都有两面,善于对陌生人表达善意,换来的是更热烈的感激,要善于表达善意,则要我们自己提高换位思考的能力。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才能得到更为接近的感受,而后更加能进行“有效同情”。
如果我们站在被同情者的立场上,我们要学会的。是更加坚强,因为在漫漫人生路上独行才是常态。不要总希望悲伤被人完全理解,这不合实际。不帮助、不同情并不是本分,但他人的帮助与同情,却是情分。作为一个被同情者,我们要学会坚强与感激。
没有人能完全同情他人的悲伤,如果像《美丽新世界》中那样,用“波坎诺斯基程序”进行流水线式生产了一批批男女,我们获取能同情他人到同感的境地,但那个世界真的美丽吗?那时我不再是我啦。还是否知道何谓“同情”?我们要同情他人,也要在被同情时,明白悲伤在不同人的眼中是不同的,以此追求一个人人和而不同,但又处处有温暖的美好社会。
子非鱼焉知鱼之悲(51)
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常常会被悲伤同情,这种同情是生活中普遍而强烈的感情,然而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被同情者心里的悲伤。
在我看来这原因主要有两点。
从主观来看,子非鱼焉知鱼之悲。对悲伤的感受来自于不同人的主观判断与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而这两点又是基于一个人的价值所来判断地。或许你曾施舍过街头卖艺者,认为他们生活悲惨,但或许在他们眼中真正的悲伤是不被人赏识;或许你曾可怜过挑灯夜读的学生,但也许他们的悲伤是不能汲取更多知识。这生活中一件事例正是源于旁观者与亲历者的价值观不同,追求的目标不同,经历的不同,从而导致对悲伤认识的偏差。有时随意认定他们的悲伤也许会带来笑话,正如泰戈尔所说:“麻雀看着孔雀翎尾,替其担忧”那样,令人发笑。
而且旁观者的悲伤易被他人左右。看到其他人对于其被同情者感到悲伤,便有了可能盲目的进入同情者行列。任意寻找着可能存在的悲伤;有时甚至连自己所同情者与所发生的事件也不明。
因此,从客观来说,旁观者所知事件未必是全面,从而更加可能导致理解的悲伤不同,正如新闻里司机坠江案中,旁观者不明事件真相,同情司机被逆行的汽车导致惨剧,但当知
道真相后,旁观者该同情的悲伤因是司机为何未停下车反而与乘客争论,这应也是其悲伤所在吧。
旁观者眼里的悲与被同情者的悲伤不同时,这些想变成天使去安抚他人的人也许反倒成为魔鬼,使其更加悲伤。
虽说对悲伤的同情也许会产生偏差,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需要悲伤,这种普遍而强烈的感情也有其价值。正是同情串联起了社会中单一个体,而不是每个人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悲伤的同情像齿轮维系着社会,使世界充满温暖,不去谈论同情与被同情者的悲伤是否相同?我们不可否认同情者金钱的施予使自由艺人生活不再拮据,我们不可否认,当人们发现处于苦难的人时,对其救助也许是一线希望。有位名人曾经说过:“春天不开花,社会没有爱,这算个什么世界。”如若完全否定悲伤的同情,世界会变得冰冷。
我们需要对他人悲伤同情,但需尽可能了解事件与人物,对其表示同情。这种爱才会更加有意义。
打开心灵之门(50分)
对于悲伤的同情是生活的一种普遍而强烈的感情,然而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未必是同情者心中的悲伤。
这类现象在社会上再常见不过了。世界是一个复杂体,旁观者眼里的悲伤为何不能与被同情者的悲伤挂上等号?所处身份的不同可能是一大因素。
自古以来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同的人所处角度不同,看到的景象也自然不同。作为被同情者,都有自己的一段故事,一段悲伤,而作为旁观者,我们仅仅局限于表面现象,我们的同情也仅仅出于人道主义。我们从未走进被同情者的心里,这两种悲伤自然不能划上等号。
除此之外,人们的随波逐流可能也是一大因素。想想这样一个场景:在一个葬礼上,所有人都在哭泣、祷告,只有你无动于衷,甚至有些不知所措,你内心会是什么感受,别人又会用怎样的眼光看待你?
于是乎,你紧闭双掌,面露悲凉,开始为死者祷告,对死者家属抱以真挚的同情。 此时,你眼中的悲伤不过是一种集体都在哭泣的现象,你感到“悲伤”不过是避免异样的目光以及安抚内心是不安感罢了。
所以说,旁观者眼里的悲伤渐渐虚伪了起来。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得要求我们真正走进被同情者。
想当年世界爆发经济危机,许多工人失去了工作,连基本的生活需求也保障不了。罗斯福完全可以拨款救济他们,但他却选择了以工代赈。我想,罗斯福真正走进了人们的内心。
世界不需要虚伪的同情。我们要真正走进被同情者的内心,打开了心灵之门。这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能做的,就是学会倾听,学会换位思考,让我们眼中的悲伤跟被同情者心里的悲伤。
这个世界是变化无常的,也许哪天我们也就成为了被同情者。不幸降临,我们感到无比痛心、悲伤。这时,我们需要有人能分担我们的痛苦,能真正走进我们的心声。看到过一个遇难者的独白:我不想要别人施舍的面包,我想要一粒种子。
打开心灵之门,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化为圣火,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