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项选择题60 下载本文

7.依法治国的法律前提是()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8.下列选项中属于教师进行依法执教的表现的是()

A.私拆学生信件 B.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C.体罚学生 D.进行有偿家教 9.教师违法行为的主要法律责任不包括()

A.行政责任 B.民事责任 C.刑事责任 D.违宪责任 10.学生依法享有的权利中,()是最主要的权利 A.受教育权B.政治权利 C.平等权 D.经济权利

11.人身权是一种专有权,不能买卖、赠予、继承,但()例外。 A.姓名权 B.名称权 C.肖像权 D.名誉权

12.某校一年级二班学生蒙蒙放学回家后委屈地大哭。在父母的一再追问下,得知是因为语文单元测验没考好,被老师罚跪,又被同学取笑。具体情况是,19日语文单元测验发卷时,教语文的张老师宣布,凡90分以下的就算不及格,不及格的人要从座位跪着上讲台领卷子。之后,张老师站在讲台念学生姓名和成绩,被念到没上90分的学生,在一声“跪”的命令下,就当众跪下行走,其他人哄堂大笑。 根据材料,张老师侵害了学生的()

A.平等的受教育权 B.享有教育资源权 C.人格平等权 D.人生自由权 13.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是()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14.教师规定学生做不完作业不准回家吃饭,侵犯了学生的() A.财产权B.人格尊严权C.生命权D.人身自由权 15.学校不能对高中生进行()处分。

A.警告B.记过 C.开除学籍 D.送去劳动教养

16.一些学校随意开除学生或者勒令未成年学生退学的行为,侵犯了未成年学生的() A.人身权B.受教育权 C.人身自由权 D.人格尊严权 17.教师对生病的学生救护不力,属于()

A.侵犯学生的生命权B.侵犯学生的健康权 C.侵犯学生的身体权 D.不作为违法侵权 二、判断题

1.依法执教就是依法治教。()

2.目前一些教师的法制观念还很薄弱,存在着歧视、侮辱学生等现象。() 3.作为一名教师最关键的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不需要学习法律。() 4.教师实施的对学生的侵权行为必须由教师本人承担。()

5.学生自行外出或擅自离校期间发生的伤害,学校也需要负责任。()

6.中小学生的作文不属于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保护的文字作品。() 7.教师向学生推销商品属于侵犯学生的财产权。()

8.如果教师侵犯学生的合法权利,学生可以通过行政复议的形式获得救济。() 9.我国的教育法规体系已经很完善。()

10.体罚不仅侵犯学生的生命权、健康权,也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 11.冒名顶替别人上大学不仅侵犯了别人的姓名权,也侵犯了别人的受教育权。() 12.教师根据成绩把学生划分为优生和差生是侵犯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权。()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 14.教师增强法律意识仅仅是为了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15.学生在学校自杀应该由学校负法律责任。()

16.小明在做作业时做错了一道题,老师罚他写了5页,这属于变相体罚。( )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在孔子生活的年代,地位低下或贫穷的人一般是不能接受教育的,但孔子提出“有教无类”思想,主张无论贵族与平民、国界与华夷皆可入学受教,这就在教育起点上达到了均等。

2.A【解析】我国古代朱熹是神话起源说的代表人物。该学说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3.B【解析】教育的负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题干阐述的是标准化的教学对学生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体现了教育的负向功能。 4.D 5.D

6.B【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对教师的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考核工作进行指导、监督。

7.B 8.A 9.D 10.D【解析】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学观念要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并且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 11.B 12.A【解析】本次课程改革中以“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这表明: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13.A【解析】教师角色冲突是指教师不能满足多种角色要求或期待而造成的内心或情感的矛盾与冲突。题干叙述的即是教师两种角色的冲突。

14.B【解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因此答案选B项。

15.C 16.C 17.A 18.D 19.B 20.D 21.D 22.A 23.C 24.D 25.B 26.D 27.D 28.A 29.B 30.D 31.A 32.C 33.C 34.B 35.D 36.A 37.C 38.B 39.A 40.A 41.D 42.B 43.D 44.B 45.D 46.A 47.D 48.D 49.D 50.B 51.A 52.D 53.D 54.C 55.D 56.D 57.A 58.D 59.D 60.D

教育学摸底测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学记》(收入《礼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

2.B【解析】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壬寅学制”。“壬寅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虽然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

3.A【解析】“三结合”的教育指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结合。

4.B【解析】人的发展是具有顺序性的,这种顺序性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所以教育一般不可“陵节而施”要“循序渐进”,否则就会出现教育的异化,造成教育的负效应。 5.B【解析】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人的先天素质、环境和教育以及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决定了人的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个别差异首先表现在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同。如有的人“少年得志”,有些人则“大器晚成”。

6.A【解析】教师的言行举止、品德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这是由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特点以及学生的“向师性、模仿性和可塑性”特点所决定的。

7.C【解析】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以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8.B【解析】说服教育法方式灵活、形式多样,是我国中小学德育中最基本的方法。

9.A【解析】讲授法是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中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 10.B【解析】略。

11.C【解析】主题班会是班主任依据教育目标,指导学生围绕一定主题,由学生自己主持、组织进行的班会活动。主题班会是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

12.B【解析】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工作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它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融为一体,将教育者和教育现实问题紧密结合,强调在“行动”中研究、在“情境”中研究、在“做”中研究。

13.B【解析】略。 14.D【解析】略。

15.B【解析】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16.B【解析】品德修养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 17.B【解析】校风包括三个部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18.B【解析】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19.D【解析】略。

20.D【解析】特朗普制是美国教育家劳伊德·特朗普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教学、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解析】略。 2.ABCE【解析】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不是教育民主化的表现。 3.ABCD【解析】略。

4.BCDE【解析】程序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排斥教师或者不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只能教书不能教人。不利于教学相长,缺乏师生、同学之间的情感相互交流和知识相互交流。所以不符合我国教育部发文倡导的新的教学方法。故不选A。 5.ABCDE【解析】考查生产力水平对教育的影响。

6.ABCD【解析】教学计划,现称课程计划,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7.ABCD【解析】略。8.ABE【解析】略。9.ACE【解析】略。10.ABC【解析】略。

三、判断题

1.【解析】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2.√【解析】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即教育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解析】教师的“专业知识”既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又包括能将教师与教育专家区分开来、体现教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所必须具备的专门的知识。

4.【解析】班集体不仅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而且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活动的基地、自我教育的课堂。因此,每个班主任在接手一个班级后,都把组织建立班集体作为自己工作的首要任务。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

5.【解析】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评价方法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

6.【解析】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教法都很重要。 7.【解析】教育学的研究目的不仅是为了促进教育理论知识的增长,而且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实践。 8.【解析】实质教育论更重视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而形式教育论则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 9.【解析】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并不起决定作用。 10.√【解析】略。 四、填空题

1.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媒介 2.普遍与特殊 3.了解和研究学生 4.自主性 5.分支型学制 6.领会知识 7.课程标准 8.职业道德素质 9.榜样示范法 10.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

第一章教育法律基础

1.单项选择题

1.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调整教育内部、外部相互关系的基本法律准则,对整个教育全局起宏观调控作用。

2.C【解析】依据教育法规的效力等级和内容重要程度的不同,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教育的根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教育的普通法。

3.C【解析】实体法和程序法规定的内容不同,实体法是规定具体权利义务内容或法律保护的具体情况的法律,如民法、婚姻法等,程序法是规定行使具体实体法所要遵循的程序的法律,如民事诉讼法。我国现行教育法规中,尚没有纯粹的程序法。 4.C【解析】《山东省职业教育条例》是由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只在山东省有效,所以属于地方性教育法规。 5.D【解析】只有依据教育的内在规律来确立有关的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等,才能更好的发展教育。 6.B【解析】行政法规是由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我国的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务院。 7.D【解析】特殊法是一般法的对称,指适用于特别的法律关系主体、特别时间、特别地区的法律。

8.C【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规定义务教育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所以属于教育单行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

9.B【解析】法律的实施是以国家的强制力为前提的。

10.B【解析】“可以”“有权”“不受??干涉”是规定了法律关系主体有权作出或者不作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所以属于授权性规范。

11.C【解析】制裁性规范是对违反行为准则的有过错行为进行制裁的规范,奖励性规范是对做出有益于社会的行为时给予奖励的规范,两者是不同的法律后果。

12.B【解析】平权型的教育法律关系是两个具有平等法律地位的教育关系主体之间产生的教育法律关系,通常视为教育民事法律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属于平权型的法律关系。

13.D【解析】学校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包括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不包括学校与家长。 14.A【解析】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是由一定的客观情况的出现引起的,这种客观情况称为“法律事实”。 15.A【解析】教师申诉的范围是特定的,企事业单位及其他个人侵犯教师合法权益的不属于教师申诉的范围。 16.C【解析】题干是对“义务性规范”的概念的阐述。

17.B【解析】授权性规范中常采用“可以”“有权”“不受??干涉”等术语。 18.D【解析】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包括法定条件、法律后果、法律事实。

19.A【解析】权利义务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前提,在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调整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教育法律关系是一种权利义务关系。

20.A【解析】因管理问题发生重大人员伤亡,学校负责人要承担刑事责任。 21.C【解析】略。 22.D【解析】当教师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教师应该向主管学校的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申诉。 23.D【解析】教育法律救济的目的在于补救相对人受损害的合法权益,为其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保护。 24.C【解析】我国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 25.B【解析】略。

26.C【解析】诉讼救济也叫司法救济,是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寻求法律救济的途径,是比较完备的一种救济途径,当相对人通过其他途径都得不到满意的救济时,最好的渠道就是诉讼救济。

27.A【解析】教师或者学生对学校的行政处分不服的,不可以通过教育行政复议的方式获得救济,可以通过教育申诉制度进行申诉,如果还是没有得到恰当的处理,可以通过诉讼救济的渠道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8.A【解析】当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应该向主管学校的教育行政机关提出申诉,因此需要向教育局提出申诉。 29.B【解析】教育行政法规一般有三种形式,即条例、办法和规定。

30.B【解析】依据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社会角色不同,可以将教育法律关系分为教育内部的法律关系和教育外部的法律关系。

31.A【解析】略。 二、判断题

1.×【解析】我国现行的教育法规基本上都属于成文法之列。

2.√【解析】我国现行教育法规中尚没有纯粹的程序法,因此程序性内容和实体性内容通常在同一部法规中。 3.×【解析】我国教育法律法规的最高层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关教育的条款。 4.×【解析】法律关系的核心是权利与义务。

5.√【解析】校舍如果经过及时修复就不会坍塌伤人,所以是以主体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律事实,因此属于行为。 6.×【解析】教育法律关系发生以后,如果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改变了,法律关系也随之变更。 7.×【解析】撤职属于行政处分。

8.×【解析】追究某一违反教育法的行为的法律责任时,责任形式并不限于一种,可以同时追究两种甚至三种法律责任。 9.√【解析】略。

10.×【解析】“权力”不需要救济,因为权力本身就是一种可以强制他人服从的力量。救济的是“权利”。 11.×【解析】教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规范效力及执行方式均是不同的。

依法执教与教师违法行为预防

二、单项选择题

1.C【解析】依法执教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因而其主体是教师。

2.A【解析】1995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第一次以国家基本法律的形式明确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法律保障。

3.A【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的权利,这是学生在学校中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

4.B【解析】文具属于学生的私人合法财产,教师没有资格没收。

5.D【解析】人格尊严权是指学生享有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如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辱骂、体罚变相体罚等。 6.C【解析】教师未经许可,拆看学生信件等,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7.A【解析】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法律前提。 8.B【解析】A、C、D项的内容都是违反依法执教的行为。

9.D【解析】教师违法行为的主要法律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不包括违宪责任。 10.A【解析】作为学生,受教育权是最基本的权利。

11.B【解析】权利人可以依法转让名称权,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名称。 12.C【解析】略

13.B【解析】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14.D【解析】教师限制学生的行动自由,所以侵犯了学生的人身自由权。 15.D【解析】把高中阶段的学生送去劳动教育,侵犯了学生的人身权利。劳动教养是依据国务院劳动教养相关法规的一种行政处罚,公安机关毋须经法庭审讯定罪,即可对疑犯投入劳教场所实行最高期限为四年的限制人身自由、强迫劳动、思想教育等措施。

16.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四条规定,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17.D【解析】教师以一定的不作为致人损害的行为,属于不作为违法侵权,教师应该对生病的学生加以适当的救护,救护不力就属于不作为违法侵权。 二、判断题

1.×【解析】依法治教强调教育的治理,依法执教强调的是教师使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依法执教是依法治教的重要内容。

2.√【解析】虽然总体上教师能尊重学生,但是也存在着一些老师体罚、侮辱学生的现象。 3.×【解析】教师需要增强法律意识,了解法律才能尊重学生,也才能更好的维护自己的权益。

4.×【解析】教师实施的侵权行为若是执行职务的行为,那么学校必须承担因此而导致的损害后果。如果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导致他人权利受损,则学校不必承担责任。

5.×【解析】学生自行外出期间发生地伤害,学校不需要负责任,但是如果教师发现学生擅自离校等与学生人身安全直接相关的信息,而没有及时告知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这时学生发生的伤害学校是需要负责任的。

6.×【解析】中小学生的作文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体现了自己的思想、情感、构思等,学生本人享有发表权,任何人不得未经许可发表其作品。

7.√【解析】学生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教师不得侵占。

8.×【解析】如果学生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可以通过申诉或者诉讼形式获得救济,不可以通过行政复议的形式。 9.×【解析】我国诸多法律法规都对保护未成年人做了明确规定,但是大部分教育立法还比较薄弱。 10.√【解析】体罚不仅给学生的身体带来伤害,更重要的是伤害了学生的尊严。 11.√【解析】冒名顶替别人上大学是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别人的受教育权。

12.√【解析】学校和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给学生贴上差生标签会极大的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13.×【解析】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是1980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颁布实施至今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第一次以国家基本法律的形式明确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是1995年制定的。

14.×【解析】教师增强法律意识不仅是为了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也为了能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5.×【解析】学生在学校自杀,学校已经履行了相应职责的,行为并无不当的,无法律责任。 16.√【解析】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