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下载本文

浙江省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学前教育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882

本试卷分A、B卷,使用2001年版本教材的考生请做A卷,并将答题纸上卷别“A”涂黑;使用2013年版本教材的考生请做B卷,并将答题纸上卷别“B”涂黑。不涂或全涂,均以B卷记分。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A卷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布鲁姆把认知学习从低到高依次排列为( B )2-55 A.认知、领会、分析、综合、运用、评价 B.认知、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C.领会、认知、分析、运用、综合、评价 D.领会、认知、分析、综合、运用、评价

2.“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D )3-76 A.华生 B.弗洛伊德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3.布鲁纳是下列哪种学习形式的积极提倡者?(B )3-83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掌握学习 D.成功学习

4.总的来说,幼儿的学习方式的发展过程是从(B )4-109 A.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发展

B.单纯联合学习向中介性联合学习发展 C.经典条件反射学习向操作条件反射学习发展 D.刺激-反应学习向动作联锁学习发展 5.游戏准备包括哪四个方面?(A )5-189 A.游戏时间、游戏地点、游戏材料与经验准备

B.教师、小朋友、游戏材料与游戏场所 C.游戏主题、游戏材料、游戏场所与心理准备 D.游戏内容、游戏材料、游戏时间与游戏地点

6.动作技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 C )6-199

A.细微型动作技能与粗放型动作技能 B.连续型动作技能与开放型动作技能 C.闭合型动作技能与开放型动作技能 D.徒手型动作技能与器械型动作技能

7.下位学习包括哪两种学习模式?( A )7-245 A.派生下位学习与相关下位学习 B.连锁下位学习与归属下位学习 C.联结下位学习与分化下位学习 D.经典下位学习与操作下位学习

8.幼儿道德情感发展三个时期依次为( B )8-286 A.他律性时期、过渡性时期与自律性时期

B.“原伦理状态”时期、前道德情感时期与他律性时期 C.前道德情感时期、道德情感时期与后道德情感时期 D.“伦理状态”时期、“社会状态”时期与“心理状态”时期 9.蒙台梭利认为,动作教育主要训练幼儿的(C )6-218 A.跳的动作、跑的动作与抓握动作 B.坐的动作、走的动作与跑的动作 C.基本动作、大肌肉动作与小肌肉动作 D.走的动作、抓握动作与书写动作

10.教育活动设计程序有五种观点,以下选项中教材中未提及...的是(D )10-354 A.媒体观 B.胚胞期系统观 C.标准系统观 D.综合评价观

11.背景型教育活动情境的创设涉及的要素包括教育活动的( C )11-383 A.时间、空间、背景、人才与素材 B.时间、地点、任务、活动与个性 C.空间、时间、内容、材料、形式与气氛

D.时间、场地、主题、设计与卷入

12.幼儿创造性测量的一般原则是( A)9-318 A.适用性原则与活动性原则 B.客观性原则与科学性原则 C.教育性原则与生成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与开放性原则

13.根据概念形成的途径,可以把概念分为(C )7-236 A.具体概念与抽象概念 B.初级概念与二级概念 C.前科学概念与科学概念 D.低级概念与高级概念 14.下列选项中属于不良的 亲子互动类型的是( B)14-457

A.民主型 B.矛盾型 C.溺爱型 D.放任自由型 15.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称为( D )4-136 A.顺向迁移 B.逆向迁移 C.正迁移 D.负迁移

16.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中0—2岁的儿童属于( C)4-124 A.具体运算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 C.感知运动阶段 D.前运算阶段 17.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综合课程取向是(A )10-348

A.主题教育活动 B.学科教学活动 C.综合学科活动 D.综合实践活动 18.构成师幼互动行为的要素包括( A )13-416 A.外显的行为因素与内隐的心理要素 B.教师的行为与幼儿的行为 C.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 D.良好行为与不良行为

19.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通过以下哪两方面而实现的?( B)8-260 A.学校教学与个体努力 B.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 C.教师教育与个体追求 D.家庭榜样与个体自觉