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背景如何影响儿童学业成就——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差异分析 下载本文

家庭背景如何影响儿童学业成就?

——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差异分析

李忠路、邱泽奇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

提要:对于家庭背景与儿童学业成就间的关系,既有研究大多着眼于家庭背景对最终教育获得的影响,但教育获得是一个连续过程,对受教育过程缺少分析,就难以理解家庭背景影响儿童受教育机会的过程性机制。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基线数据(CFPS2010),探讨了家庭背景影响儿童学业成就的路径和机制。本文分析结果表明:(1)家庭通过其社会经济资源为儿童提供有差异的教育机会,进而影响儿童的学业表现;(2)家庭通过家长的教育参与和行为支持,培养儿童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从而对其学业成就产生影响。进一步的探讨还发现,家庭背景对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路径和机制具有显著的城乡差别,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城市学生成绩的影响大于对农村学生的影响;相比城市学生而言,农村学生的学业成就更多地依赖于自身的学习行为。本文的研究发现对如何缩小儿童学业成就的阶层差异以及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家庭背景 教育机会 教育参与 学业成就

一、研究问题

教育是国民素质发展的基本途径,儿童时期的教育则是一国劳动力素质养成的基础。儿童时期的教育获得不仅在个体层面影响着人们的成就与幸福,更在国家层面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劳动力素质(Heckman,2011)和创新,进而影响着国家的发展能力。在中国,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学校规模的扩张,居民平均受教育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尽管如此,由于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及其配置的非均衡性,教育不平等状况仍有较大的改善空间(杨东平,2006)。为此,2010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促进教育公平,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列为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

教育的公平性一方面来自于制度安排,即缓冲甚至抑制受教育者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差异对受教育机会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受教育者家庭参与教育的机会和能力。无论是哪一种影响,最终的产出都是儿童在同辈群体中的学业表现。如此,家庭背景与教育获得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了衡量教育公平性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表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个人教育获得中的作用呈上升趋势,其影响也没有随学校的扩招而减弱(Deng & Treiman, 1997;Zhou et al.,1998;李春玲,

1

2003,2010;李煜,2006;刘精明,2008;吴晓刚,2009,2016;吴愈晓,2013a;李忠路,2016)。

既有研究大多着眼于家庭背景对最终教育获得的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教育获得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前一个阶段的教育获得对后一个阶段既是积累性的,也是机会性的。没有优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获得,几乎没有机会踏入高等教育的大门。教育的延续性和积累性特征,让个体教育机会的竞争在中小学阶段甚至幼儿园阶段就已经开始了。因此,对受教育过程缺少分析,就难以理解家庭背景影响儿童受教育机会与学业成就的过程性机制。不仅如此,从起点上(义务教育阶段)探究学业表现与家庭背景之间的关系,还有直接的政策意涵。

义务教育的目标是保证教育起点的公平,其强制性和普惠性在理论上应该让家庭背景对儿童入学机会的影响降到最低。不过,在当下的中国教育体系中,由于高中及大学教育机会的相对稀缺,学业成就仍然是教育选拔的主要标准,受教育者的教育获得事实上与其在每一阶段的学业表现密切相关。因而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性不仅体现在无差异的入学机会上,更体现在独立于家庭背景的学业成就上。

事实上,在义务教育阶段,不仅会因学校的三六九等对学生的学业成就构成影响,家长对义务教育参与的能力与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既往的研究关注家庭背景对最终教育获得的影响不同,本文希望探讨的是家庭背景通过什么机制和路径影响义务教育阶段儿童的学业成就。

二、文献综述

作为儿童成长最初和最重要的环境,家庭对儿童的学习行为和学业成就具有重要的影响。《科尔曼报告》指出,家庭比学校和社区更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此后有关家庭背景与儿童学业成就间关系的一系列实证研究认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变量对儿童学业成就有显著的影响,其影响甚至大于学校的影响(Coleman et al., 1966;Peaker,1971;White,1980;Sirin,2005;Cheadle,2008)。一些基于中国省市的研究也支持科尔曼的结论,例如,方长春、风笑天(2008)对南京市初中生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其学习成绩具有重要影响。孙志军等人(2009)对“甘肃家庭与儿童追踪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父母的收入和受教育水平对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在科尔曼发现的基础上,有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家庭背景影响子女学业成就的机制,如人力资本理论、文化资本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收益”衡量是家庭教育投资的主要原则,儿童教育成就的差异主要是家庭教育投资的多寡造成的。受家庭资源的约束,贫穷家庭的父母通常对子女教育投入不足,影响了子女的学业成就(Becker,1964)。文化资本理论强调家庭文化资源和文化氛围对孩子教育期望和学习成绩的影响,相对于文化资本匮

2

乏的家庭,文化资本丰富的家长通常更了解学校教育的规则,也会投入更多文化资源,注重培养儿童的教育期望和学习兴趣,帮助子女更好地掌握学校课程、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Bourdieu & Passeron,1990)。社会资本理论则强调家长的教育参与对儿童学习行为和学业成就的影响,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父母通常会更多地参与儿童的学习活动,更加注重与学校老师以及其他家长的交流,减少儿童逃课和危险行为,进而提高儿童学业表现(Coleman,1988)。

由于教育资源配置存在城乡差异、地区差异以及校际差异,人们在讨论家庭背景与教育获得的关系时,往往把就读学校的质量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重点学校通常集中了优秀的师资和生源,对儿童下一阶段教育机会的获得具有重要的影响。社会经济地位比较高的家庭会利用各种资源优势为子女争取优质的教育机会,增加其下一阶段教育机会获得的概率(李煜,2006;刘精明,2008;赵延东、洪岩璧,2012)。研究表明,父母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就读学校的质量有重要影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儿童就读学校的等级也越高(文东茅,2006;陈友华、方长春,2007;李湘萍,2008;吴愈晓,2013b)。

尽管理论视角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大家都关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儿童学业成就的路径和机制。其中,人力资本理论强调家庭经济资源和教育投入对于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文化资本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更多地关注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教育参与对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学校质量差异视角则认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通过影响儿童就读的学校,进一步影响其学业表现和后续教育机会。

事实上,任何一类因素的影响都不是独立的。家庭经济资源、家庭氛围和学校质量都很重要。问题是这些都是外生因素,都需要通过受教育者的学习行为来获得产出,即儿童的学业成就。

三、分析框架

有鉴于此,本文试图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学业成就之间的影响机制和路径。通过对既有文献的梳理,结合中国教育的现实,本文提出如下分析框架(见图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