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课程报告
一:带有“花”字的唐诗(30句)
1.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李白《月下独酌》) 2.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白居易《琵琶行》) 3.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韩竛《寒食》) 4.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5.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赠孟浩然》) 6.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白居易《琵琶行》) 7.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刘方平《春怨》)
8.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崔曙《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9.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王维《青溪》) 10.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李白《长干行》) 11.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锁。 (王维《洛阳女儿行》) 12.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13.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14.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15.先帝玉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杜甫《丹青引赠曹霸将军》) 16.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7.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18.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杜甫《佳人》) 19.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桃花溪》)
20.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时郭家狮子花。 (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2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无题》) 22.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杜甫《丽人行》) 23.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杜甫《哀江头》) 24.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王维《桃源行》) 25.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杜甫《春宿左省》) 26.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27.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元稹《行宫》)
2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9.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李颀《送陈章甫》 30.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李白《长相思·其二》)
二、句子解释
1. 王维《桃源行》————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这两句说,渔船顺着溪流走观赏山水一溪春;古老的渡口夹岸的桃花艳丽缤纷。坐看
红花一树树忘却究竟走多远;行至青溪尽头空空荡荡不见有人。这两句的后两句是:“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视人。” 四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而明快的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不知绵延多远,也不晓行了多少路程,直到这清澈的溪流尽头,但闻鸟语花香,还未见到一个人。
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境界,充满着诗情画意。这首乐府诗是王维十九岁时所作,取材于陶渊明《桃花源记》故事,通过生动语言与形象画面,展开诗的新意境,构成艺术再创造。前十句写渔舟逐水、弃舟登岸、幽谷潜行到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过程,步步前循,引人入胜。中十二句详写桃源景观,环境优美迷人,人物淳朴热情,生活美好和谐,动静自然充满诗情画意。后十句写渔人离开后再寻桃源时峰壑变幻情景,结以“仙源何处”之疑问,既迷惘,又向往,余味无穷。全诗充满浪漫情调与理想化色彩,是王维少年时期的代表作,而其中出色描写,又堪称“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王维(700~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后徙家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家,向以“诗中有画”而著称。
2. 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春风吹开桃李花,物是人非不胜悲;秋雨滴落梧桐叶,场面寂寞更惨凄。《长恨歌》是白
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浓的叙事诗,诗人在叙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
诗人时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来烘托人物的心境;时而抓住人物周围富有特征性的景物、事物,通过人物对它们的感受来表现内心的感情,层层渲染,恰如其分地表达人物蕴蓄在内心深处的难达之情。从黄昏写到黎明,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这种苦苦的思恋,“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 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邓邽(今陕西渭南县)。在文学上,他与元稹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中坚,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白诗语言通俗,深入浅出,平易自然,不露雕琢痕迹。其诗刻画人物,形象鲜明,以情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3. 韦应物《长安遇冯著》————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冥冥”是形容造化默默无语的情态,“飏飏”是形容鸟儿飞行的欢快。这两句大意是说,造化无语而繁花正在开放,燕子飞得那么欢快,因为它们刚哺育了雏燕。不难理解,诗人选择这样的形象,正是为了意味深长地劝导冯著不要为暂时失意而不快不平,勉励他相信大自然造化万物是公正不欺的,前辈关切爱护后代的感情是天然存在的,要相信自己正如春花般焕发才华,会有人来并切爱护的。冯著是一位有才有德而失志不遇的名士。他先在家乡隐居,清贫守真,后来到长安谋仕,颇擅文名,但仕途失意。约在大历四年(769)应征赴幕到广州。
十年过去,仍未获官职。后又来到长安。韦应物对这样一位朋友是深为同情的。诗人采用活泼自由的古体形式,吸收了乐府歌行的结构、手法和语言。它在叙事中抒情写景,以问答方式渲染气氛,借写景以寄托寓意,用诙谐风趣来激励朋友。韦应物,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著名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
4. 刘方平《春怨》————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这两句是说,庭院空旷寂寞,春天景色行将逝尽;梨花飘落满地,无情无绪把门关紧。全诗为:“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这是一首宫怨诗,意在写宫人色衰失宠而生怨思的。末句“梨花满地不开门”,它既直承上句,是“春欲晚”的补充和引伸;也遥应第二句,对诗中之人起陪衬作用。为了增强画面效果,深化诗篇意境,诗人还采取了重叠渲染、反复勾勒的手法。诗中,写了日落,又写黄昏,使暮色加倍昏暗;写了春晚,又写落花满地,使春色扫地无余;写了金屋无人,又写庭院空寂,更写重门深掩,把诗中人无依无伴、与世隔绝的悲惨处境写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些都是加重分量的写法,使为托出宫人的怨情而着意刻画的那样一个凄凉寂寞的境界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此外,这首诗在层层烘托诗中人怨情的同时,还以象征手法点出了美人迟暮之感,从而进一步显示出诗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曰“日落”,曰“黄昏”,曰“春欲晚”,曰“梨花满地”,都是象征诗中人的命运,作为诗中人的影子来写的。这使诗篇更深曲委婉,味外有味。刘方平,今河南洛阳人,邢襄公政会之后.天宝时名士,却不乐仕进,寄情山水、书画,诗亦有名,擅长绝句。诗风清新自然,常能以看似淡淡的几笔铺陈勾勒出情深意切的场景,手法甚是高妙。
5. 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该诗后两句为:“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诗人说,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的欢乐与忧愁。李白的五言古诗创作的题材非常广泛,风格也是多姿多彩的。这首《月下独酌》完全是李白飘逸风神和浪漫诗风以及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全诗一共十四句,前八句平声韵,后六句仄声韵。就五言古诗这一体裁来说,《月下独酌》的篇幅并不算长,但其中却饱含了一颗孤独、寂寞心灵的追求与向往。这首诗通篇的出场人物只有李白自己一个人,却通过独白的方式,在心灵的深处掀起了一层又一层的感情波澜,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历来被认为是李白诗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连居士。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间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轶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他是屈原之后我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与杜甫齐名,也称“李杜”。
谢谢老师的审阅,呵呵,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