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阿毗达摩概要义论第三十四讲 下载本文

摄阿毗达摩概要义论第三十四讲

今天我们来介绍第六个杂心所——欲。

欲(chanda,zeal,conation):?欲?与希望去做是一同义语。所以此欲有欲作的特相;有遍求所缘的作用;希求于所缘为现状;并以希求于所缘为近因。当知此欲之取于所缘,如伸心手相似。

巴利语?chanda?的含义是?主动想去做?。本来很符合汉人对?欲?的原始理解。比如苏东坡说?我欲乘风归去?。由于人们把佛经中许多其他的名词都翻成了?欲?,比如欲界,但是这个词叫?KAMA?;我们知道四谛,苦,苦的原因,苦的原因就是苦之集,苦之集我们常说成是爱欲,有些人也减化了,说爱欲就是欲,欲就是苦的原因。三个完全不同的名词全部翻译成了?欲?,这样就引起混乱,这个原始的意思反倒显得隐晦了。两个英译都是意译,也符合原意。

前面我们说过,心起来有两种,一种是主动的注意,一种是被动的注意,被动的注意是没有办法,撞击进来后,没有办法,就必须注意,主动的注意就是我想去做什么,它是明确的动机和明确的目标。欲这个心所,并不是善心,也并不一定是不善心,要看具体的情况,比如说,我想发财,但是发财这个并不一定是善也并不一定是不善,你用正当方式发财,这是对的,如果你想用错误的方式发财,那是错误的,如果是我想享乐,这肯定是不对的,肯定是一个不善心,如

果我想修行,这又变成善心。

解脱道最后结果是离欲,我们学的八种出世间心都是与色界以上禅定相应的,它不是欲界的。欲界中的欲里面还包括一些有漏的善法。这个欲不见得是善或者是不善。爱欲现在南传上座部佛教新的一些文献当中,把它翻译成?爱?,当翻译成爱又容易和博爱混起来,博爱和爱根本是两回事,博爱大致相当于佛教的所说的慈悲,和中国儒家所说的仁,这个是欲界善法。但是翻译成?爱?是不善法,是苦的原因。还有一个容易和爱打成一片的是?取?或者是执着。这个取和执着是对什么的取,是对什么的执着,如果是??是指对蕴的取,对五蕴的执着。

从这几个概念我们可以看到,在佛教中间正是把这几个词都翻译成了?欲?所以造成一些混乱。比如有人说,你想要什么就是对什么有执着,这句话对不对?不一定对,为什么不一定对?这个地方很难说清楚,什么叫执着,什么叫欲,是不是想要的就一定是执着,道理等我们后面讲了什么叫贪,什么叫嗔就会知道不是这样的,特别是我想要做善事,想要成佛,决不是执着。为什么呢?我想要做善事,善事不是五欲中间的法,我想要成佛,成佛是我修行的目标,不是五欲中间法,这个根本不应该产生任何执着。

在汉地经常犯一个错误,你对修行也不要执着,你执着了修行之后,你永远也成就不了,而且他告诉你一切执着是

苦的根本,说这种话全部是错误的,而且错的非常可怕,原因是什么呢?他把我欲修行和爱欲的欲作为苦的根本联系起来,非常不幸,汉语都翻译成欲。把认真修行叫做法执,为什么呢,你非要执着修行,这绝对成不了佛,你想成佛也成不了佛,你要成佛必须把这全都放掉才能成佛。最后结果只会给人带来混乱。刚开始学佛时,在外面见到同修们,说我很想修行,他们就说,错了,这叫执着,一下子把我们打蒙了,到底怎么回事?这就是理解的差别,这个欲有可能是善,有可能是不善,而爱欲一定是不善。这个才会导致取,由爱到取,和欲心所根本没有关系。

在主动的思维过程中,?欲?这个心所是必不可少的。而在被动的思维过程中,就没有这个?欲?心所。

主动思维太多了,如贪、嗔、痴,修善法也是主动的思维,所以这些心中间都有欲心所。五识、推度、领受心里面没有欲心所,没有欲心所就说明控制不住,你想让它推度推度,没戏,他自己就来了,你想要它五识生起,没这道理,没有欲心所的心是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因缘和合自己就生起,有欲心所的这些心,到是在某些条件下我想做什么,我想做什么,欲本身是整个修行的基础,也是造业的基础,因为有欲心所的原因,那些不善心就变得非常厉害,我想作什么,知行合一,这造的业就大了。同样我们修善法也是这样的,知,我想做什么,和行合一的话呢,善法也容易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