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蜀道难》教案 下载本文

《蜀道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体味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概括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过程: 一、资料链接: 【关于蜀道】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剑门关,是蜀道上最重要的关隘。这里山脉东西横亘百余公里,72峰绵延起伏,形若利剑,直插霄汉。连山绝险,独路如门,素有“剑门天下雄”之说。 【关于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天宝初,因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关于背景】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的。顾炎武《日知录》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又据孟《本事诗》载,贺知章于天宝初年李白入京时即见此作,惊叹之余称李白为“谪仙”。故知其创作时间不迟于天宝三年,为“安史之乱”前的作品。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这以他同时期的作品《剑阁赋》和《送友人入蜀》为证,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其实“君”指谁并不重要,诗的写作目的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足见作者英明的政治预见。

二、整体感知:

1、读完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觉,最大的心理感受是什么?

2、大家初读这首诗,感受最深的一句话,记得最牢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三、文本研读:

研读第一节( 噫吁嚱……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1、自由朗读第一小节并翻译,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它叙述了哪些内容?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噫,哎呀,好高啊好险啊!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和鱼凫是古蜀国的帝王,他们开国的事业何等茫然。从古到今四万八千年,秦蜀二地从不通人烟。西面太白山上只有鸟飞的路线,可以通往峨眉山巅。多少壮士在地裂山崩中死去,然后才有一条天梯似的栈道互相钩连。 明确:交代了蜀道的由来,以及秦蜀之间不通人烟,长期阻隔的情况。 2、诵读品味

朗读提示:“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娥眉颠”是做叙述,就是做了一种铺垫。读得要相对平一点。“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讲了蜀道的由来,这部分是这一段最重要的句子。因为文章的第一段主要就应该是介绍了蜀道的由来。语气应该读得比较重。

研读第二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人听此凋朱颜次)

1、自由朗读第二部分,疏通诗句含义并概括说明这一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上有那驾着六龙的日车也要回头的高峰,下有那奔腾澎湃的激流也要迂回绕道的回川。 连高飞的黄鹤也不得越过啊,猿猴要越过也担忧无法攀援。青泥岭上的道路多么曲折,盘旋又盘旋,百步九折绕山峦。伸出手可以触摸头顶的星辰,仰望星空紧张得屏住呼吸,只好坐下来手按胸口发长叹。

西行的人啊,你什么时候回来呢?可怕这一路险峻的山岩,实在难以登攀!

只听见鸟儿在古树上哀号,雌的跟着雄的飞绕在林间。又听见子规在月下哭泣:“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一声声,愁满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听一听红润的容颜也会为之凋伤憔损。

明确:极写山势的高危、险峻,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 2、作者先后从哪些方面表现了“蜀道之难”?运用了哪些写法?

(1)、从山势高危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2)、从行人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3)、从环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难。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神话、夸张)(正面) 1

(虚实结合)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拟人、夸张)(侧面)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细节)(正面、侧面) 这一部分还从环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难。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怎样的气氛?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使人闻声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寂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

小结:第二部分的描写非常生动。之所以生动,是和诗人那种浪漫主义激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在这一部分,有大胆的夸张,有丰富的想象,还引用了神话传说,虚实结合,意象十分的雄奇、壮阔,感情奔放,读来确实有摄人魂魄的效果。充分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

3、诵读

提示:描写的句子首先应该读得比较缓慢。因为这一段描写蜀道的高和险,让人有一种处身于蜀道之中,可攀而不可及的想法。特别是“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句更应该读得比较缓慢,让人想象出蜀道有一种盘旋情形。“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句则要表现人难以攀越蜀道的无可奈何之感觉。

“但见悲鸟号古木……使人听此凋朱颜”应该先以低沉缓慢的语句渲染荒凉空寂的气氛,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则应该由缓到急再到缓,声调由高到底,从而突出蜀道难于上青天的情状。

研读第三部分(连峰去天不盈尺……侧身西望长咨嗟)

1、自由朗读第三部分,疏通语句含义,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连绵的山峰,距离离天幕还不满一尺,千年枯枝倒挂在悬岩上边。 飞瀑急流争相发出轰鸣巨响,水流击打着巨石翻转,好似雷霆回响在这万壑千山。 蜀道是这样的艰险啊!可叹你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不知是为了什么?”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剑门关气象非凡,但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把关的人若是不可靠,他反而成为祸患。行人来到这里,早晚都要警惕躲避猛虎长蛇。它们磨快了牙齿,吸吮人的鲜血,被它们杀害的人啊,密密麻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锦城虽然说是个好地方,倒不如早早回家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我踏上归途回身西望,还止不住连声长叹。

明确内容:先描写蜀道奇险的风光,然后写到蜀中要塞剑阁易守难攻的形势,及蜀地经常发生血腥战乱的现实。

2、这一部分文字作者极写要塞剑阁之险,突出蜀地经常发生战乱,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不乏其人。从而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化用张载的语句,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揭露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语双关。唐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3、第三段的句式和前两段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前两段都是以长句为主,比如有七字句和九字句,但是第三段大多数都是短句,以四字句为主。好处:与前两段形成了一种语言上参差不齐,整散结合的特点。更加自如地表达出作者奔放热烈的感情。也反映出诗歌语言富于变化。

小结:由此可见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不仅仅体现在诗歌的内容上,还体现在诗歌的语言上。语言上灵活多变,句式参差不齐,自如地表达诗人的情感,这也是浪漫主义风格的一种特征。

4、诵读

提示:四字句应该读得节奏比较快一点。因为它表现出蜀地战祸比较多,他更希望人们不要去那些地方,是他一种比较真心诚意和确实希望这样的劝戒。应该读得比较快、坚定一些。

四字句节奏短促而有力,读时两字一顿,要稍快一点。 四、总结

总结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1)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豪放飘逸。 (2)发展了乐府古题,字数参差错落,句子长短不一。

自古以来,文史家评李白的诗文风格为、雄奇、豪放、飘逸,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我们且认为《蜀道难》亦颇能显其飘逸之风。赏奇山异水,常使人惊悚,绘险峻河山会使人严俊,而李白描摹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却仍显出飘逸,这不得不使我们叹其渊深,难怪贺知章读未竟,称叹者数四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