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幼儿卫生学》大纲2007 下载本文

第三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情绪情感的社会化 趋势如下:

(一)情感中社会交往的成份不断增加 (二)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三)表情日渐社会化 二、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其一是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幼儿期相继出现许多高级社会性情感。

其二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原来不曾引起情感体验的事物随年龄增长引起了情感体验。

所谓情感深刻化,是指它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内在的特点。

三、情绪情感的调节

(一)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二)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三)情绪情感从外露到内隐

第四节 学前儿童基本情绪的发展

一、哭。不愉快的情绪,生而有之 二、笑。笑是愉快的表现

(一)自发性笑,出生后一星期左右出现

(二)诱发性的笑,出生第3周,这是反射性的笑,另一种是社会性的诱发笑,发生在第5周

三、恐惧

(一)本能的恐惧,出生时具有的

(二)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从4个月开始出现 (三)怕生

所谓怕生,可以说是对陌生刺激物的恐惧反应,怕生与依恋情绪同时产生,一般在6个月左右出现

(四)预测性恐惧 四、依恋 依恋的特点:

1、婴幼儿最愿意与依恋对象在一起,这时最愉快。 2、在儿童痛苦时,依恋对象最能安抚儿童。 3、依恋对象使儿童最具安全感。 依恋发展的四个阶段:

1、对人反应无差别阶段(0—3月) 2、对人反应有差别阶段(3—6月) 3、特殊的情感联络阶段(6月—2岁)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3岁) 由于抚养方式不同,依恋有三种类型 1、安全性依恋 2、回避性依恋 3、反抗性依恋

三种中安全性依恋是良好、积极的依恋

16

第十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

一、亲子交往的重要性

亲子交往是指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的交往

首先、早期亲子交往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刺激,为儿童认识周围世界,发展认知能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其次、父母对婴幼儿情绪情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再者,父母与儿童的交往对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和交往的发展,道德品质和行为的形成更具有直接的影响。

二、亲子交往的作用机制

父母改变儿童行为的反应主要有三种:权力控制、撤除关爱和引导 父母巩固儿童行为的方式主要包括表扬和奖励

直接领导是父母与儿童交往中影响儿童的常用的、也较有效的一种方式。 三、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一)权威型:父母对儿童态度积极肯定,热情地对儿童的要求、愿望和行为进行反应,尊重孩子的意见和观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参与讨论;他们对儿童提出明确的要求,坚决地实施规则,对孩子不良行为表示不快,而对其良好行为表现表示支持和肯定,这种教养方式对孩子影响:多数孩子独立性强、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自尊感和自信心较强,喜欢与人交往,对人友好。

(二)专断型:也属高控制教养方式,但在情感态度方面,与上一类的明显不同,父母倾向于拒绝和漠视孩子,对孩子影响:大多数儿童缺乏主动性,容易胆小、怯懦、畏缩、抑郁,自尊感、自信心较低,不善与人交往。

(三)放纵型(容许型):这类父母和权威父母一样对儿童充满积极肯定的情感,但缺乏控制,对孩子影响: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而缺乏责任感,不太顺从,行为缺乏自制,自信心较低。

(四)忽视型:父母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乏行为上的要求和控制。对孩子的影响:孩子容易具有较强冲动性和攻击性,不顺从,且很少替别人考虑,对人缺乏热情和关心,在青年期容易出现不良行为问题。

四、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

首先,父母的性格、脾气、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期望及抚养行为有直接影响。

其次、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以及父母之间关系,也间接影响。 第三、邻里、社区风气、舆论、风俗等也影响。 五、父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

一、同伴交往的重要性

(一)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学习社会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同伴交往是学前儿童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

(三)学前儿童在同伴交往中的观察学学习和积极探索,有助于促进其认识能力的发展。

(四)同伴交往可为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 二、同伴交往的发生发展

出生后第一年开始同伴交往,在第二年以后迅速发展。 2岁后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游戏

17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心理学家帕顿指出有六种水平: 1、无所用心的行为 2、单独游戏 3、旁观 4、平行游戏 5、联合游戏 6、合作游戏

三、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

(一)同伴交往类型的研究方法 主要用“同伴现场提名法” (二)同伴交往类型 1、受欢迎型 2、被拒绝型 3、被忽视型 4、一般型

四、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 (一)早期亲子交往经验 (二)儿童自身的特征 (三)活动材料及活动性质

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一、社会性行为概述

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件事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 根据其动机和目的,可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大类。 二、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儿童从很小的时候就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尤其是同情和帮助、分享、谦让等利他行为。

在人生第二年,儿童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同情、分享和助人等利他行为。 2岁后会根据不明显的变化识别别人情绪体验,抚慰他人。 三、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儿童心理研究表明,儿童许多攻击性行为并非对对方有明显敌意,而是为了其他目的而对他人造成的伤害,称为工具性攻击行为;另外把以伤害他人为目的,使他们痛苦的侵犯行为称为攻击性行为。

1岁左右出现工具性攻击行为,4岁前逐步增多,到4岁时攻击性行为最多,之后逐渐减少。

从性质上看,幼儿期仍以工具性攻击行为为主,但慢慢地也表现出敌意性的攻击性行为。

四、社会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 生物因素

有明显性别差异,男孩各种攻击性行为多于女孩。 1、激素

2、人类的亲社会行为有一定的遗传基础 3、气质

(二)环境因素

主要包括家庭、同伴和

社会文化传统及大众传播媒介 (三)认知因素

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和对情境信息的识别等。

18

五、社会性行为的培养和训练 (一)移情训练

(二)交往技能和行为训练 (三)善用精神奖励

第十四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一节 个性形成的开始

个性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

2岁左右,个性逐渐萌芽。3—6岁儿童个性开始形成。

第二节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气质是人的三大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一个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一、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 (一)传统的气质类型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利特提出的四种类型:抑郁质、胆汁质、粘液质、多血质

(二)根据基本情绪行为模式划分的气质类型: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中间型。 二、学前儿童气质的变化与发展

儿童出生时就已经具备的一定的气质特点,在整个儿童期内常会保持相对稳定。但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作用下,也可能改变。

第三节 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

一、儿童性格的萌芽

2岁左右,随着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出现了最初性格萌芽。 二、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幼儿性格的特点: (一)活泼好动 (二)好奇、好问

(三)易冲动,自制力差 (四)易受暗示,模仿性强 三、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性格因为处于开始发生和初步发展的阶段,因此,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是相当不稳固的。

第四节 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

能力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条件。 一、学前儿童的能力结构 (一)运动能力

儿童自出生时起,已有运动能力,随后不断发展。 (二)操作能力

特指手操纵物体的能力

儿童从1—5岁左右,开始学习操作、使用物体、儿童会拿东西做各种动作,会把物体当工具来使用。

19

(三)智力

儿童智力一般指认识能力,包括注意力、感觉能力、观察能力、记忆力、想象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初步创造力等等。

二、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

布鲁姆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曲线,假定17岁智力为100%,那1岁时20%,4岁50%,8岁80%,13岁92%,17岁100%。

三、特殊才能的早期表现 四、学前儿童智力的测定

第五节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具体表现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调节。 一、自我认识的发展 (一)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1岁左右,婴儿逐渐认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 (二)对自己行动的意识 1岁左右,儿童通过偶然性的动作逐渐能够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别开来,并且体会到自己的动作和物体的关系。此时婴儿出现了最初的独立性。

(三)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

3岁开始,出现自己内心活动的意识

4岁后开始比较清楚意识到自己的认识活动、语言、情感和行为。 掌握“我”字是自我意识形成的主要标志。 二、自我评价的发展

自我评价约从2—3岁左右开始出现,其特点: (一)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 (二)常带有主观情绪性 (三)受认识水平影响很大 (四)自我调节的发展

第十五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一、从简单到复杂 二、从具体到抽象 三、从被动到主动 四、从零乱到成体系

第二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一)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二)环境和教育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二、影响学前儿童心理的主观因素 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

三、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 (一)主客观因素作用的双向性 (二)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循环

四、儿童心理发展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在活动中实现的。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